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思想汇报 >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7篇

时间:2022-10-23 15:35: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 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 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 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 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 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 就是 780 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 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 品》等。

  兴盛时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 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 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 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

   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 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 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 《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 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 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 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 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 “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 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 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

  “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近几年来通过考察和调 查,已在全国 10 个省区近二百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有的 地区甚至成片分布,如云南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 家寨就发现野生大茶树群落数千亩。1961 年在云南勐海县 巴达大黑山密林中,发现在株树高 32.12 米,胸围 2.9 米的 高大野生茶树,估计树龄有 1700 年,是野生型的“茶树王”。

  还有勐海县南糯山的栽培型“茶树王”,树龄约 800 多年,

   最近在澜沧县发现的邦威过渡型“茶树王”,树龄 1000 年 左右。这三种类型的“茶树王”都发现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 区。这结古代大茶树已列为重点保护古树,供国内外学者参 观,这是茶树发源地的历史见证。另外,从古茶树的分布地 域来看,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的南部与西南部以及广西、贵 州、四川的部分地区,当然也有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海 南等地。因此科学家普遍认为,从古茶树的分布区域情况来 判断,茶树的原产地应该是在中国的西南部,其起源中心可 能就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

  (二)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谈茶的发现与利用 战国时期《神农本草》书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民间传说 5000 年前 有位最早发明农业、医药的人叫神农,他为民解除病痛,尝 遍百草,企图寻找出能治病的植物。有一天,神农前后尝到 了七十二种毒草,毒气聚到腹中,使神农口舌麻木,五内若 焚,不能自制,于是他躺在一株树下休息,一阵凉风吹来, 从树上掉下一片树叶落入神农口中,清香甜醇,使神农为之 一振,便将树下嫩枝叶放在口中咀嚼,顿时毒气退去,全身 舒适,于是他认定此种树叶为治病良药,并称它为“荼”。

  还有一种流传甚广的传说,是说神农有个透明的的水晶肚, 吃下去的食药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神农为了探明哪些食物能

   吃,哪些不能吃,总是尝遍百草,看看在肚中的变化以作判 定。有一天,神农吃到了一种开白花的树叶,吃下去后,不 仅口中感到苦尽甜来,而且肚子里的有毒食物被这种汁液清 除的干干净净,似乎上下“查”了一遍一样,于是他就将这 种树木叫做“荼”。从此,当他尝草寻药中毒时,便将随身 带着的茶树叶吃下,就立即能解除毒害,神农把这种茶树叶 介绍给人们,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从瘟疫灾害中解救出来。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最早吃茶的开始, 唐代茶圣陆羽可能也就是依据这种历史记述,在其,茶经》 中论及“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说明茶作饮料,开始于 神农氏。陆羽在《茶经》中还认为饮茶在鲁周公时已为人所 知,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杨雄、司马相如,吴国的 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好饮 茶。后来流传广了,便成了风俗。陆羽说,到了唐代,饮茶 之风已非常盛行,在东西两都—西安和洛阳以及湖北、四川 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了。从神农尝百草到饮茶成为风俗, 可以说是先为药用后发展为饮用的历史过程。

  (三)珍贵的茶叶历史文物和遗迹 长沙马王堆距今有 2100 多年的西汉墓出土的文物 不少,有简文、帛书、帛画等,其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 这是汉代皇帝贵族享用茶饮的写实。在随葬清册中还有“木

   古月笥”的简文,据考证,“木大月”就是槚的异体字,即 苦荼(茶),这是至今发现最早的茶叶随葬品。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地的唐代文物很多, 这批稀世珍宝在地宫中封存了 1100 多年,其中有金银茶具 多件,有琉璃茶碗和秘色瓷茶具,金银茶具中有烘团茶用的 银笼子、贮存茶用的龟盒、碾茶用的茶碾子、筛茶的茶罗子、 放调料的盐台和银坛子、取茶用的银茶匙、调茶用的调达子、 煮茶用的银风炉和夹木炭用的银火荚。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 的唐代宫廷茶具。

  四川省名山县的蒙山是个古茶地,唐代就盛产多种 名茶,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历史遗迹。种有仙茶的“皇茶园” 就是其中之一,皇茶园位于上清侧山岙处,相传为西汉甘露 年间(公元前 53—前 50 年)邑人吴理真培植仙茶七株之地。

  皇茶园面积 12 平方米,石栏圈围,道旁立有门楼加锁,左 边竖立石碑两座,记述仙茶的起源及甘露大师的功绩(现碑已 毁),石围栏依存,现石门上新刻楹联一副:“扬子江中水, 蒙山顶上茶”。

  另外在蒙山腰有一座“智矩寺,是汉代甘露道人吴 理真创始,宋淳熙时重修,明万历时补修。自唐至清,每岁 于此制造贡茶,是我国早期的贡茶院之一。

   唐代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陆羽,出生于湖北 竟陵(今天门县仍保存有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学泉、陆子井、陆 子泉、陆羽亭和陆公祠。陆羽晚年住浙江湖州吴兴杼山妙喜 寺,如今杼山遗址还存,当年陆羽考察过的顾渚紫笋贡茶产 地—浙江的长兴和江苏的宜兴,至今还有贡茶院的一些遗迹, 如金沙泉、顾渚山(山介)等。

  我国唐宋时的佛教圣地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和余杭 的径山寺,是当时种茶、制茶和佛门茶道的孕育之地。唐代 时日本高僧最澄在天台山学习佛教和茶道,回国时带去茶籽。

  为茶叶传日做贡献,现天台山国清寺留有碑文。径山寺创立 了径山茶宴,日僧南浦昭明把这一佛门饮茶方式带回果本, 以后发展成了现今的日本茶道。径山寺至今保存着南宋孝宗 皇帝御笔“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的御碑。

  此外,宋代福建建安(今建瓯)北苑贡茶产地的“御 茶园”、崇安县武夷山的“御茶园”、清代乾隆皇帝到过的 浙江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颗御茶”等,虽 然历经世代风雨,都还依衡地保存着,供现今茶人研究和鉴 赏。

  (四)“茶”字的演变和形成 据考证,古代史料中指茶的名称很多,有荼、荈、 诧、蔎、选、茗、槚、瓜芦等。公元前 2 世纪秦汉间我国最

   早的一部字《尔雅》中记有:“槚,苦荼”。东晋郭璞在《尔 雅注》中称“早采者为荼,晚采者为茗”。唐玄宗《开元文 字音义》中首次出现“茶”字,唐代中期陆羽《茶经》中提 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作为历史 的总结,陆羽《茶经》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至于“荼”字的发音有两个体系,川、湘、江、浙、华北一 带读作 chai 或 cha;而福建福州读作 ta,夏门和汕头读作 te。

  这两种体系传至国外,在国际上也形成了两个外来语读音体 系,英、美等一些欧洲、美洲国家写作 tea 或 thea 等;而俄 罗斯、日本等亚洲国家多数按汉语“茶”的发音拼写,如俄 语、日语。从茶字的读音也可看出,茶起源于中国,传播于 世界。

  (五)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 巴蜀是中国古代一个广泛的地域,是指现在的四川、 湖北以及云南、贵州两省的部分地区。《汉书·地理志》称:

  “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巴蜀地区,当时居 住的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还有濮、苴、共、奴等少数民 族,巴族 和蜀族是其中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两个大族。巴 蜀在春秋、战国时属“南夷”的化外之区,在秦始皇统一中 国之后,巴蜀才设置为一郡。巴蜀地区在史前的神农时代,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可知那时就发现和利用茶了,以后才

   开始有了饮茶的历史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 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因此巴蜀是中国 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 “武阳买茶”两句。三国魏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茶 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 之。”西晋孙楚《出歌》 中有“姜、桂、荼、出巴蜀”之句。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 志》称:“……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唐陆羽《茶 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这些历史的记载,都说 明了巴蜀地区从茶的发现、利用、饮用、茶市到贡茶,发展 时期之早是史无前便的,巴蜀的茶业发展对整个中华茶文化 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篇二: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刘学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 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 茶”。

  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

  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 藏族的酥油茶, 蒙古族的奶茶。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 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 ) 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 、杨雄作《方言》 ,一个从药用, 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 :“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 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 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 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 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 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 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 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 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 心, 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 科举制度, 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 《茶经》 ,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 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 廷茶文化的出现, 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

  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 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 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 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 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 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 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 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 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 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 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 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 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 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南宋时期,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继续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的北方金人统治区域中,却相 对冷落。

  二道元朝时,元代统治者虽非汉族,在统一过程中也有不少伤农行为,但于此同 时也推行过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如由元代官府编印《农桑辑要》等等。在元朝出版 的别二部书《农书》和《农桑撮要》中,把茶树栽培和茶叶制造作为重要内容来介绍。这表 明元朝统治者对茶业还是支持和倡导的。

  元代茶饮中,除了民间的散茶继续发展,贡茶仍 然延用团饼之外, 在烹煮和调料方面有了新的方式产生, 这是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汉

   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在茶叶饮用时,特别是在朝廷的日常饮用中,茶叶添加辅料,似 乎已经相当的普遍。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集中地记述了当时的各种茶饮。与加料 茶饮相比, 汉族文人们的清饮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饮茶方式上他们也与蒙古人有很大 的差别,他们仍然钟情于茶的本色本味,钟情于古鼎清泉,钟情于幽雅的环境。

  如赵孟頫 虽仕官元朝, 但他画的 《斗茶图》 中仍然是一派宋朝时的景象。

  他的许多诗句也毫无"酪味", 依然一派清新: "夜深万籁寂无闻, 晓看平阶展素菌。

  茗碗纵寒终有韵, 梅花虽冷自知春" 元 代的文人们,特别是由宋入元的汉族文人,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仍然具有突出的贡献。

  追求清饮, 不仅是汉族文人的特色, 而且不少蒙族文人也相当热衷于此道, 特别是耶律楚材, 他有诗一首,十分明白地唱出了自己的饮茶审美观:"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 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 教清兴绕烟霞。

  明清时期,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唐宋茶业的辉煌,主要是表现在茶学的深入及 茶叶加工,特别是贡茶,加工技术技术的精深。而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 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明清时期品 茶方式的更新和发展,突出表现在饮茶艺术性的追求。

  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是基于散 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 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

  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 茶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 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 房、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 1949 的年产 7500T 发展到 1998 年的 60 余万 T。茶物质财 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 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 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1983 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1990 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 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 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 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 茶文化的兴起, 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 美、 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 ,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 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 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茶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体系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在经济, 文化中发挥的作 用越来越重要。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充分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茶文化。

  

篇三: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

  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 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在这种良

  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 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 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 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 茶文化的发展

  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其茶道理论和 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 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 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

  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 人乐此不疲的时尚。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 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 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其主要代表是朱权的《茶谱》对茶道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创直接冲泡的瀹饮法,开千古茗饮之新宗。他推崇饮茶时天趣悉 备的自然美,欣赏茶的自然开态和故有的色、香、味。

  二、创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品茗意境。达到幽趣无穷,超然 物外的品茗境界和以茶明志的品茗目的。

  现代茶业的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 156 年的发展过程大致 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46 年到 1886 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

   积的不段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贸易发展。

  第二阶段:1886 年到 1947 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

  发展高峰一落千丈。除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国际市 场茶业竟争中失败。当时,东印度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 盛,加工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竟争力。

  第三阶段:

  1950 年到 1988 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时期,由于政府的 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茶园总面积从 317 万亩扩大到 1130 万亩,成为茶叶生产量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茶文 化研究弘扬与发展

  (一)成立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社团和机构 虽然中国茶文化酝酿于两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 茶文化研究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2 年,台湾率先成立中华茶艺协 会;1988 年,台湾成立中华茶文化学会;20xx 年,在浙江上虞成立了吴觉农茶学 思想研究会;江西省社科院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于 1998 年成立,安徽农业大学中 华茶文化研究所 20xx 年成立,这是茶文化学术研究的专门机构。

  (二)出版和发表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论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 发表提供了条件。《茶人之家》杂志 1983 年创办,1993 年改名《茶博览》,20xx 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而一些文史哲、艺术、饮食类杂志及大 学学报也偶尔刊发茶文化论文。众多出版社也纷纷抢滩出版茶文化书籍,形成一 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

  中国茶文化茶的功能 1、医药上的功能 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 《神农本草》 云:

  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神医华佗 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 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 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据前苏联资料报导,曾对 80 名高血 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有 32 名患者在用茶叶进行治疗后五天内动脉搏血压 恢复正常,血液中胆固醇下降,茶叶的这种功能早已被古人发现《本草拾遗》中 就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这也是茶叶的减肥作用。

  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治疗痢有奇效。据研究,茶多酚对大肠菌/葡萄球菌/ 肺炎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霍乱菌放在浓茶汤里浸六分钟以上,多数细菌 就失去活动能力。茶叶还有明目功能。在古医书和单方中记载很多。民间偏方中 就有用茶水洗眼,医治暴发火眼等。

  2、茶的保健作用 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动人们发现的。古代文献《本草》《药书》和《茶 谱》等著作中都谈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明目、益思、除烦、去 腻、少卧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3、茶是精神调节器解剂 我国唐宁以来文风大盛,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尚茶为劳荣,诸如白居易、李白、 杜甫、苏东坡、陆游、颜真卿、范仲淹、唐伯虎等都是文坛名流,也是品茶高手。

  他们通过品茶感受饮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为内容吟诗作作赋,留下了不少 名词不达意佳句。

  人们运用审美力对茶之美进行了欣赏、品评、联想,进入美的境地界中去, 从而诱发灵感,文思如潮湿。正如酒壮英雄胆一样,茶引学士文之谓也。茶文化 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格的体现是,艺术生活的结晶。

  

篇四: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唐代陆羽《茶经》就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 和《神农食经》。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 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 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 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 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 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 1066 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 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 53 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 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 4 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 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 地方。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 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 《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 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 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 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 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 著,成书于公元 780 年。《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 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 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书籍,是中国乃 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 于唐、盛于宋。”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 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茶区也大面积地进 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 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 1107 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到元代、明代,中国 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 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 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 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 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 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 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

   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 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综观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 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和。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 层次。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 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 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 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篇五: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中 国 茶 文 化 简 介

   明 文征明《品茶图》

  清 任熊《煮茗图》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 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 。

  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 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 中华茶 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 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 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 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 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 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 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 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 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 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 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字的起源

  •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 《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 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 就是茶。

  •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 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 荈(chuǎn)[原注:周公云:槚,苦荼."

   茶文化的概念

  • 广义 —— 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

  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

  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

  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 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 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 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 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 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

  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

  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

   • 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

  和治病的方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

  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茶的作用从充

  饥发展到药用。

  •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

  据《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东汉时壶

  居士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

  食,令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也是以茶 作菜。

   茶的起源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如 是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 农氏,闻于鲁周公。

  《晏子春秋》是本记载 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宰相晏婴 生平事迹的史书,该书有一 段以茶作餐菜的记载:“婴 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饮, 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尔雅》:“槚,苦茶。” 《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 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 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mào] 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饮, 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在周朝,人们为了长时间保存茶叶,以用作祭品和 进贡,开始把茶叶晒干,以便保存。在3000多年前, 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同时也出现了人 工栽培的茶园。当时四川的乐山、彭山已经成为中国 的名茶产地。

  到了汉代,茶已经成为四川民众的常用饮料。西汉 末年,王褒在《僮约》里列举了各种杂役,其中有两 桩与茶有关,那就是“烹茶尽具”和“武都买茶”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大约到了三国时代,人们饮用的茶,已由生食 生煮及晒干收藏后羹饮蔬食,一变而成饼茶。

  三国时期张揖《广雅》就有这样的记载:“荆 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这就是说人们 将采来的茶叶先作出成饼,晒干或者烘干,饮用 时碾末冲泡,加佐料调和作羹饮。《广雅》的这 段记载,是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有关茶的最早的 加工记载。

   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的文 化性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后,茶 饮进一步普及,茶饮在民间的发展过程中, 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

   以茶入文

  •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

  叶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

  作品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

  杜育的《荈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 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

  行了描述。

  • 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

  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

  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步 萌芽。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 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 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

  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

  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 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

   《茶经》问世,茶道盛行

  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

  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它是总结唐朝及唐

  朝以前的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

  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 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陆羽《茶经》 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地推动了茶 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的茶美学观点,

  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的

  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从。

   茶入诗歌,流芳百世

  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 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 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 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 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描写。

  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 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卢仝(tóng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唐代茶具专用

  唐时茶器具已与食器、 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

  陆羽《茶经•四之器》

  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

  用具,据其所述,当时茶

  器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不 可缺少的器具,对茶的色、 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唐鎏金壶门座茶碾

   点茶

   宋代茶文化——茶文化盛行期

  •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成为“家不 可一日无也”的日常饮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 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

  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

   皇帝著书,茶风日盛

  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中已设立茶事机 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 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 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赵《大观茶论》 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 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宋代改唐代直接烹煮的煎茶法为点茶法,所 用茶具求精求美,品茶更为艺术化,追求色香 味的统一。至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 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

   元、明、清——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期

  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 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 《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许次纾的《茶疏》,文 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 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 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 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 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 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礼 仪美德。

   夜坐弹《离骚》

  [元]耶律楚材

  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

  香销烛尽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

   小结

  唐朝:自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 一个全盛时期, 可谓“比屋皆饮”, 家家饮茶。

  宋朝:茶叶是由团茶, 饼茶为主, 趋向于片茶, 散 茶为主。因为团茶, 饼茶的主饮方式比较繁琐, 对 于普通饮用者而言更喜欢廉价, 主饮方便的散茶。

  明清:人们对茶的选择不仅是品位, 而是去领会茶 之神。通过饮茶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 界。

  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之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 最普遍的天然饮料。

   谢谢!

  

篇六: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中国茶文化 发展历程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 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 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 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 文化在历史中如何发展呢? 我们来向您解开以上谜团。

   •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 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

  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

  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 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

   •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 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

  治病的方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 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

  到药用。

  •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

  《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 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东汉时壶居士 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 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也是以茶作菜。

   •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饮茶风俗初现

  追溯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就要提到上古时 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 茶而解之。”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 响很深的一个关于茶起源的古代传说。

  神农时代是“只知 其母,不知其父”的母 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 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 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 业已渐趋发达,这 就是传说中的神农 时代。神农则是这 一时期先民的集中 神农氏 代表。

   • 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的文化性也更加 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后,茶饮进一步普及,茶饮 在民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 彩。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 在此阶段逐步萌芽。

  •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叶 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 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杜育的 《荈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的《洛阳 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行了描述。

   荈赋

  (西晋)杜育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

  瞻彼卷阿,实曰夕阳。

  厥生荈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

  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沈华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赏析: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 《荈赋》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 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 品饮全过程的作品,文章从茶 的种植、生长环境讲到采摘时 节,又从劳动场景讲到烹茶、 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 效用等。

  赋中客观地铺叙茶的生长、 采摘和煮饮的情景。从这篇世 界最早的茶赋可以体会那个时 代的茶道生活之美。

   •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 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 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

  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

  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 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 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

  成为“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一

  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

   《茶经》问世,茶道盛行

  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 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 《茶经》。它是总结唐朝及唐朝以前 的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 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

  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 又是茶文化的专著。

  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地 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的茶美学观 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的 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从。

   • 茶入诗歌,流芳百世

  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 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 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 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 事史 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 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 贸易等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 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 议寄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 茶具专用,始于唐代

  • 唐时茶器具已与食器、酒器分 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

  经•四之器》中详细记载了二十

  四种茶用具,据其所述,当时茶器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 不可缺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 州、洪州,刑州,当时有“南青北白”之说,即以浙江

  的越瓷、河北的邢瓷最为著名。1987年4月在陕西省扶

  风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其质地之 考究,做工之精细,也足见唐时茶具制作水平的高超。

   • 宋代茶文化——茶文化盛行期

  •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成为“家不可 一日无也”的日常饮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 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 茶、饼茶、散茶、末茶。

  • 宋代改唐代直接烹煮的煎茶法为点茶法,所用茶具求精 求美,品茶更为艺术化,追求色香味的统一。至南宋时, 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

   • 皇帝著书,茶风日盛

  • 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中已设立茶事 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

  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

  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赵《大 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

  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

  产地、采制、烹试、品质、 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 元、明、清——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期

  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 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 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许次纾的《茶 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 《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 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 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 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 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 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寻 常百姓的礼仪美德。

   明 文征明《品茶图》

  清 任熊《煮茗图》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 300处。此外,曹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 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可谓是“一部《红楼 梦》,满纸茶叶香。”

   小结

  唐朝:自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 一个全盛时期, 可谓“比屋皆饮”, 家家饮茶。

  宋朝:茶叶是由团茶, 饼茶为主, 趋向于片茶, 散茶为主。因为团茶, 饼茶的主饮方式比较繁琐, 对于普通饮用者而言更喜欢廉价, 主饮方便的散 茶。

  明清:人们对茶的选择不仅是品位, 而是去领会 茶之神。通过饮茶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 境界。

  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之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 最普遍的天然饮料。

   谢谢!

  

篇七: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 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 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 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茶文化的 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 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 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茶开始 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 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 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 荣。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于是,陆纳、 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在陆纳、桓温手中, 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 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 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 想交融碰撞。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而玄学家 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因此,在东晋、南 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 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因此,许多玄学家、 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而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视为一种 精神现象了。紧接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开始和

   佛教、道教联系在一起。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 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 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茶成 为了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而在道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修炼“内 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从而帮助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中国 茶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因为尽管这个时候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 阐明茶的思想原理还没有形成,但很显然茶已经脱离了作为饮食的 物质形态,具有了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形成。茶在先前都是药用,而到了隋 朝,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普遍饮茶的形势,也多是因为百姓认为饮茶 有益于身体健康。“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在 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780 年,陆羽所著 的《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 化的形成也以此为标志。《茶经》阐释了茶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 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并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 与饮茶相结合,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 大行其道,因此《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茶文化的历史上是 一个里程碑。以后大量茶书、茶诗的开始出现,如《煎茶水记》、 《十六汤品》、《采茶记》、《茶述》等。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 成还与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上部分提到,由于茶有提神益思、清心 静气的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许多寺院不仅在周围植茶树,还 为了专门从事茶事活动而制定了茶礼、设立了茶堂。

  茶业到了宋代有了很大发展,这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专业品 茶的社团开始在文人中出现。如由官员组成的“汤社”、由佛教徒 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十分好茶,甚至在宫中设立 了茶事机关。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和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给国 外使节的赏赐中茶叶必不可缺。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满生 机、绚丽多彩: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 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可是,尽管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 此十分兴旺,但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的茶艺,已经失去了唐代茶 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茶文化的精神也淹没在过于精细的茶艺中,

   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不论是朝廷、贵族、还是文人,喝茶都 成为了“喝气派”、“喝礼儿”、“玩茶”。因此在元代以后,茶 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主要是出于生理上的 需求,对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动兴趣不大。而汉族人面对 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情形,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 自己的意志。这两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茶艺的返 璞归真。

  明清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也已经改成 “撮泡法”。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 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是文人雅士关于 茶的传世之作的代表。随着茶的种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 具的质地、款式、花纹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到了晚明时期,饮 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文士们开始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张 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 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 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 表里,不可分割。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世人品茶而不味 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 他认为应当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 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天、地、人融通一体 的境界。茶叶出口到了清朝也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 诗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 了坚实的基础,1982 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 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 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 会”,1990 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 年“中国国际 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 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 正式开放。1998 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 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以茶为载体,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推荐访问:茶文化 发展概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