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思想汇报 >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2-10-22 14:15: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是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 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 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 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 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 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 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 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 《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一、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 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 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 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 很到位。)

  二、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 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 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 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 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 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

  再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 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 欣赏,领会意韵。

  三、赏析课文 (一)内容浅析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 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 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 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 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 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 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 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老妇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吗?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 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10、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 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 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 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 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 120 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

   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 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

  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 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11、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二)质疑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 题。(学生提问) (1)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哪 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2)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 知是谁吗? (4)差役为什么没有抓他呢? (5)作者在故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的?面对差役的蛮横 他为什么没有劝阻? (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心理是什么? (三)深挖主题 1.认识作品的主题 2.认识杜甫 引入《望岳》《春望》和本文归纳 3 生谈文中的捉人与现在的征兵区别来看社会的变迁

   4 学习文章的写法。

  四、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 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 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 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 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 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五、尝试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 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 字左右,想象合理。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 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 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学设想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 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 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 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导学生体会诗篇叙述

   故事始末、记叙人物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诗篇的社会意义 和融合于叙述之中的诗人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 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 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 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 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 60 万在邺城被叛军 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 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 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 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 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 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 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 《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 1 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 第 1 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篇二: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读书诗歌杜甫石壕吏教学目标:

  1、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 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

  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语言与神

  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 2、为什么画像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 二、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 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的生词,并交流 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的数词是基

  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三、 深入理解课文 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

  多的怪现象,《石壕吏》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 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3、重点探究:文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 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 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 总结与课堂练习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 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 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 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3、完成课堂练习 《石壕吏》教案 2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 三、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 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 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 言上分析) ①情节生动 ②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 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②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 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称。读杜甫的诗 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篇三: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 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 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通过想象补 充石壕吏的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 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 2、为什么画像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 二、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 习翻译全诗 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的生词,并交流 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 男、二男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三、 深入理解课文 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

  -1-

   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杜甫记录了哪 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 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 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3、重点探究:文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 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 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逐步 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 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 可恨。

  四、 总结与课堂练习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 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 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 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 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 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 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3、完成课堂练习

  《石壕吏》教案 2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3-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

  -4-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 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 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 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 思、语 言上分析) ①情节生动 ②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 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

  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5-

   ②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 的源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 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 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 的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6-

  

篇四: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You must do what others don't want to do today, so that tomorrow you can have things that others can't.(页眉 可删)

  八年级《石壕吏》的教学设计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重 点) 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一、新课导入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 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 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

   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 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 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 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 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

  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

  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 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

  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韵律多变,不究平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 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主 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

  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

  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

  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 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 老妇——苦(艰难,悲苦) 2.老妇苦在何处? 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 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明确:构思之巧——藏问于答(寓问于答)。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 盾。赞扬老妇人自请应役的精神,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4.石壕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结合老妇的回答,发挥 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话)

  5.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 话,“我”制止了吗?“我”说话了吗?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 心情?

  明确:A.内疚、自责。B.纠结、矛盾。

  六、体悟情怀,总结升华 1.结合背景,明确诗人的情怀:

  上忧国难,下怜百姓。

  2.小结:

  郭沫若先生称颂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杜甫以诗文为史,他颠沛流离却心系天下,真可谓 诗中“圣杰”!愿杜甫精神长存,世间再无战乱!(再读诗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发挥想象,增加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不少于 300 字)。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__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 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 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 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 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 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 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与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材料

  2、导语。

  二、教学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 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 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 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

  (6)你读出了什么? 2、理一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 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 的话,描述一下。

  3、想一想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 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 幕短剧。(提示略)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 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 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 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 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篇五: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 15 篇

  《石壕吏》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__特点和地位,我把__教学目标 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体会__的精炼 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__,教学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 分钟) 导入新课:公元 755 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 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

   (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 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 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 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 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 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请看三幅对联: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 分钟) 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 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 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 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 1400 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 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 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生答)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 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 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 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 名的《石壕吏》 (三)整体感知全诗(8 分钟) 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 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

  吏:lì 邺:yè 戍:shù 咽:yè 妪:yù 泣:qì 3.请读一读:配乐朗读《石壕吏》 4.请理一理:故事情节: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 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 去服役的惨事 (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20 分钟)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 这是我的舞台, 秀出我的风采!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 (1)组内全员参与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 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

  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诗歌内容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 共同解决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2)齐读诗歌, 其次,当好编导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 历 导: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 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 场简历表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 出场时间 出场道具 主要事件或关键动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别 老 妇 夜 拐 杖 看、啼、致词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学们编好剧是演好剧的前提,课文是诗歌的形式,要编出 来,得好好地领会文学的留白艺术

  点拨: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 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写诗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 考,想象的空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请想一想: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 这里生发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 “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

  (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 对话的情景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藏问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陶 渊明使用于答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 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 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

   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 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 以的

  (3)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 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 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 年轻寡妇了

  第三,分角色排练 第四,表演 3、点评(以课文为参照) 学生评分,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主题,作者感情 请谈一谈: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 残暴,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 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五)拓展:

  1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 2 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 何看待战争和平呢?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 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 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书比赛,事半功培(3 分钟) A、形式男与女的比赛,组与组的比赛 B、进行比赛 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 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 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 诵课文

  (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教师寄语: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 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 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明 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迹吧!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 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 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教案 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 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 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 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 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 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 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__,感受到了 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

   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 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 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 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 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他的诗作今存 1400 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 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 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 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 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 “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 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2、给生字正音。

  逾邺戍妪咽 3、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

  4、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五、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由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 补充。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 端。

  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 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

   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 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 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 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

  5、__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 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 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 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 爪牙的残暴只是储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8、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首诗通过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 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六、学生活动 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读诗歌(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石壕吏》教案 3

  教学目的: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 1 目标 2 教学难点 :

  目标 2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 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 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 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 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 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 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 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 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 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 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 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 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 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 年,为平息安(禄山) 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

   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

  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 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 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 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 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 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 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 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 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 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 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 集》。

  3、教师评点(目标 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 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 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 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 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 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 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 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 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 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 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 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 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 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 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 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

  《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 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 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 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 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 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 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 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 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 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 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 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 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 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 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 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__如何来的 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 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 沉淀,才能写出好__。设喻巧妙。

  (五) 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 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 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 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 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 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 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__ 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 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教案 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__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 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教案 5

  通过《石壕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 会课文的精炼语言。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__特点和地位,我把__教学目标 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体会__的精炼 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__,教学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 分钟) 导入新课:公元 755 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 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 ppt2

   (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 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 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 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 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 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ppt3

  请看三幅对联:

  ppt4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 分钟) 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 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 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Ppt5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 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 1400 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 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 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生答)ppt6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 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 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 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 名的《石壕吏》 (三)整体感知全诗(8 分钟) 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Ppt7 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ppt8 吏:lì 邺:yè 戍:shù 咽:yè 妪:yù 泣:qì 3.请读一读:配乐朗读《石壕吏》Ppt9 4.请理一理:故事情节:ppt10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 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 去服役的惨事 (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20 分钟)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 这是我的舞台, 秀出我的风采! ppt11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ppt12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 (1)组内全员参与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 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

  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诗歌内容 Ppt13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 共同解决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2)齐读诗歌, 其次,当好编导 Ppt14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 历 导: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 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 场简历表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 出场时间 出场道具 主要事件或关键动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别 老 妇 夜 拐 杖 看、啼、致词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学们编好剧是演好剧的前提,课文是诗歌的形式,要编出 来,得好好地领会文学的留白艺术 Ppt15

  点拨: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 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写诗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 考,想象的'空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请想一想:Ppt16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 这里生发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 “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

  (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 对话的情景 Ppt17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藏问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陶 渊明使用于答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 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 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

   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 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 以的

  (3)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 推知是谁吗? Ppt18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 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 年轻寡妇了

  第三,分角色排练 Ppt19 第四,表演 3、点评(以课文为参照) 学生评分,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主题,作者感情 请谈一谈: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ppt20 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 残暴,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 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五)拓展:

  1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ppt2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 2 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 何看待战争和平呢? Ppt22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 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 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书比赛,事半功培(3 分钟) A、形式男与女的比赛,组与组的比赛 B、进行比赛 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 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 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ppt23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 诵课文

  (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教师寄语:ppt24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 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 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 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 迹吧! (七)作业:ppt25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 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 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教案 6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 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 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学设想

  1.《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 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 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导 学生体会诗篇叙述故事始末、记叙人物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诗 篇的社会意义和融合于叙述之中的诗人的感情。

  2.其余四首诗都属抒情诗的范畴。这四首诗分别以恰当写作 方法写景、写物,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抒发了诗人特定的感 情,引导学生体会各首诗具体描写的表现力量,体会诗人的感情。

  本课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石壕吏》,一课时;《敕勒 歌》、《秋浦歌》,一课时;《晓出净慈寺送田子方》、《钱塘 湖春行》,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 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 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 60 万在邺城被 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 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 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 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 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 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 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 1 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 1 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 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 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 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 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 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 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 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 2、3 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 2 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 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 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 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 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 3 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 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 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 3 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 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 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 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 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 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 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 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 “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 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 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 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 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 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 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 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 4 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 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 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 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 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 “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 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

  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 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 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 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 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 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 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 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 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 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

  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敕勒川苍茫富饶美好风光的勾勒。《秋浦歌》中李白抒发愁 绪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叙事诗引到教学抒情诗,引出《敕勒歌》(板 书诗题)。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哪一句是诗篇的关键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前两句、次两句各为一层。“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诗篇的关键句。

  (2)第一层点明了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诗篇的描写对象及其地理位置, 表现出敕勒川背负雄伟阴山,气势壮阔(板书:背负阴山气势壮 阔)。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勾画出什么样的境界?体现了 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层以“穹庐”设喻,表现出那高远的天空就像一个无限 大的蒙古包笼盖着辽阔大地一样,形象地勾画出天连草原、草原 接天的无垠境界(板书:境界无垠)。用“穹庐”——牧人自己的 家设喻,具有浓郁的民族色采,体现了诗篇主人公对敕勒川的亲 切、惬意感情(板书:设喻亲切)。

  (4)第三层前两句和上层以及下句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 末句和前写景物之间体现着什么样变化?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苍苍,野茫茫”,承接上层,回环描写天地,以“苍苍” 表现出天之高渺,以“茫茫”表现出地之无际,为下句的出现作 好了充分的铺垫。在这样充分铺垫之后,才引出“风吹草低见牛 羊”这个关键句,表现出在那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和风吹来,牧 草低俯,出现了一大群、一大群的牛羊。这画面和前写景物联系 起来,由静转动,静中有动,体现了勃勃的生机。牧草的丰茂, 牛羊的肥壮,牧人的欢欣,都深含在这一句描写之中了(板书:

  草茂畜肥生机勃勃)。

  (5)这首诗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大笔勾勒出祖国塞北雄浑壮阔、优美富饶的草原风 光,抒发了诗人——牧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情(板书:勾勒雄浑 富饶草原风光抒发热爱家乡自豪感情)。

  (6)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雄浑气势、自豪感情。

  板书设计

  3.由写景抒情诗《敕勒川》引出咏物抒情诗《秋浦歌》(板 书诗题)。

  (1)简单指出: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三年,其时李白已被腐 朽权贵排挤出长安 10 年。这 10 年中,他漫游飘泊各地,不但政 治抱负无从施展,生活也时常发生困难。《秋浦歌》就是在这样 遭际当中创作出来的。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 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首诗抒发什么感情?通过写什么物抒发这种感情?是分 几层写物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抒发愁绪:通过写白发抒发愁绪;是分两层写白发的;前后两 句各为一层。

   ②第一层怎样描写白发?两句之间体现着什么样的关系?哪 个字是关键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白发三千丈”,极度夸张,夸张得让读者大出意外,会觉 得诗人想入非非。“缘愁似个长”,因为满心的愁绪使得白发像 这样的长。心愁则发长,读到次句,也就会觉得首句的极度夸张 虽然大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了。愁得都“白发三千丈”了, 诗人的愁绪该有多么浓重!两句,由外部白发写到内心愁绪,由 表象写出内因;关键字是个“愁”字,不但这两句的力量全都集 中在一个“愁”字上,“愁”字也贯串全诗(板书:极度夸张愁 绪浓重)。

  ③第二层怎样写白发?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喻写出头发之白。

  心愁则发白,愁得头发都像“秋霜”一样白了,进一步表现了愁 绪的浓重。诗人在这里没有用“眼前明镜里,头发似秋霜”这类 的陈述句,而是用了表示惊讶的疑问句。这样以疑问的句式写出 比喻的内容,就更表现了激愤的感情,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 不满(板书:比喻疑问感情激愤)。

  ④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绪虽然非常浓重,却不哀伤,奔放无 羁;在抒发愁绪当中,更表现出感情激愤、痛恨权贵、决不屈服(板 书:愁绪浓重绝不哀伤感情激愤痛恨权贵)。这也正是李白其人 和他的很多诗篇的风格特点。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激愤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西湖春景的盎然生意和诗人欣然观景的恬静感情,西湖盛夏 的浓艳景色和诗人欣然观景的赞叹感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咏物抒情诗《秋浦歌》,引出写景抒情的《钱 塘湖春行》(板书诗题)。

  2.简单指出: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作品。诗人曾因 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由“兼济天

   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受到党争之祸, 主动要求而得外任杭州刺史,心情恬静。

  3.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照应诗题,点 明了春行的处所——描写的对象。二句用“初”修饰“平”,表 现出湖水新涨的态势,透露出了早春的气息(板书:点明处所透 露早春气息)。

  (2)第三、四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对偶句,“莺”、 “燕”两种美好禽鸟对举(板书:莺燕对举)。用“早”修饰“莺”, 前面又冠以“几处”,表明莺的数量尚少;用“新”修饰“燕”, 前面又加上“谁家”,表明燕的数量犹稀;表现出了早春的特征。

  早莺“争”暖树,描写出春寒料峭、莺声婉转、互争暖树的景象; 新燕“啄”春泥,描写出湿泥松软、燕语呢喃、筑巢育雏的景象。

  从而描写出了生意盎然的早春风光(板书:风光生意盎然)。

   (3)第五、六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图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对偶句,香花和 芳草并列(板书:花草并列)。用“乱”修饰“花”,表现出香花 繁茂,姹紫嫣红;用“浅”修饰“草”,表现出芳草初生,鲜嫩 碧绿。在“欲迷人眼”前面加上一个“渐”字,在“能没马蹄” 前面加上一个“才”字,描写出香花将愈开愈艳丽,芳草将越长 越茂盛,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景(板书:图景生机无限)。

  (4)第七、八句和前面的诗句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 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再次照应诗 题,写出诗人缓步行走所至,在前面描写一处景色的基础上,荡 开笔锋,转而写到别处。“最爱”二字表明,寺北亭西固然鸟语 花香,春色喜人,湖东景色更是别具风姿,引人入胜。从而塑造 出了诗人自身缓步观景、欣然陶然的形象(板书:缓步行走欣然 陶然观景)。

  (5)这首诗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描写西湖早春风光,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 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 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板书:喜爱春光恬静闲适)。

  4.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欣然陶然、恬静闲适的感情。

  板书设计 5.由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引出描写西湖盛夏 景色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诗题)。

  6.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两层:前两句为一层,赞叹西湖六月风光;后两句为一 层,描写西湖六月风光(板书:先赞叹后写景)。

  (2)这样结构诗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到底是六月中的西 湖,风光和其他时节大不相同。诗人步出净慈寺,一看眼前景色,

   不由脱口赞叹。这赞叹不但振起下两句的写景,而且吸引读者欣 赏下文的写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似与天 接的莲叶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碧绿,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艳 红,描绘出了一幅朝阳旭照、红碧交辉的浓艳图景。这样先赞叹, 后写景,突出了景色的浓艳引人。读者读了写景的诗句,自要回 味前面赞叹的语言,产生了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板书:图 景浓艳耐人回味)。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舒缓语气,赞美感情。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石壕吏》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 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 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 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教学内容] 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 长!其言何简!” ,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 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 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 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 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 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 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 机讲解)

  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 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 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 不凶恶?

  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 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 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 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 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 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 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 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 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 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 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 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 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 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 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 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 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 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 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3、诵读——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 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 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 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 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 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 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4、议读——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 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 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 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 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5、读写结合——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 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1) 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2)如果从老翁 的角度叙述故事呢?(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 (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 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 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 贵的。)

  《石壕吏》教案 8

  一、导入(复习导入)

  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 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 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 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 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 “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 同的感受?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 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 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 呢? 四、表演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 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 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 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 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 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 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 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 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 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 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 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 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 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石壕吏》教案 10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 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 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 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 语 言上分析) ①情节生动 ②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

  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②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 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 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 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石壕吏》教案 11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我们一同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 1. 介绍背景资料 2. 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戍、戌、 戊等) 3. 分析__的中心 (1) 对__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 点加点字的分析) (2) 对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3) 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 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 果?)

  二、详案

  1.导入:

  陈老师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 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 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课文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 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 的写作背景。可能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 人常写一些感物伤怀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诗作者 的背景资料,去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那么在这里杜甫作 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中晚期的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现 实,所以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 以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参考唐肃 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 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 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 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

   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 中的一篇。(要求学生记录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2.__逐字讲解(齐读)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

  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 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 注意区别。

  (可以请同学翻译,注意几个重点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 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古文解释填词规则, 有些字可以用把这个字组词,解释,例如这里的虽。)衰:衰弱、 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讲解的时候某些解释参考课 文中的标注)

  (5) 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

  前行的路途。(注意与今天的“前途”区别)

   3.分析__的中心

  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 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 点,也就是__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 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 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 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 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 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 n 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 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参考:

  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 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 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 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 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 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 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 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 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 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 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 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 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 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

  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 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 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

  “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 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 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 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 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 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

   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 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 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 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 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 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石壕吏》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 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 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 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 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 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 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 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 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石壕吏》教案 13

  一、导入 1、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两首诗,现在我们一起背一下《春 望》 今天我们学一篇同一时期的一手长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默读注释①,找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这里面有一句话,“创作了一组诗”,这就是著名的《三吏》、 《三别》。同学们看幻灯片,只做了解。(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是《三吏》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二、课文的朗读 1、自由读:注意字音、语气、停顿。(咽:三个读音) 2、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3、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 决,最后提出疑问。

   2、提问: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 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 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 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B、师问:存折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记下里面的词语解 释) C、裙:

  D、前途:

  E、师问:找出古今异义的词 走:(《口技》几欲先走) 已:

  F、“老翁逾墙走”,是否应该? 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 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 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

   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 的社会环境。

  G、“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 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夜久”, 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 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 发展,彻夜未能入睡。也有杜甫在哭的成分在里面。

  H、为什么不抓杜甫? 杜甫自己是一个小官;同时那时也是按户抓丁的,杜甫只是 在此投宿。

  3、把__翻译一遍。

  4、你能复述__吗? 5、整篇__讲了一件什么事?(官吏夜捉人) 为什么是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 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 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 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四、__分析

  1、老妇致词说了几件事?(分层:三层。学生说出层意)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 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2、“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 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 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 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 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 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室中 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 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 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 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 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 面的话。“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 而出,自请应役了。

  3、有人说老妇的致词不是一口气说出的,而是被官吏一句 一句的逼问出来的。(板书:吏,呼,妇,啼)

   看课后习题三,这种手法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叫:“藏问 于答”(板书)

  请同学们把吏呼的过程补充出来。(注意语气) 五、总结 1、放映中央台的《石壕吏》的讲解词。

  2、评价:“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清袁 枚) 六、背诵 齐背《石壕吏》 七、作业 1、背诵 2、(幻灯片)想象一下,从这天晚上,这一家人会面对什 么样的命运?

  《石壕吏》教案 14

  一、导入: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

   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 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 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 《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 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 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 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 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 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 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 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 前:走上前 且:尚且 更:

  再 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 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 领会意韵。

  四、分析人物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 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 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 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板书:吏 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 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 啼(妇人 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

  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 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__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 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 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 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 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 惟肖的?)

  明确:这是__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 120 个字, 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 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 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 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 了解。

   10、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五、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 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 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 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__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 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 动魄的场景。

  六、尝试背诵 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 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 字左右,想象合理。

  《石壕吏》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__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 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人感觉诗歌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入手,好的朗 读是进入“情”的关键,进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认识作品。

  因此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 兴趣和下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铺垫。】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__中 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 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 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

   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 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 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 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 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 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 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全诗的开端,本人在这里介绍了作 者的写作背景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的 把握住当时的时代气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__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 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 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 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 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 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__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部分本人认为老妇与吏的对话是本节课的重 点,所以设计了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学生展示环节,目的是在互动 中化繁为简,从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再者结尾部分 通过本人启发性的情感引导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 文素养。】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 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 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 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篇六: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诗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诗歌。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杜甫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 秀品质。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杜甫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 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生平资料,预习重点字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他被称作“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一生历经战乱,饱受流离,仕途坎坷,备 尝辛酸,但他始终用文字记录着自己漂泊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奈与困惑,他就是大唐诗人—— 杜甫。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大唐,走近诗歌的巅峰时代,先来学习杜甫的第一首诗《石壕吏》。

  二、自我研学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 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杜甫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 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代以后被尊为 “诗圣”。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 部集》。

   2.作品简介。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 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 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 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 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整体感知 1.精读课文,注意断句和节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 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疏通文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得翻墙逃跑了,老妇 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得又是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 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译文: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 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 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 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 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

   四、合作探究 1.通读课文,说说“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用“捉人”而不用“征 兵”“招兵”? 明确:“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 从这里生发出来。

  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 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 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3.细读“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几句诗,并思考反映了当时怎样 的社会环境。

  明确: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二男新战死”表现了当 时战争的惨烈。

  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人说这句话的真正目 的是什么? 明确: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同时也为了掩护老翁,她 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 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凄苦、悲愤之情。

  6.本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老妪: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 暴无比。

  7.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1)寓褒贬于叙事。

  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但却通过叙事 抒发了感情,表达了心中的愤慨。

  (2)精炼概括,前后照应。

   开头和结尾很简练,重点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

  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他人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

  五、课堂小结

  《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兵

  役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

  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书

  石 壕 吏

  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开端)

  知 实深深凶

  苦啼申诉 家境凄惨——被逼自愿服役(发展、高潮)

  践切重恶

  出 真

  同 情

  苦 难

  残 暴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凄凉绵绵无尽(结局) 学半

  

篇七: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 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与同情之情。

  〈二〉能力目标:

  3. 训练朗读能力。

  4. 引导学生分析致词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

  教学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小组探讨 (2)表演话剧、加深理解 重点:理解本诗内容及思想感情;训练朗读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扣住“苦”字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步骤:

  一、 组织复旧 (1) 请同学介绍作者。

  (2) 请同学背诵杜甫的诗。

  二、 导入新课《石壕吏》,并介绍背景及相关的《三吏》、《三别》 三、 学习新课 〈一〉扫除字词障碍,训练朗读 (1) 读准字音 (2) 把握词义 (3)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问 (4) 个人读 (5) 齐读 〈二〉引导学生深入诗意,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 1.探讨: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这首诗的重点在哪里? 2.学习第一段:致词的由来。(开端) 学生小组学习,感悟:从这一段知道了什么? 3.学习二、三段:致词的内容。(发展、高潮) (1)小组讨论,设计问题,竟赛抢答 (2)教师设问:

  A.“吏”可用哪些形容词来描述? B.老妇“一何苦”,她都有哪些“苦”?这些苦是谁造成的? C.整个过程中,是老妇一人说话吗?想象一下应是怎样的? D.老妪为何请求去服役?

  (3)背诵部分内容。

  4.学习第四段

  (1)“独与老翁别”暗示了什么? (2)“泣幽者”是谁呢? 5.表演话剧,加深理解。

  四、小结 五、作业:把本诗改写成记叙文 附:板书设计

  一. 起因:

  有吏夜捉人(社会动荡) 翁:逾墙走 (睡卧不安) 吏:呼、怒 (凶暴蛮横) 二男战死

  二. 致词:(经过) 妇:啼、苦 家境贫寒 饱受战祸 苦 年老从军

  杜甫:

  深切同情 三. 结果:

  老妇被捉。

  

篇八: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公开课 语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