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三链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

时间:2024-02-21 19:32:01 来源:网友投稿

郭东艳

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融合(下文简称“三链融合”),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又是培育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人才的全新路径[1],也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也步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以“三链融合”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工匠人才,从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变得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以“三链融合”为着力点,深化职业教育机制改革,培育更多应用型工匠人才,成为助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2]。鉴于此,本文从“三链融合”视域出发,结合能力本位理论与三螺旋理论,构建了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实施途径,希冀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借鉴。

(一)理论逻辑

能力本位理论具有目标针对性较强的特质,注重围绕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培训,辅助学生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学习[3],而是在职业岗位中积极开展技能训练、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可见,能力本位理论强调在教学架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师作用等层面更加重视学员能力培育。基于此,职业院校可将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调查分析就业市场,确认职业能力培育与职业岗位需要有机协调的模式,注重教学模块化。尤其职业院校在构建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模式时,要将职业能力划分为多种专项教育教学模块,以模块化教学多维度推动工匠人才高质量培育。并且,针对应用型工匠人才学习过程的各项评估制定统一化参考标准,且将其对应到工作岗位任务标准与相关证书考核标准,确保从多层面多主体评估应用型工匠人才的职业能力。

基于三螺旋理论,以市场需要为主导,建立“院校—政府部门—产业”三螺旋创新模式,借助三体联合方式实现知识生产与知识转化[4]。“三链融合”能够有效衔接产业链条、创新链条与教育链条,完善技能、人才与资本要素流转与监管机制,拓展不同链条共同利益。创新链是通过教学技术创新活动,促使政府部门、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达成合作,最终将知识技术转化成商品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5];
产业链是在劳动分工与协作理论基础上衍生出的不同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生产、协作而成的动态性链条。教育链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为轴心,涵盖多种培育主体、多元化培育人才要素[6]。

(二)政策逻辑

立足“三链融合”深化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亦是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通道[7]。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对新形势下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拓展就业创业、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简称《行动计划》)指出,“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与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高质量的工匠人才支撑”。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立足“三链融合”深入开展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是践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的具体实践体现。

(三)现实逻辑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日渐成为驱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要培育出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匠人才,职业院校必须转变既有人才培养观念,优化教学组织结构,有效推动企业与社会层面协同办学。一方面,职业院校只有最大限度发挥各市场参与主体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关键功能,“三链融合”的优势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将应用型工匠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有效植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以此匹配产业发展对应用型工匠人才的需求。事实证明,这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通道。由于国家推动“三链融合”的政策大部分停留于宏观层面,企业和社会参与主体利益诉求与权责分配存在失衡,由此造成不同领域参与主体参与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动力不足、参与形式相对单一、参与深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教育链和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严峻,产业链条端教育资源亟待充分挖掘,协同创新链条助推职业教育链条和产业链条衔接动力尚显不足。总之,创新链、产业链与教育链衔接不畅等问题,对加速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提出迫切要求。

(一)动态模型构建

以能力本位理论与三螺旋理论为基础,结合职业教育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政策与现实逻辑,按照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更加完备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完善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质量考核机制。在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参与主体协同驱动下,全面融合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实践创新平台,继而形成有效可行的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动态模型

(二)作用关系梳理

职业教育核心目的在于有效满足企业以及行业对技能、知识与人才的需求[8]。因此,无论是内部职业院校的教育链条,还是外部企业以及行业组织的产业链条、创新链条,均表现出内外统一的呼应联系。

第一,产业属于产业范畴,具备内在衍生性特征,是达成价值增值目标的方式[9]。在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过程中,产业链条在上游产业端、中游产业端与下游用户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上游产业端:产业链条可以提供底层支持、软件支持、硬件支持、教学内容支持;
在中游产业端:产业链条能够扮演着相关内容提供商与相关工具提供商角色;
在下游用户端:产业链条发挥着为学校用户、企业用户提供诸多产业服务作用,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为工匠、社会求职者与职场人士提供便利化服务。

第二,教育链条是由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与专业硕士教育所构成的链条,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专业递进关系,故必须契合产业链条的衍生过程,涵盖专业链条、地域链条[10]。教育链条的核心在于依靠行业组织、企业,增强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关系,全面聚集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资源,提升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

第三,创新链是由基础性研究至应用性研究、由技术开发至产品生产的创新全程聚集[11],此链条属于由“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技术研发—技术成果—技术运用—产业发展”等过程所构成的链条。创新链条旨在为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成熟与配套的工艺、技术、装备和新商品,孵化全新企业、全新业态,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价值链端教育链发挥着集成创新、产品研发与工程方案设计作用,可将高新技术基础理论转化成科技方案与商品方案。

(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立足上述作用关系梳理,职业院校需建立与自身实际相契合的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模式,不仅要保证培育目标的科学性,还要确认培育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三链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模式涵盖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构建由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组织以及金融部门构成的外部机制,有效激发多元主体优势;
其次,构建有效融合全新知识、高质量技能与高水平素养三个内部机制,助推工匠全面发展;
最后,在内部与外部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建立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目标与评价标准高度统一的关系。

1.内部机制

在内部机制驱动下,若想达到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的效果,职业院校必须从培育定位、专业布局、教材更新、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等方面着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要以彰显“工匠精神”、融合新型教学方式为着力点,以达到教育教学组织过程契合工匠人才全程培育的效果。并且,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过程以“三链融合”为设计思路,必须经过“行业通用知识培育”“职业技能培育”与“职业综合素养提升”三个阶段。在内部机制作用下,职业院校应用“任务指引、教师指导与工匠主动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将知识融入自身实践场域,全面衔接知识和技能,实现“三链融合”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

2.外部机制

在外部机制驱动下,以发挥政府主导优势为核心,有效调动企业、行业组织、职业院校与金融部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驱动,高质量完成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工作。就政府部门而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等政策,在制度机制供给、人力物力保障、运行监管与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主导优势,为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提供支持。就职业院校而言,要有效发挥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布局、实践教学等资源优势,与企业、行业组织和金融部门开展多方位协作。就行业组织与企业主体而言,通过提供适宜岗位和学习平台,积极进行职业分析,参与职业教育教学与机制考核评估等环节,继而融入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全程。就金融机构而言,要充分借助“职教20条”指出的加大对职业教育、金融支持力度,对进入目录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优势,以资助与捐赠助学方式为职业教育应用型工匠人才提供金融服务。

3.内外衔接机制

基于产业链、教育链以及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发挥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协同作用,促使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效果达到最优。然而前提在于探寻行之有效的动力衔接点,保证“内部机制”动力与“外部机制”动力形成合力。此动力衔接点形成具备四个关键点。

第一,产创融合。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与企业等主体协同突破关键技术攻关,将科研技术成果转变成生产力。尤为重要的是,应用型工匠人才的培育目标,要契合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技术创新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实际需求,高度统一不同链条人才培育质量评估标准。

第二,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共同举行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活动,并完成劳动力互动、资源分享和平台构建、机制创新及培育模式改革目标。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共同制定一套较为健全的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质量评估规则,将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主体均与培育目标保持一致,并采用相关措施确保其有序性,形成“帮扶合作链”、“实践孵化链”与“人才培养链”。

第三,科教融合。职业院校科研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让学生参加科研方法训练活动,接触并熟悉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培育其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

第四,“三链融合”。通过产业链、创新与教育链条融合,超越院校—产业、产业—教育、科研—教学之间双链条的关系,并通过知识的创新、运用与传递来实现人才培育一体化目标,衔接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功能,具体“三链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图2 “三链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

(一)健全“三链融合”发展机制

在国家层面,要细化有关政策,健全“三链融合”发展机制,破除“三链融合”相关主体合作的制度障碍和壁垒,推动“帮扶合作链”“实践孵化链”与“人才培养链”之间的融合,打通校企共同招生、企业委托培养等人才培养渠道。此外,就教学组织而言,国家层面要细化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推动产业、市场、行业、企业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人才培养集聚,促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适配、实践教学与技术研发的适配。

在学校层面,职业院校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紧围绕所在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紧缺产业等领域,设置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的专业,为“三链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职业院校要制订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方案并形成方案定期修订机制,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实训等环节,全面衔接产业发展新业态,构建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的供需匹配关系。此外,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要建立人员互聘制度,邀请优秀产业教授、技术工匠和企业管理人员深入参与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完善“三链融合”生态系统

在国家层面,一方面,应以多元化、开放型、共享型、协作型“三链融合”协同创新思路,全面整合行业组织、企业、金融机构资源要素,建立跨越界限、跨越文化和跨越组织的“三链融合”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支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协同构建工程研究部门、产业研究院与校企研发机构等“产学研教创”协同创新平台,激发“产学研教创”教学活力,助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有效衔接,塑造“产教融合”协同培育应用型工匠人才生态系统。

在学校层面,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坚持“三链融合”创新理念,与企业协作创设虚拟试验班,驱动行业组织、产业范畴资源植入课堂设计、教材更新等方面,建立健全“工程案例课堂—综合实践课堂—行业嵌入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效融合的育人生态系统,提升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以“三链融合”创新理念为指南,借助产业新业态发展优势,全面实施仿真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工厂与实验室融入职教科研领域,优化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生态系统。

(三)增强“三链融合”培训供给

第一,职业院校要以关注“三链融合”发展需求为指引,针对行业产业战略需要,与知名企业与行业组织协同开展以赛事促进练习、以赛事促进建设、以赛事促进技能提升的交流学习活动,继而增加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训供给。职业院校应根据“三链融合”新型人力资源需要,改变“重视理论忽视技能”“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教学方法,完善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目标与方案,将培育行业全新形态下智能设计、制造与监管能力提升作为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关键,并将信息化、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确认为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的重要素养与实践能力,与知名企业与行业组织等参与主体共同开展人才培训。

第二,职业院校要以“三链融合”发展需求为核心,强化高标准职工实训基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供给,提高应用型工匠人才供给能力。职业院校应面向行业产业发展战略前沿领域,围绕抑制行业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与关键性技术问题,优化设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育教育链条与创新链条,开展基于岗位的研究性学习与多样培训活动,增加应用型工匠人才培训供给,继而为国内制造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持。

(四)打造“三链融合”师资队伍

“外引”和“内培”是“三链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外引”方面,职业院校应以激发“三链融合”师资优势为动力,邀请企业高端技能人才、监管人员和企业家做兼职教师,全面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和教学改革、实习实训等,充分发挥他们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和生产操作技能专业的优势。“内培”方面,职业院校应发挥“三链融合”师资优势,采用职业精神与知识技能双重推进方法,鼓励在职教师走进企业,安排教师分批、分期深入一线锻炼,与企业教师共同开展研发和教学,充分发挥其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

具体而言,“三链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应提倡与培育工匠精神,健全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机制,构建与“轮岗型”挂职锻炼、“助手型”挂职锻炼、“实践+培训型”挂职锻炼等形式有机衔接的激励与考核机制,有效释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热情,注重技艺和精神认同内化。并且,从“三链融合”视域出发,职业院校应融合产业发展思路,明确师资队伍建设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将操作技术、程序规则、行为标准等融入教师职业岗位,实现产教融合效益最大化与均衡化,为实现工匠精神认同内化目标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链条工匠职业院校90后大工匠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工匠风采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3期)2021-11-19个性链条小资CHIC!ELEGANCE(2021年46期)2021-01-115款链条油推荐">链条养护好帮手:
5款链条油推荐中国自行车(2020年2期)2020-04-26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工匠神形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工匠赞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别克君越正时链条故障汽车维修与保养(2015年8期)2015-04-17

推荐访问:视域 工匠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