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路径探究

时间:2024-02-26 15:16: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沐融

摘  要: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保持高校思政教育优势的科学策略。文章从高校思政教育中立德树人教育发展的驱动力分析入手,探究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梳理当前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思想面临的问题,制定科学的立德树人教育实施路径。如构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发展的协同机制、明确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定位、提升高校立德树人视角下的思政教育亲和力等,以期提升立德树人思想的思政教育引导能力。

关键词:高校;
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
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03

新时期,由于社会的多重价值观交织在一起,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在此种背景下,将立德树人思想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指引,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更要以立德树人教育发展为中心,持续做好多方面的教学实践资源挖掘,丰富教育内容及教育课程体系,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内在驱动力

立德树人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指引,对于更好解决思政工作的现实文化及持续做好思政教育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发展路线,不断深化教育拓展、教育创新及教育对接,则能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水平推进[2]。从教育政策的视角来看,自2014年开始,教育部多次在教育改革意见中强调立德树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提升新时期高等人才道德品质、从业素质及文化素养,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多位一体协同推进,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道德思想价值观渗透,则成为各地区落实教育部教育改革要求的有效方式。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不仅是推进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及强化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动力。立德树人教育发展并非单一追求强化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而是基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质及正确思想价值观,解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政治问题,进一步结合新时代高等人才教育培养新需求,构建基于思政教育的育人培养新体系。以此来实现高校育人培养的高水平循环发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与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教育载体

(一)环境

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多方面的教育支持,通过环境渗透为思政教育工作拓展新的路径,有助于打破新时期思政教育工作限制,深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例如,运用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以立德树人为载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教育氛围及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政知识学习的影响,基于文化教育融合实现思政教育协同推进,将具有社会属性、娱乐属性及教育服务属性的文化内容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能充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帮助高校有效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所以,有效运用高校教育环境优势挖掘立德树人教育资源,对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促进作用。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教育主导因素作为深化立德树人教育引导的载体,能更好地结合新时期思政教育工作需求,完善思政教育实践的工作体系,使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要求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条件

近年来,部分学术研究认为,高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及为教师提供的教育支持,均属于教学条件的基础范畴。高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及教育水平能进一步影响立德树人教育落实的有效性。譬如,我国部分顶尖的科研类高校,通常在思政教育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且基础设施及配套措施相对完善,能满足思政教育工作实践的多方面需求,此类高校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方面有着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当然,将教育劣势转化为教育优势,亦是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对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及教学能力较为有限的高校而言,則难以在劣势转优势的教育实践方面保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正因如此,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落实通常呈现极端化的教育发展趋势。部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高校通常采取强化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的方式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使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及教育目标能在学生学习成绩上得以体现。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及良好教学条件的高校,则倾向于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体现在教育实践及学习实践等层面。因此,教育条件既是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限制因素,也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及教学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3]。

三、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中“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贯彻现状

(一)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尚未完善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的建立,必须结合新时期育人培养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然而,部分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的建设,单方面将立德树人概念作为思政教育的实践引导,未能考虑其余学科的课程教学需求,致使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形成相对单一化的教学结构,难以充分运用其余学科的教学资源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多位一体协同推进。概念化的立德树人教育模式,主要提升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成绩,但对于深化思政教育工作的多元化、系统化开展并未起到推进作用。长此以往,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发展势必流于形式。另外,部分高校虽然将立德树人教育机制与当前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充分结合,能在进一步运用课程思政教育思路的同时,强化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渗透,但在具体实践方面却未能做好长期性的教育规划。从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的建立仅满足于单方面思政课教学需求,未能从深化劳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及法治教育等角度做好教学体系的完善。

(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定位存在偏差

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思维,并非一味地追求道德素养及思想境界的提升,而是要将健全人格、良好品质、法治观念及积极价值观等内容,一并加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体系,保证高校立德树人视角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性。然而,部分高校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运用,仅将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及思想认识水平作为基础的教学切入点,未能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化推进做好科学布局,促使高校在思政教育实践定位方面出现偏差,难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综合水平[2]。此外,部分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规划倾向于完善思政教育的服务功能,在深化教育引导、培养良好习惯及树立正确价值观等层面,却未能实现教育统一及教育完善。从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发展成为治标不治本的一种教育形式,难以基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需求强化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缺乏亲和力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必须要结合大学生人格特性及学习特点进行教育规划。然而,部分高校针对大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培养,主要采取机械化策略进行教育实践工作,未能将提升教育亲和力、教育沟通能力及建立良好教学互动机制等内容作为强化立德树人教育渗透的有效手段[3],而是将传统模式下的驱动式教育概念及强制性教育策略应用于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之所以高校思政教育产生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在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面存在急于求成的教育心理,对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性格特点及教育要求未能有效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以此产生教学分化问题,降低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有效性。

四、基于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科学路径

(一)构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发展的协同机制

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协同机制,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多元融合,进一步运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多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是高校有效贯彻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科学对策。为此,高校应从丰富立德树人课程教学体系、建立长效化课程教学机制及强化高校立德树人教学规划评估三个方面开展教育改革。首先,丰富立德树人课程教学体系,其目的在于解决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结构的单一化问题,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融入立德树人教学实践体系,使高校能针对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及政治问题,科学地开展多元化教育实践工作。该方式不仅能消除个体化差异对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负面影响,同时,亦可运用不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优势开发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新模式。其次,高校应建立长效化的立德树人课程教学机制,将立德树人教育发展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立德树人教育环境,运用环境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有效落实,使大学生能自觉做好自我控制、自我惩戒与自我评价。进而,帮助大学生养成不断进行自我强化的良好习惯,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长效化推进夯实基础。最后,高校要做好对立德树人教育规划评估,结合大学生劳动教育、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等工作要求开展深层次的教育分析,评价部分教学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并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主要评价依据。以此,提升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协同推进[3]。

(二)明确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定位

有效明确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定位,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体系,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的全面性及完整性,这是解决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定位存在偏差问题的有效策略。因此,高校应基于对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分析,将新时期高等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特点、高等人才就业需求及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路线等多项内容进行结合,通过对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向及教育目标的分析,定位立德树人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求。其中,高校不仅要在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好对教育实践的前瞻性分析,同时,也要明确各个阶段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边界,在充分满足基础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拓展,使高校能基于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中心思想科学地定位立德树人教育突破口。

(三)提升高校立德树人视角下的思政教育亲和力

将提升教育亲和力作为立德树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对于更好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有着促进作用。其中,高校应将强化教育沟通、教育互动及教学对接能力作为立德树人教育培养的教学铺垫,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学习语言的了解,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心理环境变化。基于大学生心理环境重塑、思想认识优化及思维认知的改变等多个视角,构建完善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体系,使高校立德树人视角下的思政教育实践工作能真正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产生心灵触动。随着大学生学习认识及思想认识的不断改变,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此时,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起到教学平衡的作用。所以,该策略的运用有效解决高校存在急于求成的教育心理,使高校能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及心态变化及时地调整课程教学方面,进一步提升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环境及思想认识的了解,避免高校盲目地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以此,高校能在有效掌握大学生学习不足及学习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体系,提升高校立德树人视角下的思政教育实践有效性。

(四)拓展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形式

拓展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形式,主要是增加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内容,改变高校以往思政课教学实践机制,通过开发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打造趣味化的思政教学课堂,使高校能将大学生能接受的教学形式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解决高校立德树人视角下的思政教学课堂过于枯燥的问题。对此,高校应在思政课教学实践渗透方面重点做好教育研究,进一步基于教育创新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新内容。譬如,通过借鉴新媒体社交的互动模式开展线下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并将部分具有时代影响力的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基于提升学生学习关注度的方式加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大学生能更好融入当前思政课学习环境。其中,在课程教学实践模式的开发方面,高校应做好多方面的课程教学对接,通过引入平衡性的教学机制,提升大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方面的主体地位,改变高校以往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强化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教育平等关系。从而运用平等化教学环境的营造强化大学生的学习感知能力,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工作质量。

(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

建立面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将思想道德的内容概念进行量化,从高校、学生两个维度进行思想道德评价分析,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高水平推进。其中,所谓思想道德内容的概念量化,并非直接将部分概念性内容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内容转化,而是运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内容分析给出思想道德内容的概念量化结论,运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及数据内容整合,客观地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评价分析。在此过程中,高校与大学生应从两个不同视角进行道德评价分析。高校应基于新时期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要求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分析的结论应来源于多个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根据大学生自我认识及思想认知进行评价。由于高校与大学生参考的评价标准不同,评价内容、评价视角及评价方向自然不同。所以,高校与大学生的双向评价能有效实现思想道德评价互补,弥补评价内容及标准的不足,进一步保证高校思想道德评价的客观性,以此为高校运用思政教育深化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指明新的

方向[4]。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贯彻立德树人教育要求,深化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多元融合,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关键。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需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做好内容革新,提高高校推陈出新的教育职能。进而运用立德树人教学实践引导能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体系,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影.新时代课程思政视域下对“三全育人”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3):25-27.

[2]纪丽娅.“四史”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4):101-102+105.

[3]周运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实践路徑[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9):60-62.

[4]苏海荣,唐海波.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2):121-126.

(责任编辑:麻彩凤)

猜你喜欢思政教育立德树人高校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树人 探究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