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韩国基础教育改革措施对我国“双减”政策的启示

时间:2024-02-13 17:48:02 来源:网友投稿

刘晓敏,刘玉敏

(1.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2.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近几年,韩国政府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其中“放学后学校”和“自由学期制”政策最为瞩目。二者结合,对外通过“放学后学校”减轻学生课外补习压力,对内通过“自由学期制”减轻学生考试和学习压力,旨在共同打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潜能开发的教育环境。无独有偶,2021 年我国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其目的主要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韩两国在历史、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教育方面,两国有着相似的教育模式,家长都高度重视对教育的投资。近年来,韩国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做出很多努力,极大地推进了基础教育体系的良性发展,在完善课后辅导、拓展公共教育服务功能、抑制“私教育”问题恶化、平衡教育资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效。因此,借鉴韩国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经验,对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介绍并分析韩国的“放学后学校”和“自由学期制”两项改革措施,以期对我国“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性意见。

1.出台背景

韩国“教育热”现象举世闻名,“补习热”“辅导热”等滋长了一大批私立培训机构,课后辅导形成庞大产业链,严重冲击着公共教育的发展,教育差距不断被拉大,成为增加社会不公的机制。据韩国统计厅于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韩国中小学生参加学科类补习的比率高达70.5%,学生平均每月补习费用为27.1万韩元(约1626人民币),全国用于补习的费用总额高达18.6 兆韩元(约1080 亿元人民币),在韩国教育预算中占比33%,即便政府对课外补习机构不断打压,2020年学生月平均补习费更是达到了28.9 万韩元(约1734 元人民币)。高额的补习费用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了育儿成本,间接导致出生率低迷。不仅如此,长时间的课外补习,带给学生巨大的学业负担,致使学生幸福感指数偏低。为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在国家多样化、特色化、自主化的教育方针的号召下以及“公教育”不断受到挑战的教育环境下,“放学后学校”作为一种补充教育和课外补习减轻对策被推行开来。[1]

2.概念及目标

“放学后学校”被认为是韩国政府为缓解“私教育”过热、“公教育”受到挑战而出台的一项重要教育举措。政策始于1995 年颁布的《5·31 教育改革方案》,于2006 年在中小学及高中全面推广。“放学后学校”将学生需求置于核心地位,本着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以学校或委托经营的方式在放学后或假期对学生实施除正规教育以外的教育及看护活动。[2]其主要分为“放学后看护教室”和“放学后学校”两部分,分别对接的对象为小学1-3 年级学生和小学4 年级至高中3 年级的学生,旨在为学生提供看护、游戏等活动以及各类学校补充教育。

“放课后学校”的目标包括满足学生与家长对课后补习的需求,减轻课外补习费用;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减少学习压力;
稳定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学校教育;
实现教育福利,缓解教育发展不均衡;
构建及形成学校社区课后托管共同体。“放学后学校”作为遏制校外补习、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有效应对策略,受到本国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3.基本内容

“放学后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学科教育项目及艺体能教育项目两大部分。基础学科教育项目主要开设国语、英语、数学、计算机、第二外语等基础学科的补习课程。主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禁止超前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艺体能教育项目则涉及美术、音乐、体育等多种课程项目,主要是开发学生特长,挖掘潜能,促进综合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及特长自主选择。在课程时间安排上,一般安排在下午学生结束学校的正常课程之后,此外在周末和寒暑假也会开设部分课程,一方面解决低年级学生放学后和假期无人看管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抑制“私教育”过热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课程设置上,“放学后学校”聚焦于学生兴趣和家长需求,以确保知识与活动课程的相统一。此外,“放学后学校”还积极与社区、企业、团体组织等展开合作,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放学后学校”的运营方式分为“学校直营”和“委托运营”两种。“学校直营”是指学校自主运营,采用本校教师和外聘教师的方式进行教学;
“委托运营”则是学校考虑自身实际状况,交由学校以外的营利机构或非营利机构代为负责。“放学后学校”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由本校教师和通过社会招聘具有一定资格证书的外聘教师构成。总体上“放学后学校”主要以学校自营为主,本校教师占比居多。在收费方面,“放学后学校”人均每月只需交3 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80 元),远远低于市面昂贵的课外补习费。此外政府和地方教育厅还以各种形式对低收入家庭学生进行补贴和资助,以促进教育公平。

4.成效及问题

“放学后学校”历经二十余年的探索与改革,政策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行机制日益成熟,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参与校外补习班所造成的学习任务过重、家庭经济负担过大的问题,而且有助于缩减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不仅如此,该政策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小学托管盲区以及女性难以平衡生活与职场的关系等问题,[3]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放学后学校”的普及率曾一度达到100%,一半以上的学生参与其中,课程内容丰富,整体运行效果良好。“放学后学校”在优化学校教育功能、抑制“私教育”问题恶化、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改革基础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有目共睹。

但是政策在运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学生参与率出现下滑。不少家长认为开设的课程比较低端和无效,考虑到应试教育的现实情况,家长更倾向将学生送入应试性更强的课后补习班。其二,教师质量有待提高。“放学后学校”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行政负担,教师积极性不高,难以确保上课质量;
而社会外聘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学习效果和可信度。其三,课程质量有待提高。课程开设忽略差异性,运行模式趋向雷同,且部分学习项目由于受到空间场地、讲师招聘等条件的制约,在课程系统性和连续性方面难以得到保证,在薄弱的农村地区尤为显著。

1.出台背景

韩国社会推崇学历至上主义,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及考试压力。长期繁重的学业负担导致青少年自杀率连年攀高,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对未来缺乏职业规划。据韩国统计厅调查数据显示,“学业负担”是造成韩国青少年幸福感低下的最主要原因。韩国为了解决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能力,于2013年对部分学校试行“自由学期制”,在2016年于所有中学推行。

2.概念及目标

“自由学期制”是韩国政府在倡导培养复合型人才背景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实施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自由学期制”是指通过在初中阶段开展1-2 个学期由学生主导并参与的教育课程以及各项体验活动(如职业探索、职业体验),以期减轻学生考试压力、充分挖掘学生特长的一项课程改革制度。[4]“自由学期制”聚焦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考试焦虑,致力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通过多样化的参与体验,使学生之间建立合作、互助、信赖的关系,引导学生指向未来的发展,为学生点燃梦想,提供职业探索发展的契机。同时也给予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更多的自主权,能够针对具体情况修改教学计划,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自由学期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三点:一是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和认识社会的探索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潜能与优势,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及探究能力;
二是转换教育模式,实现从应试为中心的教育到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自我管理、共同体意识等“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三是为学生营造幸福的学校生活环境,实现“学生喜欢、教师满意、家长认可”的“幸福教育”。

3.基本内容

《初中“自由学期制”实行方案》指出,在初一上、下学期及初二的上学期中设置任一学期作为“自由学期”,在所选学期内不进行任何书面形式的考试。“自由学期制”在课程设置上由上午的“共同课程”和下午的“自由课程”组成。上午的“共同课程”学习国语、数学、英语等主课程,授课方式以学生参与体验型为主,摆脱了传统考试的束缚,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展开。下午的“自由课程”由职业规划活动、主题选择活动、艺体活动、社团活动四个模块组成,旨在为学生提供各种体验项目,扩充课堂中未涉及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共同课程”周课时为20-22 小时,“自由课程”的周课时为12-14 小时,学校可以根据已有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但“自由课程”时长在一学期内应当不低于170小时。在评价方式上,取消绝对评价,老师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记录等进行综合性评价;
同时,学生也可进行自我评价。

考虑到学生在自由学期和正常学期转换中可能存在不适应的问题,2017年韩国教育部提出在自由学期之后加入一个学期的“衔接学期”,形成为期一年的“自由学期年”。“衔接学期”上午延续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下午的“自由课程”则由四项变为两项,并根据学校特点及学生需求选择和实施。从“自由学期”到“自由学年”的转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顺利适应正常学期的教育模式,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教育模式渐进改变,将这种以学生为主导、强调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探索梦想的幸福教育模式延续下去。

4.成效及问题

尽管自由学期制实行时间不长,但从实施学校数量的连年攀升和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满意度调查反馈中可以看出,该政策具有积极意义。首先,“自由学期制”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自由学期制的活动课程使得学生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都有了显著提升,加深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利于正确定位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促使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提升了学习热情。其次,增加了教师的教育培训机会和学习体验机会,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获得提升。同时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最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长对教育的考试焦虑。自由学期制使得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更为密集,有助于形成学校—家长—学生的良好互动,提升了家长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支持度。

但是,“自由学期制”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克服和完善。其一,“自由学期制”实施效果遭到质疑,不少人对政策执行的连贯性和深远性产生疑虑。“自由学期制”内的课程安排和学习任务与一般学期不同,如何做到有效衔接需要不断摸索实践。恢复正常学期之后,学生仍要面对吃紧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考试,难免出现不适应,有治标不治本之嫌。其二,“自由学期制”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严峻挑战。自由学期期内的“自由课程”大部分以体验实践为主,仅靠学校内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不足以应对,此时需要开拓、协调和借助外部人力、物力资源,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业务负担。同时,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增加了教师的备课压力,上课教师可能面临对课程研究准备不足、实施过程中缺乏专家指引等问题。其三,来自家长的忧虑。很多家长认为自由学期制内取消考试与本国考试型的升学制度不符,担心没有考试的刺激可能助长学生的惰性,直接影响学生成绩。

中韩两国都属于应试教育体制,各种升学制度都是建立在考试分数的基础之上。同韩国的“补习热”现象类似,我国课外培训市场一度火爆,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家庭经济负担过大。可见两国都面临着相似的教育困境,韩国率先迈出改革步伐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为更好地推进和优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通过借鉴韩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当下“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完善相关法规,形成有效监管体系

我国“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部分地方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不力、投入不足等现象,甚至有的学校将课后托管延时服务变成“自习时间+放养活动”。教育改革的背后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尽快健全相关法规,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学校政策运行情况做公开透明化要求,就学科类培训与非学科类培训的边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工作、各种变异培训暗地重生等问题加强监管,明确治理边界,完善整治措施,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同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经费支持和财政预算,特别是课后托管服务方面,在坚守公益性的基础上,实行“政府财政补贴+家庭合理分担+学校配合+社会支持”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课后服务高效运转。

2.保障教师权益,构建多元化教师队伍,健全教师进修机制和补偿机制

“双减政策”给学校和教师带来诸多挑战,多元教育主体、多重教育任务下,部分中小学教师面临负担变重、教育理念欠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待提升以及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等问题。“双减”视域下,学校教育要想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及活动项目来挖掘学生潜能,首先要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尊重教师合理诉求,维护教师的权益。对教师工作时间实现灵活性、人性化管理,如“核心工作时间”与“弹性时间”相互衔接,[5]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注重增加教师的研修学习机会,建立教师进修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和活动项目。另外,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将资深名师、大学师范生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等纳入师资队伍,不断丰富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队伍的多元化,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后,尽量减少教师的行政负担,适当增加教师绩效工资,及时发放相应津贴,完善课后服务教师补助管理制度,并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由此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3.统一思想,多维发力,深化“双减”理念共识

“双减”践行过程中,要坚守以生为本的根本理念,强调协同参与的多元化主体观和凸显特色的个性化内容。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发挥自身主体阵地作用的同时,鼓励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四位一体”、多元协同的共育模式,就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达成统一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教师培训、专题讲座等分享学习动态、课程资源建设、“双减”理念等,调动家长、教师配合“双减”工作的积极性。还要积极寻求校外资源开展合作,如社区、企业、专门机构等,发挥校外社会资源的力量。课程建设上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丰富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机会。开展课程项目要考虑教育者的真实需求,课程活动制订阶段要先进行民意调查,并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满意度测评。课程项目设定要丰富化,以供学生进行多样化选择。同时还要注意课程体系的连续和系统化,补足正常教学中未涉及的部分。真正从家长需求、学生兴趣为着眼点,通过实践性、参与性等学习体验活动让学生不断认识社会、发展自我,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4.探索“双减”实践新模式,增加学生体验,优化过程性评价

为保障“双减”工作的有效运行,需不断探索“双减”实践的新模式、新思路。针对课程项目开发建设方面专业师资不足、教师行政负担过重等问题,学校可购买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的服务,委托代行课后托管服务,还可引进相应的社会专业人员加入其中,同时利用大数据、智慧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双减”工作的实时动态,挑选符合孩子需求的课程,服务家长进行预约、报名和缴费等,实现课后线上服务。另外,“双减”重在坚守教育的公益性、纠偏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6]因此,引导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坚守“育人为本”的价值观、“关怀对象”的学生观、“内涵充实”的教学观、“多元发展”的评价观至关重要。[7]通过完善教师进修机制、分享优秀教育案例以及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性教学模式等,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在课堂设计中增加讨论、实验、课题研究、实践探索和主题发表等教学形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注意观察并记录学生在课堂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减少单一性评价,增加成长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使评价方式动态多元化,坚决杜绝唯分数论,引导学生形成成长性思维,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可塑性。

5.优化教育保障体系,重视农村薄弱地区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要加强完善义务教育保障体系,缩小改革成效在地区上的差异,极力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鉴于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可通过制订与完善教师进修与培训制度、与优秀姊妹学校合作、定期举行研讨会、进行优秀教学案例分享、共享门户网站优质资源等方式,帮助偏远地区教师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教育部可设立专门的成长委员会,提供现场指导和咨询服务,从活动设计、课堂实施、评价制度以及具体运行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此外,学校要积极联合当地各个部门,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为农村偏远地区学生赢取更多受教育机会,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福利。还要结合当地的教育需求和教育特殊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真正实现优化学生教育保障体系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学期放学双减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1-05“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21年2期)2021-03-19放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9期)2020-12-16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农家科技中旬版(2019年2期)2019-05-08快放学了!杂文月刊(2018年21期)2019-01-05放学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4期)2017-04-18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人教版(2017年2期)2017-03-25

推荐访问:韩国 教育改革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