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融入策略研究——基于课堂革命的视角

时间:2023-10-10 11:40:28 来源:网友投稿

谷 松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让教师在课堂主战场上乐教、会教、善教,让学生在主阵地上能够乐学、会学、善学,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1]。2017年9月,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次提出了“课堂革命”。文章提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课堂革命”的实质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将原有“单一讲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为多元化、多主体、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育人作用发挥到极大化。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亦将随之变革。

课程思政作为课程和思政的综合体,其目标是在课程中践行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2],其精髓就是价值引领(精神培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人格塑造)的统一[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迈入了新征程,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业、德技双馨的接班人至关重要[4]。在教育教学创新的课堂革命引领下,要使课程思政自然顺畅融入、润物无声地实施,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达到立德铸魂之目的。本文以高职地质专业的普通地质学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一)普通地质学课程特点

普通地质学是高职院校地质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认识地质、学好地质知识和技能的入门课,是帮助学生进入地质殿堂的启蒙课。本课程内容包括:地球基本知识——地球结构与成分;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山河湖海、风沙冰川、沧海桑田的形成与变化;
地球和生命的发生与演变史——记录了各演化时期的地质信息、丰富能源矿产和宝石资源;
地球与人类的关系——地质灾害、人类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生态保护;
等等[5-6]。该课程涉及地质学基础知识中的最必要部分,衔接和统领地学其他各门专业知识[6]。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充满奇幻的趣味性和较强的科普性[7]。

(二)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内涵分析

普通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地球演化体现了时空观、运动发展观,认识地球和探索地球的过程体现了科学上的怀疑、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内力外力的地质作用呈现出了大量的地质现象,隐含着地质运动规律,体现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事物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联系的普遍性,以及方法论、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8]。地壳中的元素、矿物与岩石对应了世界的物质观,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微观与宏观的联系。地球的运动发展规律体现了地球的运动发展观,显示了生命演化的艰辛和人类对地球演化规律的认识,地球环境资源体现人与地球和谐共生理念,等等[9]。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元素知识体系总框架见图1。

图1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元素知识体系总框架

课程总体涵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故思政元素的融入要兼顾课堂讲授、实践技能和理论思维能力综合训练[7]。融入过程按照知识、能力及素养要素,针对不同知识点、技能点及野外实操,做到一点一策、一技一案,逐级传递课程思政理念,分层落实课程思政实践[10],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民族自豪感、责任担当和奉献意识[6]。

现阶段全国各高校已将课程思政逐步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育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效。但综观其融入过程,不难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缺乏、思政元素难以选取并有效融合等,制约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11];
缺少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和具体的实践谋划,使课程思政融入没有向纵向和横向延伸的张力[12];
未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作用,教学模式仍存在融入手段单一、方法单调,借用数字化的课程思政不多;
等等。

(一)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本课程的思政元素的融入本着不同的知识点、技能点,融入形式不同、载体不同。以学生的情感为出发点,寻找足够鲜活的、有感染力的影像视频资料,并让学生参与到思政融入的教学中来。通过“课堂革命”激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达到课程育人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13]。

(二)课程思政革命,创新情景串联教学模式

运用情景将外力地质作用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并把人类与地质资源这部分内容以课堂讨论或课后作业形式适当穿插在课程讲授中,这样既能体现专业知识,又能展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的德育教育。以长江为线,将外力地质作用中的冰川作用、河流作用、湖泊作用、海洋地质作用串联起来,按“长江发源地(冰川及其地质作用)——汇成河流(河流及其地质作用、湖泊及其地质作用)——入海(海洋及其地质作用)”(见图2)顺序讲授,将长江两岸的文化和利国利民的国家重器(重大工程)等思政元素精准融入课程中,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三峡工程中,树立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以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图2 普通地质学课程传道寓德情景串联教学模式

不同的情景融入不同的德育思想和育人内容,学生通过情景联想、讨论,发现故事的内涵。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和团结合作交流能力,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创新

教师与学生同向同行,不断挖掘与专业课程相关的鲜活、感染力强的思政资源。由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就不同知识点收集具有德育内涵的相关事迹、热点及优秀人物故事等,以卡片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卡片汇集了爱家爱国的人物事迹、国家重器(重大工程)、地学前辈的故事,以及不畏艰苦找矿的地质人等题材,形成分门别类的活页式或集卡式思政资源信息库,使德育实施方式由教师的点滴融入变为学生主动地摄取,变枯燥的单纯说教为有趣的学生畅谈。

(四)发挥课程区域特色,开发“行走的课程思政”

高职普通地质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地质现象遍布于各个地域。辽宁省丹东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质资源优势,很多地方是地质野外技能训练良好场地,并且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数量多。借助于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回归自然,仔细观察地质现象和地质景观,探索其形成原因和相关的背后故事。在实践中“增技明知”,实践中“育德培思”,实践中“树行增志”。“行走的实践”既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可实现专业技能与素质并修,激发学生热爱地质相关职业,树立学技能、学本领的信心,以及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设计,确定每节课的思政目标,细化不同知识点的德育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思政融入方式,做到一课一策、一技一案、一景一地一思政。

(一)知识理论讲授德育实施

知识讲授部分采用多维度、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借助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纪录片、影视视频、情景设置、问题引导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河流侵蚀作用”为例,详细介绍课程思政融入过程(见表1)。该知识点富含深刻德育内涵和较强的地学思维。

表1 河流侵蚀作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前:在此环节中,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提前发布导学资源,上传《话说长江》《三峡工程》等短视频,并发布相关学习任务——借助互联网查阅有关黄河、长江的故事。让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学习,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地质之美和华夏文化之璀璨,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以此提升自学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

课中:以诗朗诵《长江》视频引入,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长江的气势磅礴、广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教师对视频中航拍的蜿蜒长江、峡谷、瀑布和急流的形成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讲解侧蚀作用和下蚀作用原理,让学生深刻理解河流侵蚀作用最终塑造的地质现象,逐步形成地学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做开山劈岭、攻坚克难的地质人。河曲的形成体现了道路是曲折的,但是不断前进的真理;
三峡大坝工程建设展示出新中国百废待兴时建立三峡大坝的决心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担当。

课后:让学生以长江为线,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两岸生态文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和南水北调等方面查阅资料,讲述“我心中的长江故事”,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二)技能传承的思政实施

1.技能实地化的思政实施

课堂教学向室外天然课堂进行拓展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区域良好的火山凝灰岩、辉绿岩、玄武岩和砂岩等露头,将课堂内的理论知识和现象在野外实际化,实地讲授。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三道沟九街大岭是野外岩石鉴定技能好场所,附近还有烈士陵园,长眠着英烈,就此可以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卫国的家国情怀,厚植学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2.野外地质技能训练的思政实施

地质野外技能训练,采用情景思政教学法。随着实训路线的行走,结合不同地质现象和情境,嵌入和渗透相应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实现技能与德育并修。

如在含矿的地质路线上,渗透国家安全保密法要求,培养学生地质资料不外泄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以及矿山修复的治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较长的辽宁省兴城牤牛山的地质路线上,体现着学生团结协作、良好沟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内涵;
在兴城龙回头和钓鱼台等地质路线上,嵌入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在训练途中,谈心、聊天和聊家常,向学生传播真善美,使学生懂得感恩、知恩,培养学生相互团结、尊重他人、宽容别人的道德素养,做懂奉献、道德高尚的人[6]。在实训期间,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关心,透出了彼此间的浓浓情谊;
在实训时分工协作,体现了互相包容和帮助的精神[15];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不怕吃苦的坚韧精神,相互协作中体现了团队的力量;
归来后的报告总结体现出收获的喜悦和满满的团队集体荣誉感。

(三)德育拓展——“一山一水一风景,一石一木一故事”

鼓励学生借助假日出行或出游时对所见所闻随地采风。所行之处,对独特的地质现象、地质景观和家乡的变化给予关注,并追溯它们的前世今生。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把心得呈现出来,或是微视频记录或心得体会,于细微之处、言行之中,将德育内涵建设潜移默化地融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感受祖国、家乡的变化。学生在地质考察中,感叹大自然的魅力,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为中国今日之强大而自豪,坚定了学技报国的信念,增强了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实现专业课教学育人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要借助数字化资源,创新融入模式和方式方法,精心对课程思政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技能点等深度融合,并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想,让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活起来,课堂变得更加有滋有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对学生开展哲学思想、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德育培养,助力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的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德育思政技能德育要在“善”处留白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中国德育》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教育文汇(综合版)(2020年4期)2020-06-1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劳动技能up up!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5期)2018-06-11秣马厉兵强技能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推荐访问:地质学 视角 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