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议龙窑烧制与龙泉窑之烧制技术改进

时间:2023-10-10 09:30:27 来源:网友投稿

操德炜

龙泉市操德炜青瓷工作室 浙江龙泉 323700

陶瓷烧制中最关键的技术是窑炉和烧造技艺。2万年前诞生的陶器烧制技术,至夏商时期出现较大的进步。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已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龙窑烧制技艺。龙窑依山而建,沿山地斜坡向上延伸,状如匍匐于山间之龙,故称“龙窑”。分窑基、窑体、窑棚三大部分,龙窑主体结构分为窑头、窑室、窑尾三大块,龙窑一般长度在30—80米,倾斜度一般在12—20度之间,龙窑因其升温快、温度保持相对恒定、还原焰容易控制、烧制抽力大保证火焰流速且龙窑装烧量大等特点,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龙窑柴烧《狮钮镂空香薰炉》操德炜

龙泉市西去约30千米的浦城仙阳猫耳山商代窑址中清理出的2座长条形窑炉,是属于夏商之际的早期龙窑类型。这两座窑炉与浙江上虞李家山商代龙窑结构相似,但是其出现时代比李家山龙窑早。猫耳山该处2座长条形窑炉已具备成熟龙窑的诸多因素,窑炉整体形状均为长条形,结构分火膛、分焰柱和窑室前后部分,为斜式平焰龙窑,从窑头向窑尾斜坡式延伸,且具有一定坡度,并体现早期窑炉排烟结构的特点。两条龙窑尾部均未发现挡火墙,与李家山早期龙窑一样未发现垫具等窑具。遗址上保存着拱形窑顶和平面呈长方形的烟囱,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烟囱”。2条长窑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龙窑,被称为中国龙窑的“鼻祖”,开启了中国古代窑业高质量烧制的重要第一步。

距今4000年前,我国烧制窑炉技术进一步发展,印纹硬陶烧制趋于成熟。印纹陶不同于带有拍印几何纹样的陶器,已经开始使用质地较纯、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瓷石类黏土,烧成温度也在窑炉技术突破后的1100℃左右。因此印纹硬陶胎体坚硬,叩击声音清脆。当窑炉烧成温度接近1200℃时,就具备了原始瓷器的诞生条件。在印纹硬陶高温烧制过程中,窑内的草木灰落在红热胎体上,熔融后形成玻璃态物质,显示出轻微的光洁度,器表局部都有很薄的光亮层。加之普通涂层制作工艺的改进与发展,促进了釉料研制的成功。商代与周代,我国原始瓷器顺利诞生。

4000年前产生的龙窑,至东汉已经走向成熟。

1.窑头有火口、风口、火膛、火膛侧壁与后壁,早期火口与风口没有分离,所以作为燃烧室的火膛容量较大,通火口到火膛的纵深度也较大。火膛底到窑室的高差也约达1米左右。后人在不断改进中,高差降低至0.6米左右。火膛平面呈扇形。窑室内前部为火膛,后部为窑床。窑床的前端设有挡火墙和火道。

2.早期龙窑长度不长,仅在几米之间,至东汉龙窑长度延至14米左右,其中烧成室长度约10米左右。当时的投柴口还没有发明,其长度是根据斜坡和火力大小计算的。

3.从龙窑坡度看,出现了前段平缓、后段稍显陡急的情况。一般前段坡度为12度左右,后段坡度达到20度左右。说明当时人已经注意到控制龙窑内部温度变化,通过增加龙窑长度和增加装烧量来科学控制龙窑烧成,并尤其注意到运用龙窑内不同部位、不同坡度,来控制或缩小窑内火焰、温度的变化差别。

4.东汉时期龙窑中已出现挡火墙。上虞的帐子山龙窑的窑尾就有挡火墙,墙下有烟火弄,墙后有四道排烟坑道。[1]挡火墙的出现,第一,防止窑内火焰流速过快,使窑火在窑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火焰与坯件上的烧制时间;
第二,提高窑内温度;
第三,使瓷器成熟烧成温度能达到需要的满足度(温度达到1300℃左右)。挡火墙的出现提高了龙窑烧制温度,为青瓷的成功烧制提供了保障。

1.三国两晋时期,在挡火墙下修筑距离和大小大致相等的烟火弄,使窑内的烟和废气进入烟坑排出。龙窑通过匣钵设置火路和烟火道,解决了窑炉内部上下温差较大的问题,窑内温度可达1250℃左右,这是龙窑烧制的重大突破。烟火道的设置一般位于窑室后壁中央,在南壁内侧中央掏挖有宽0.15~0.4米、进深0.36~0.5米、高1.3米的喇叭形吸烟道。[2]

2.隋唐时期龙窑结构完全成熟,长度在20~30米左右,宋元时期长度显著增加至80~100米,宋代龙窑加长后至50~60米,甚至长达70~80米,一次可装烧2万件瓷器。到了元代后期,明朝初期,龙窑的长度普遍缩短,多数在50米左右。龙泉窑中唐时期的丽水吕步坑龙窑,其长度38米,属于平焰窑结构。至宋代龙泉窑安福一个龙窑长度42.9米,就属于半倒焰窑结构,龙泉大白岸南宋中晚期的一个龙窑也属于半倒焰结构龙窑。

1.北宋见分室龙窑。宋代龙泉窑烧制技艺改进,龙窑技术出现大突破。唐五代时期,虽然为钱镠王朝烧制过“秘色瓷”,但龙泉窑的龙窑改进不大,龙窑内的火焰只是在窑腹内沿匣钵排列留下的火路窜向窑尾。但到北宋中期开始出现分室龙窑。据宋代文人庄绰记载全国各地民俗、物产、饮食和医药知识的《鸡肋篇》所述:“宣和中,制样需索,益加工巧。”龙泉窑的一些龙窑,尤其为宫廷烧制精品官瓷的龙窑,已开始率先使用分室龙窑。其主要变化即是把龙窑内直通的窑室用匣钵和砖分隔成多个小窑室。在龙窑内每隔五六米建筑两堵墙,前墙上部向前弧收,让墙体与窑顶相连,下部设立吸火孔。后墙则不到窑顶,可使火焰翻越而过。这就引导龙窑火焰从火膛直喷至隔墙之间,翻越第二堵墙进入下一室。这一改变的优点是将火焰由平焰变为倒焰,使窑的室内温度与还原气氛更加均衡。

2.北宋中期龙泉窑龙窑增设投柴口。北宋中期以后,龙泉窑已经在龙窑两侧上部或窑顶设立多排直径约0.15米的投柴孔,窑身两侧已设立两排窑门。投柴孔便于投柴和控制二次助燃空气流入量,可以保证龙窑烧成温度,保障龙窑窑室内的良好还原气氛。不但利于烧窑适时加柴,也利于龙窑加长。至南宋晚期和元代,龙泉源口出现了长达97米的龙窑。在三五个投柴口的接替处,砌上一堵墙,墙底部通上几个小孔的烟火道,这一设置也有利于做到窑室气氛还原。

3.龙窑窑头面积最小,烧窑开始时利于燃烧,热量集结,龙窑中部宽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中部。龙窑烧窑时,将所有窑门封闭。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烧成温度最高达1300℃以上,并可控制还原焰。

龙窑柴烧作品《合有余吉祥罐》操德炜

猜你喜欢火墙龙泉窑龙窑浅谈龙窑创烧及汉代改造的里程碑意义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年1期)2023-03-04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陶瓷(2022年6期)2022-06-23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年3期)2022-04-25相变封装盒的实用效果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20年5期)2020-11-12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海峡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新型阻火墙对电缆沟的防火效果研究*测试技术学报(2018年1期)2018-01-30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7期)2017-04-15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文物春秋(2016年4期)2017-03-07落入黑洞会不会被烧死?奥秘(2016年10期)2016-12-17大宇宙飞碟探索(2016年5期)2016-05-10

推荐访问:烧制 龙泉 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