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浸之润之:明理,养德,修身,践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浸润式课堂的构建路径

时间:2023-10-10 08:55:07 来源:网友投稿

龚丽燕

(江苏省宜兴市陶都小学,江苏 宜兴 214200)

作为铸魂育人、涵德化人的基础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相比,更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感性体验,强调浸润式体验学习,以帮助学生体验到更为丰富、更多层次的生命感受。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着力创造良好的知识获得与体验感悟环境、精选教学案例、优化与改进课堂呈现,使教学题旨与教学内容的可知可感,引发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使学生在有温度、高效度、有深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真正明理、养德、修身、践行,促进其道德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引发学生思想情感共鸣,需要改变空洞说教的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情境浸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情境浸润要重视优化情境素材选择,同时提高情境创设的立意,让学生充分沉浸情境,形成自觉的认同感。

(一)借助生活化素材,提高情境对主体的唤醒效应

浸润式课堂立足于学生主体地位,需要唤醒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情境创设要唤醒学生需要以生活为基础,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情境的生活情味,唤醒学生生活记忆,调动生活经验。

如“学会沟通交流”一课,可以利用学生日常发生的矛盾纠纷为情境素材,展示学生这一过程中的语言和采取的行动,揭示矛盾纠纷对学生造成的结果。生活化情境素材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教学情境以浓厚的生活味道,也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快速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

(二)借助匠意化立意,提高情境对主体的启发效应

情境要产生显著的浸润效果,除精心选择生活化素材外,教师还应基于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需要积极调动教师教学智慧,借助富有匠意的情境创设立意,让教学情境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提高教学情境审美效果。情境与问题相结合是提高情境启发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配合情境及时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学会沟通交流”一课,先借助同学和谐相处的图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生成的美好境界。再借助微视频展示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结合视频画面配上一些文字,如“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同学之间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得到缓解或化解?”“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文字采用艺术化呈现的方式,字体从小到大,渐次出现。

生活化的情境素材因为问题的有机融入,较好地将情境内容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问题采用结构化的呈现方式,从沟通交流的价值到沟通交流的方式。情境创设时又重视图文结合,文字设计又采用艺术化的方式,让情境体现出很强的审美效果。借助创设的情境,学生学习状态得到有效的激发,思维悦动起来。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单调、空洞说教,学生不感兴趣,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能。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优化课堂教学,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学案例的浸润效果。通过枚举具体的教学案例自然地进行道德与法治理论教学,让学生成为自主建构者。举案说法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充分发挥案例载体价值。

(一)精选案例,提高品质

案例浸润以案例为载体,案例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与理论的载体。案例载体价值需要教师强化案例选择意识,不断提高教学案例品质。案例选择应综合考虑多重因素,重点是教学内容和学情。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学案例要尊重学情,与学生道德与法治最近发展区相贴近,符合学生兴趣爱好,能够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如“学会沟通交流”一课中,围绕“正确对待不同看法”知识点,可以结合当前疫情作为教学案例。疫情下,针对防疫出现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赞成目前“动态清零”的政策,有的人认为可以采取“躺平”的做法。结合两种不同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不同的看法。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当前疫情防控为案例,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时代热门话题有机结合,赋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以鲜明的时代感,激发学生课堂探究热情。同时,教学案例也为道德与法治知识和理论教学提供载体,让学科理论和现实场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浸润感。高品质的教学案例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也为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提供了场景。

(二)以例为媒,自主建构

好的案例还需要教师精心“加工”,引领学生从案例中自主获取。这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媒介作用,给学生创造自主建构机会。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加工”应立足于学生主体性,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法,给学生创造充分思考和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并乐于自主建构,使案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的“拐杖”,给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提供一个支架。

结合“疫情防控”案例,教师可以设计结构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设计如下:面对分歧,你采取的态度是什么?你的态度是否对你的心情产生了影响?你的态度对其他群体产生怎样的影响?你的态度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结合提出的结构化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小组讨论活动。小组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对人们典型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总结出三种做法和具体的结果。一种是坚持己见,结果与其他群体产生矛盾冲突,也影响自己的心情和生活;
一种是考虑别人的看法,结果是陷入“从众”,缺乏主见;
第三种是理性对待分歧,既尊重别人意见,又进行合情合理地思考。学生学会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起对政府防疫政策的高度认同感。

案例教学中,教师改变讲解式做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发挥学生伙伴学习和合作学习优势,围绕案例展开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经历知识和理论建构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实现有效的自主建构。案例教学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浸润效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在学生主体体验基础上的知识和理论更加有效,更容易转化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存在自己的特殊性,它建立在学生主体共鸣和认同基础上,离开学生思想情感共鸣和认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应重视情感浸润,借助教师自身的情感、教材情感因素和师生双向情感,达到以“情”燃“情”的效果,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既有知识的深度,又有富有情感的温度。

(一)传递教师情感,抓住情感浸润关键

情感浸润中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之一,教师的情感素养对学生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传导优势和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己为榜样,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是非价值观,以自己的道德情感引领学生道德情感生长。

如“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习惯,讲一讲自己对烟酒和毒品的态度。学生在教师榜样引领和道德感染下,思想情感上受到触动,充分认识到烟酒和毒品的危害性,从内心建立起拒绝烟酒和毒品的积极情感。

(二)挖掘情感元素,奠定情感浸润基础

教材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载体,部编本教材注重情感熏陶,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是情感浸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实施情感浸润时应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奠定情感浸润基础,在学生和教材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媒介。

如“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活动园”中“危险的好奇”作为教学素材。学生围绕“同学情感”为话题,从“我”的角度和“小赵”的角度展开讨论。材料中的“我”被自己的“好奇”吓出了一身汗,并且认识到自己好奇的危险。通过“我”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我”对生命的珍视并对学生产生影响,主动拒绝毒品;
通过“我”对“小赵”的态度,让同学们感受到“我”的同学之情,并引领学生学习“我”的做法,在同学出现问题或犯错时能够主动地给予帮助,主动抵制危险性行为。

(三)激发师生情感,打通情感浸润通道

教师和学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最活跃的因素,情感浸润应根据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在课堂中的作用,合理地激发师生情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打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浸润的通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构建和谐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发学生思想情感共鸣。

如《选举产生班委会》一课,“活动园”环节,教师可以以学生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如教师以“班级民主选举”监督员的身份参与模拟活动,教师全程监督学生从发布竞选公告、自愿报名参加、演讲与答辩、无记名投票、唱票和公示结果等过程。

活动过程中,教师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教师在扮演“监督员”的过程中,既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又是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学生活动遇到阻碍时可以及时地给予帮助,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又极大地促进课堂知识和理论的消化和吸收。

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活动,通过全程参与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体验,给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从而以“行”促“用”,让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论转化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学、做高度合一。活动浸润效应的实现需要教师优化活动设计,确保活动有序、有效推进。

(一)精心设计,有效推进

活动浸润的前提是设计高品质的活动,教师要综合考虑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学情两大关键要素精心设计活动,才能保障课堂活动有效推进。课堂活动应紧扣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建构道德与法治知识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活动体验,为学生抽象奠定基础;
活动还应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确保活动质量,能够达到以“行”促“用”的教学目标。

如“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一课,教学内容借助一次班会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为了让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生活有机结合,可以对班会活动主题进行适当的改变,从“科技节”话题转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活动前,组织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出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班会课协商的话题。

由于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高度对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又与学生班集体生活真实地结合起来,课堂浸润效果更加显著。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沉浸感更强,课堂活动效果更加显著。

(二)精心组织,有序实施

好的活动方案和计划还需要精心组织,教师应根据活动浸润需要精心组织课堂活动,确保活动有序实施。活动组织不是以教师意志代替学生想法,不是以教师的粗暴干预代替学生自主建构。教师应对学情进行充分诊断,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和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教师也应加强活动过程观察和调控,在学生出现阻碍时给予及时的帮助,确保活动有序实施。

如模拟班会课活动,引领学生梳理班会课组织和召开的基本流程。学生在明确基本流程基础上再自主开展活动。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其中,在班会课活动出现不符合流程时给予及时的引导。活动过程中,全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多重角色也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较好地保障课堂活动有序推进,学生也始终沉浸在班级“主人”角色。

总之,浸润式课堂是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和触发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点合理地运用浸润式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情境、案例、情感和活动浸润效应,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触发真实思考,浸润心灵。在有温度、高效度、有深度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把道德与法治道理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品德养成,润泽生命成长。

猜你喜欢案例法治道德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案例4 奔跑吧,少年!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19年6期)2019-06-24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4期)2017-01-20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推荐访问:明理 践行 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