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文化遗产保护方向*

时间:2023-10-07 17: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妥学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简称报告)中郑重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报告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纲领,其中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具体内容和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这些都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息息相关,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构筑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宏观路径,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从探索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时代任务,这些构想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指明了宏观方向。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民的遗产,人民是遗产的最大利益攸关方,(1)杨红:《目的·方式·方向——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文化遗产》2019年第6期。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4/content_5660777.htm,访问日期:2022年11月25日。非遗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非遗作品,在非遗领域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不断推进非遗转化利用,增加人民收入,增进人民福祉。另外,报告从第四到第十五部分讲了十二个方面的重要任务,提出了诸多具体要求,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本文从非遗承担的主要时代任务、文化遗产制度体系的构建、非遗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方向指引。

图1 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促进乡村振兴的进路图

(一)通过非遗项目保护助力文化强国的建设

报告谈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重要任务就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非遗的国际交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有助于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更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增加知识产权数量,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开展保护非遗的各项实践活动,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保护非遗的话语权。二是非遗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和重要部分,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媒介,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主要抓手,承担着提高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任务。十九大报告提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更高水准的开放格局”。一种文化不能以一种形态长期传承与发展下去,只有不断的吸收他文化的营养来壮大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具有活力,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所以非遗保护体系中,要不断促进其活态传承的内生动力,鼓励文化创造与创新。

(二)通过非遗项目保护助推乡村振兴

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体要求,尤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下对非遗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非遗产业和文旅产业要双管齐下,借助非遗项目通过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等多渠道赋能,发展乡土工业,重塑乡土文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非遗组织和制度保障,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图1)。如,发挥以传统工艺类为主的非遗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独特优势,截至2022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在脱贫县设立1400余家,在2022年“非遗购物节”非遗产品销售额超16亿元,(3)“描绘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美丽画卷”,文化和旅游部官网,https://www.mct.gov.cn/whzx/whyw/202209/t20220907_935835.htm,访问日期:2022年11月7日。在这基础上继续加大非遗工坊建设,培养优秀带头人,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通过“非遗+旅游”的模式,使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打造非遗乡村特色景区、体验基地、主题旅游线路、研学产品等。通过各项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通过非遗项目保护增加基层就业

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非遗工业是乡土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非遗产业和非遗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乡村很多民间艺人和手工业者的就业问题。传承人、乡村妇女、乡村匠人、高龄劳动力都借助非遗项目维持着他们的生计,尤其是刺绣、瓷器制作、织锦等手工艺项目,解决了我国很多基层群众的就业问题。截止2020年6月,全国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所,涉及非遗项目2206个,培训近18万人,带动近50万人就业,2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4)“一门手艺,脱贫致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图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21274,访问日期:2022年11月7日。。另外,很多艺人通过新媒体“直播+”的模式得到就业机会,仅在快手短视频平台,有超过1500万个创作者制作非遗相关内容的视频,视频播放量超过2245亿(5)徐赣丽:《推动手工艺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19日第7版。。故应继续加大非遗项目在基层的培训力度,全面加强基层民众通过非遗项目获得就业。

(四)通过非遗项目支持创新驱动发展

报告提出了“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要求,并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目前,非遗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欠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不足。这对非遗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加大非遗领域的人才培养与传承机制建设,加强非遗学科专业交叉研究,培养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传统手工艺与数字产品、新媒体、元宇宙等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应用互联网、新媒体、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非遗利用模式。三是加强对非遗领域现代知识产权的保障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构建非遗领域集体智力成果保护制度,使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与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保障非遗领域的智力成果,为创新提供动力。

(五)通过非遗项目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要求。目前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发展的绝对差距仍然保持高位,且绝对差距水平略有提高的现状(6)方向明、覃诚:《现阶段中国城乡发展差距评价与国外经验借鉴》,《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10期。。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7)张占斌、王学凯:《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优势、难点及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非遗主要集中于乡村,是集体经济、乡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产业的发展、非遗人才的培养、非遗+旅游的实践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发展差距,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报告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要求,这就需要保护非遗所处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既要注重非遗的文化属性,还要注重其经济属性,助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报告提到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强国。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体现,现代知识产权的前期智力成果,其传承与发展和制度保障,对这些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支撑。

(六)通过非遗项目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8)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407-408页。。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族人民通过以非遗为内容的各项活动,加强联系和沟通,增进彼此间情感联系,促进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和融合,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互动中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体化认识,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获得感,使非遗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标识,比如春节、中秋节、花儿等多民族共同传承的非遗项目,都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进过程。未来应进一步发挥非遗的这种媒介和载体的作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七)通过非遗项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报告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要求,谈到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倡文明交流、互鉴与共存,这应包括非遗经济全球化,通过非遗的纽带作用,参与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和治理体系的建设,加强非遗的国际间交流,保护重要的文化资源。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讲话“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不断拓展非遗对外传播渠道,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推动同各国的人文交流,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促进我国非遗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目录,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9)“‘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和旅游部官网,https://www.mct.gov.cn/whzx/whyw/202211/t20221129_937816.htm,访问日期:2023年1月15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二是加大共同保护跨国共享非遗项目的实践,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融。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成功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还有“非洲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修班”、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花好月圆—中秋室内音乐会”等活动成为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三是参与非遗国际保护事务,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我国参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谈判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过程,3次当选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连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中国建立了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未来应通过非遗项目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明确了文化遗产制度体系构建的方向

报告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是现代国家法治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文化遗产涉及方方面面的法律,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全国31个省(区、市)出台了非遗保护条例,许多有立法权的市、县也出台了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在20年非遗保护的实践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的法律保护体系。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从国外移植而来,不断融入到中国制度体系,虽然有效解决了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智力成果保护的问题,但并没有充分考虑非遗集体智力成果的保护,非遗不当利用的案件时常发生,对此学者们提出了三种保护模式:私法保护的模式,(10)参见严永和《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之制度构建》,《文化遗产》2013年第4期;
胡开忠《中国特色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理论的构建》,《法学研究》2022年第2期;
田圣斌、蓝楠、姜艳丽《知识产权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公法保护模式,(11)参见孙昊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法学研究》2010年第5期;
郭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保护模式的质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牟延林、吴安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主导与政府责任》,《现代法学》2008年第1期。公法和私法综合保护的模式(12)参见杨明《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
熊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黄玉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就法律保护的客体来看,文化遗产的客体具有多样性,包括现代智力成果、传统集体智力成果和公共文化权益的内容。就制度的禀赋看,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和公法保护体系有其自身的制度优势,可解决现代智力成果和公共文化权益的保护内容,而学者们提出的构建传统集体智力成果制度设计,对集体传统智力成果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故无论从客体涵盖还是制度优势发挥的角度,知识产权法保护体系、传统集体智力成果制度保护体系和公法保护体系并行是必要,重点在于优化权利分配,做好三者之间的衔接,共同保障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这也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制度保障(如图1)。另外,构建中国非遗集体智力成果保护制度体系,有利于提升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保护非遗集体智力成果的话语权,这也是响应报告提出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要求。

(二)明确了文化遗产行政和司法的保护方向

报告对“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了成员单位,文化和旅游部也制定了多项部门规章,全国29个省(区、市)设立了非遗处,31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非遗保护中心(1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25940,访问日期:2022年11月7日。,然而,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多个部门或地区,纵向的条块结合的行政体制“肢解”了跨区域的非遗项目,横向的部门职能分散或重叠,造成了文化遗产领域的产权分割和保护的“碎片化”(14)方堃、吴旦魁、杨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模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8期。。因此,必须完善纵向和横向的职能部门,制度化界定各部门的职责、权力、权利,优化非遗的部门间职能,明确非遗领域产权归属及产权管理部门,采用多元主体联席管理与利用机制,加强部门间和区域间的合作,形成“多方参与、部门联动、区域协同”的立体化保护模式,提高文化资源利用效率。继续采取静态保存和动态保护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文物博物馆、民俗博物馆、非遗体验馆、文化生态博物馆等文化遗产保护的场所建设,优化配套建立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加大非遗数据库、传承现状评估、保护标准体系建设,为非遗领域私权实现提供基本保障。全面提升非遗领域依法行政的能力。

报告提出要“严格公正司法”,其中提到“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目前,文物破坏和非遗不当使用的案例时常发生,司法中应加强非遗领域的智力成果和文物的保护,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是构建非遗集体智力成果保护的司法制度,保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集体智力成果,保障集体劳有所得,避免集体智力成果的不当使用,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二是加强司法保障制度。在非遗领域建立健全对传承人和传承集体的司法援助制度,加大司法援助力度。报告提出“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把文物和文化遗产纳入公益诉讼的范围,通过司法权监督行政权,以及通过民事公益诉讼的路径,加大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力度(15)严永和、妥学进:《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文化遗产》2021年第4期。。

(三)明确了文化遗产公法保护的方向

报告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由于非遗传承主体和项目的跨域性,目前,非遗整体性保护不足,政府间跨域治理机制不健全,这就需要非遗协同立法的制度供给,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一是建立健全区域非遗文化圈保护协同机制,建立区域非遗保护组织和协同制度,解决各地的非遗地方性法规的冲突问题,加强非遗文化生态区、文化公园的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完善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公园等非遗文化圈协同发展的制度;
二是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圈非遗保护协同机制,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16)妥学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协同立法模式探究》,《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通过非遗区域协同制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提出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具体要求。非遗项目很多集中在民间,对项目的管理不到位,为健全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集体社会治理效能,在文化遗产领域应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建立各种民间艺术团体,提高民众管理文化遗产的参与度,建立健全文化遗产数据库、非遗传承现状评估、非遗保护标准、文物保护、传统村落保护、集体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知识产权制度。这也是响应报告提出的“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要求。

报告提出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强调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文化安全,文化遗产安全是文化安全的一部分,文化主权的保护也是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主权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国家级非遗项目1557项,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非遗项目和商标被其它国家注册的案例时常发生,比如“同仁堂”“中秋节”“少林功夫”等抢注案例,故制度设计中应加入非遗文化主权保护的内容,制定对境外组织和个人进行调查限制等制度,防止文物走私、非遗知识窃取或无限制移植,这是捍卫文化主权和铸牢传统文化的需要。二是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第十九届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强调“知识产权关系国家安全,新发展阶段我国要加强维护知识产权领域的国家安全。”非遗现代智力成果和传统集体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关乎文化安全,也是推进知识产权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指明了非遗社会价值实现的战略方向。

(一)非遗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重视非遗教育

后继乏人是非遗传承中普遍面临的问题。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潮州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1年2月,教育部正式将非遗保护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启动研究生阶段非遗方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目前,全国11所高校已正式备案开设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天津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增设非遗保护一级、二级学科,开展硕士、博士培养(1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25940,访问日期:2022年11月7日。。应继续加强非遗教育体系构建,将非遗相关知识与内容融入教育教学体系,推动非遗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从青少年中培养非遗传承人,壮大传承队伍,面向青少年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报告还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共166项,其中传统武术占77项,(1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s://www.ihchina.cn/project.html#target1,访问日期:2022年11月7日。还有数百项省市县级传统武术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不断促进传统体育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加大传统体育的宣传推荐活动,不断促进传统体育与民众生活融合、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结合,并向竞技化发展,提升中国传统体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另外,非遗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承担了社会教育的部分任务,对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以上这些也是报告中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非遗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重视社会文明的建设

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要求,以非遗为载体的各项活动,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道文化沟通的桥梁,助力文明城市、文明乡村的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中华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言传身教一代代传递和弘扬着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凝炼化集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内聚力的核心动力,不断提增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精神内聚力(19)潘天波:《〈考工记〉与中华工匠精神的核心基因》,《民族艺术》2018年第4期。。非遗承担着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非遗的改造与重塑应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助力乡风文明的建设。非遗在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普及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贡献力量。

(三)非遗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做到守正创新

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那么如何找到非遗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做到守正创新呢,非遗传承与发展需要文化基因的传承,并在传承过程中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吸收他文化基因来适应社会的转型,使非遗不断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20)麻国庆、朱伟:《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163-165页。。所谓守正就是要在传承中继承原有文化DNA,所谓创新就是要在原有的文化DNA的基础上吸收更多的他文化元素,保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力。故要加快文化遗产数据库和非遗基因图谱的建设,明确不同制度保护的客体,在制度的创建中,既要利用好现有知识产权在保护非遗方面的创新激励的作用,还要创建非遗集体智力成果的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传统知识产权制度在文化守正方面的作用,加强多种制度之间的衔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考察调研时讲话:“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报告也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指明了非遗经济发展的宏观方向,既要重视非遗社会价值的实现,也要重视其经济价值的实现。

(一)非遗经济价值的实现必须兼顾生态与工业

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30次出现“生态”。在社会转型中,我国面临的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经济转型升级周期较长,能源结构调整存在技术阻碍,绿色理念内化为习惯仍需时间(21)张占斌、王学凯:《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优势、难点及对策》。。目前,一些非遗项目涉及产业化发展,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那么这些项目就需要工业化的评价标准,但很多非遗项目依旧延续着传统的传承方式或规模,是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应该实行不同于工业标准的非遗标准,分标准管理。同时,加强非遗协同立法制度的构建,完善文化生态区和文化公园保护制度,这既有助于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也有助于非遗经济的区域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非遗经济价值的实现需关照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

报告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782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方面非遗所体现的人本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引领;
另一方面非遗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报告谈到了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以及数字中国,强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非遗产业体系上,优化非遗产业发展道路,构建“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非遗产业创新体系,优化贯通“研发设计+工艺生产+物流运输+终端销售+宣传推介+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推动拓宽“核心产业+拓展产业+延伸产业”的产业联动(23)张书鹏:《新时代新思维 新赛道新动力——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暨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综述》,《雕塑》2022年第6期。。加快建设“专精特新”非遗企业,生产非遗数字产品,赋能非遗“数字化研发+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的全产业链形成,推动非遗融合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促进非遗进入虚拟空间,实现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共时并行,使非遗产业和经济多元化、链条式发展。

(三)非遗经济价值的实现要兼顾现代产业与传统手工业

报告提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具体要求,这就要求既要重视非遗传统手工艺,也要发展非遗现代产业,共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随着社会的转型,机器生产的工业替代品由于其低成本、高效率、低价格、同质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点,占据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使传统手工艺品在市场中普遍处于竞争劣势,传统手工艺受到了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但这并不会完全替代手工艺品,因为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时代,人们需求呈现多样化,除了满足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同时,开始追求艺术价值,传统手工艺品具有人文属性,还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这是工业产品所不能达到的。那么既要抵挡住工业品的冲击,又要开拓新的市场,就需要传统手工艺保有原有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与重塑,充分发挥它的人文属性,携带更多的文化基因,丰富文化内涵。传统手工艺品与机器替代品、传统手工艺与工业技术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在临夏砖雕、景德镇陶瓷等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中都有所体现。另外,在市场化进程中,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工业实行了统一的行业标准,事实上,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工业在规模、技术、用料、出产上都没有可比性,用现代行业的标准要求传统行业极不适应,如果统一标准使用就会消解传统技艺,所以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工业应该分标准实行。传统手工艺知识与现代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一的制度无法顾及周全,需要传统知识产权制度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共同保护传统手工艺及衍生智力成果,达到平衡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降低传统手工艺及产品市场交易费用、开拓市场、维护市场秩序、降低诉讼成本等目的,实现传统手工艺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法律制度的设计在于区分传统集体知识产品和个人知识产品的属性,用不同的制度促进二者的发展,使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共同保障传统手工艺集体智力成果及其衍生智力成果。

文化遗产的保护承担着多重价值实现的任务,任务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非遗文化和经济价值的实现会全面助力这些任务的完成,文化遗产制度体系是价值实现的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给文化遗产的保护指明了方向,文化强国的建设、文化主权的维护、乡土文明的重塑、文化认同的提升、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文化话语权的提升都与非遗的文化属性息息相关。非遗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活富裕的实现等都与非遗的经济属性密切相关。非遗通过其文化属性体现其经济价值,非遗文化属性的凸显会助力其经济价值的实现,经济价值的实现会促进文化属性的内涵,这样会形成良性的循环。所以保护其文化多样性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首要,确立文化价值高于经济价值,并保证国家利益高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非遗领域传承与发展的各项内容是并行不悖的,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只要把握好各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就会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目的,成为实现二十大报告任务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与文化遗产相遇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4期)2018-12-05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推荐访问:二十 文化遗产 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