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05—2020年河南主推中筋小麦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时间:2023-10-06 08: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张会芳,冯 晓,冯丽丽,刘桂珍,韩琳琳,齐学礼,段俊枝,卓文飞,陈海燕,燕照玲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郑州 450002;
2.河南省种子管理站,郑州 450003;
3.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 450002;
4.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郑州 450003)

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地处中部平原,自然环境优越,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自2009年河南省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以来,河南省小麦产量逐年提高[1]。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2]数据,2020年河南省小麦总产量为3 753.1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量(13 425.4万t)的28.0%,河南小麦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国小麦主要有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等4种类型[3]。其中,中筋小麦适合制作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4-5]。在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2001 年发布的《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中优化了小麦品种布局,将北方强筋中筋冬小麦区规划为三大麦区之一;
蒋赟等[6]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建议在黄淮南部、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发展中筋小麦。可见,中筋小麦在北方麦区有广泛种植。河南处于从强筋到中筋、再到弱筋的生态过渡带上,其中小麦中筋生产区域占比在50%以上[1,7-8],最高达到54.5%[7]。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适应市场需求,河南以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品种选育及规模化种植为重点,大力发展专用小麦,并以发展专用优质小麦为引领,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优质小麦发展只注重强筋、弱筋小麦,对占比较大的中筋麦区结构优化调整重视不足、缺少明确政策支持等问题[7]。关于河南主推中筋小麦品种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研究不够系统[9-15]。刘万代等[9]分析了2007—2016年河南小麦生产主推品种的来源(育种单位)、审定情况等;
孙苗苗等[10]探讨了河南省12个主推小麦品种对春季低温胁迫的响应。但关于主推品种,尤其是占比较大的中筋小麦主推品种,其数量、类型在年度间的变化、遗传多样性以及品种综合评价方面,尚未有相关报道。在河南省粮食总产增速放缓、稳产能力渐强[16]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当增加强筋、弱筋小麦推广的背景下,也应注意中筋小麦的选育和推广。鉴于此,理清历年来河南小麦主推品种中中筋品种数量、类型、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品种的综合表现,对于组配亲本、选育中筋优质小麦,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1.1 材料数据来源

选择2005—2020年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中筋品种(表1),统计其生育期、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基本苗、容重、吸水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等性状。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编著的《河南省小麦品种统一试验总结》。

1.2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 2013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参考胡标林等[17]、汤翠凤等[18]的方法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利用SPSS 26.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基于平方欧式距离(Square Euclidean distance)进行聚类分析。

2.1 主推中筋小麦品种及数量统计分析

2005—2020年16年间,大面积推广应用中筋小麦品种46个,合计172品次,平均主推品种为11个/年。年主推品种数最多的是2014、2015年,均为21个;
最少的是2020年,为4个。从每年主推品种数量变化趋势看,2005—2013年主推品种数量呈缓慢下降后趋于平稳趋势,在2014、2015年异常拔高后急速下降。

表1 2005—2020年河南主推中筋小麦品种及数量Table 1 Varieties and quantities of medium gluten wheat mainly promoted in He’nan from 2005 to 2020

2.2 主推中筋小麦品种的审定情况及类型

由表2可见,2005—2020年河南省小麦主推中筋品种中,国审品种的占比较大,46个主推品种中,国审品种30个(占比65.2%);
省审品种16个(占比34.8%)。最早审定的是豫麦18,审定年份为1991年;
随后是豫麦49,审定年份为1998年;
最新审定的品种是百农4199,审定年份为2017年。半冬性品种33个,占比71.7%;
弱春性品种11个,占比23.9%;
弱冬性品种2个,占比4.3%。

2.3 主推中筋小麦品种的主推年限分析

46个主推品种中主推年限最长的是矮抗58(14年);
其次是周麦16(12年);
再次是众麦1号和豫麦49-198,主推年限均为10年;
周麦18、偃展4110、中麦175、中麦895、百农207主推年限均为8年;
衡观35主推年限为6年;
其余品种主推年限在5年或5年以下。

2.4 主推中筋小麦品种性状多样性分析

46个主推品种中,豫麦18于1991年审定,豫麦49于1998年审定,审定年份久远数据不全,以下数据分析中针对其余44个品种的数据进行。由表3可知,2005—2020年主推小麦品种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1.76%~71.64%,平均为15.22%。其中,稳定时间的CV最大,其次是沉降值,然后依次是基本苗、产量等性状;
容重的CV最小,其次是生育期。

主推品种13个性状的H′为1.07~3.75,平均为2.64。其中,产量的H′最大,蛋白质含量的H′最小。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千粒重、吸水率、穗粒数、生育期、株高的H′均在平均值以下,但除蛋白质含量的H′明显偏低,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的H′较低外,千粒重、吸水率、穗粒数、生育期、株高之间的H′差别较小;
产量、穗数、容重、沉降值、基本苗的H′均在平均值以上。

表2 2005—2020年河南主推中筋小麦品种审定及主推情况Table 2 Approval and main promotion situation of medium gluten wheat varieties mainly promoted in He’nan from 2005 to 2020

表3 2005—2020年河南主推中筋小麦性状变异及H′Table 3 Trait variation and H′ of medium gluten wheat varieties mainly promoted in He’nan from 2005 to 2020

表4 2005—2020年河南主推中筋小麦13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13 traits of medium gluten wheat varieties mainly promoted in He’nan from 2005 to 2020

WGC为湿面筋含量;
SW为沉降值;

WA为吸水率;
ST为稳定时间;
“*”表示显著相关(p<0.05);
“**”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

2.5 主推中筋小麦品种聚类分析

利用13个性状对主推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图1)发现,在平方欧氏距离3.0处,可将小麦品种聚为四大类。类群Ⅰ包括豫农416、开麦21、焦麦266、周麦22等32个品种(占比72.7%),该类群穗粒数、产量、株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在四大类群中均为最高。类群Ⅱ包括偃展4110、周麦16、先麦10号、豫麦70等9个品种(占比20.5%),该类群穗数、稳定时间均最高,容重、产量、基本苗、蛋白质含量较高,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均最低。该类群中中麦175为弱冬性品种,穗数、穗粒数、容重、产量相对较低。类群Ⅲ只有洛旱6号、先麦8号2个品种(占比4.5%),其千粒重、基本苗、沉降值最高,穗数、容重、生育期、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均最低,产量较低。类群Ⅳ只有洛旱2号1个品种(占比2.3%),该类群容重、生育期、吸水率最高,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基本苗、株高、沉降值均最低。

2.6 主推中筋小麦品种各性状间的相关性

2.6.1主推品种13个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4可知,河南小麦生产主推品种的13个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穗数与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
穗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
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
容重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稳定时间呈显著正相关;
湿面筋含量与沉降值、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吸水率呈显著正相关;
沉降值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图1 2005—2020年河南省主推中筋小麦品种聚类结果Fig.1 Clustering results of medium gluten wheat varieties mainly promoted in He’nan from 2005 to 2020

2.6.2品种推广年限、审定时间及聚类间的关系分析

推广年限前十的品种有7个属类群Ⅰ(占比70%),分别是矮抗58、豫麦49-198、众麦1号、周麦22、周麦18、中麦895和百农207;
有3个属类群Ⅱ(占比30%),分别是周麦16、偃展4110和中麦175。不同类群13个性状统计结果表明,类群Ⅰ产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也最高,整体表现为高产优质;
类群Ⅱ产量、蛋白质含量仅次于类群Ⅰ,产量、品质均较优。推广年限较长的品种集中在类群Ⅰ和类群Ⅱ中,与类群Ⅰ、Ⅱ中品种产量、蛋白质含量高的统计结果相互印证,表明类群Ⅰ、类群Ⅱ中的品种在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品质方面,尤其稳产性方面综合表现较优。类群Ⅰ、Ⅱ、Ⅲ、Ⅳ的平均审定年份分别是2009、2005、2009、2003年;
截至2020年,类群Ⅰ、Ⅱ、Ⅲ、Ⅳ的平均审定时长分别为11、15、12、17年。比较不同类群小麦品种数量占比、推广年限前十的品种数量占比,以及不同类群小麦平均审定时长,认为类群Ⅰ、Ⅱ中的品种综合实力较优,且类群Ⅰ的综合实力更强于类群Ⅱ,在河南省2005—2020年的小麦生产主推品种中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2005—2020年河南主推中筋小麦品种46个,累计172品次。主推品种数最多的年份是2014、2015年,均为21个;
最少的是2020年,为4个。从每年主推品种数量变化趋势看,2005—2013年主推品种数量呈缓慢下降后趋于平稳趋势,在2014、2015年异常拔高后急速下降,这与每年审定的品种数量有关。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后,除了原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审定,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也可自行开展品种试验,试验渠道扩宽,通过审定品种数量倍增,致使品种“井喷”“海啸”[19-21],仅2019 年国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的数量就达2 749 个,居世界第一位。统计河南省审小麦品种官方数据[21],2000—2009年、2010—2017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分别为121个、138个,每年平均分别为12、17个;
2018年参加河南省小麦生产试验的品种70余个,加上 2016年启动的联合体试验进入审定程序,2019年河南省审定品种继续增加[20],2018—2020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为178个,每年平均59个;
2021年省审小麦品种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为118个,数量几乎是2000—2009年10年的总和。品种数量激增,显著提升了种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22],后续应及时做好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指导新型农业主体选种用种。

46个品种中,半冬性品种33个,占比71.7%;
国审品种30个,占比65.2%。可见在河南主推小麦品种中,半冬性、国审品种占较大份额。2005—2020年16年间主推小麦品种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1.76%~71.64%,平均为15.22%。其中,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CV)最大;
沉降值、基本苗、产量等性状的CV较大;
容重、生育期的CV较小。以上结果表明,稳定时间、沉降值、基本苗、产量等性状的离散程度较大,作为育种材料可选择的范围较宽;
容重、生育期等性状的离散程度较小,作为育种材料可选择的范围较窄。13个性状的H′范围为1.07~3.75,平均为2.64。其中,产量的H′最大,产量、穗数、容重、沉降值、基本苗的H′均在平均值以上;
蛋白质含量的H′最小,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千粒重、吸水率、穗粒数、生育期、株高的H′均在平均值以下。表明16年间的主推小麦品种性状遗传多样性受产量、穗数、容重、沉降值、基本苗的影响较大,受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千粒重、吸水率、穗粒数、生育期、株高的影响较小。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是遗传改良的基础[18,20]。相对而言,2005—2020年主推小麦品种的产量等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较宽,蛋白质含量等遗传基础相对较弱,在愈来愈注重优质、高产、专用的生产需求背景下,品种培育在注重高产的同时,应注意拓宽品质遗传基础。

审定年份较早的品种是豫麦18、豫麦49,审定年份分别为1991年、1998年,在河南前期小麦生产中做出了较大贡献。审定年份最近的品种是百农4199,2017年通过审定,2018年即成为主推品种,之后一直处于主推品种之列。主推年限最长的品种是矮抗58,作为主要品种被推广14年,审定年份是2005年;
其次是周麦16,作为主要品种被推广12年,审定年份是2003年;
再次是众麦1号和豫麦49-198,作为主要品种均被推广10年,审定年份分别是2004、2005年;
周麦18主推年限为8年;
偃展4110、中麦175、中麦895、百农207主推年限均为8年;
衡观35主推年限是6年;
其余品种主推年限均在5年及以下。可见,不同品种主推年限差别较大,这与品种特征特性有关,也与审定年份等有关。主推年限较长的品种,产量品质较优,但不意味着主推年限短的品种综合表现不如主推年限长的品种。如百农4199,虽然主推年份较短,但审定后第二年(2018年)即作为主要品种被推广至今,发展潜力巨大。

在平方欧氏距离3.0处,主推品种被聚为四大类。不同类群小麦数量占比差别较大,类群Ⅰ包括72.7%的小麦品种,遗传距离均较小[23],下一步育种时应注意突破。推广年限前十的品种有7个属类群Ⅰ(占比70%),有3个属类群Ⅱ(占比30%)。不同类群13个性状统计结果表明,类群Ⅰ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最高,整体表现为高产优质;
类群Ⅱ产量、蛋白质含量仅次于类群Ⅰ。聚类结果与13个性状分类统计结果相互印证:推广年限较长的品种集中在类群Ⅰ和类群Ⅱ中。截至2020年,类群Ⅰ、Ⅱ、Ⅲ、Ⅳ的平均审定时长分别为11、15、12、17年。不同类群小麦推广年限前十的品种数量占比、平均审定时长及性状统计结果表明,类群Ⅰ、Ⅱ中的品种综合实力较优,且类群Ⅰ的综合实力强于类群Ⅱ,在河南省2005—2020年的小麦生产主推品种中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猜你喜欢穗数类群年限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新农民(2021年15期)2021-09-16影响种公牛使用年限的几个因素与解决办法现代畜牧科技(2021年4期)2021-07-21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22期)2020-03-03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中国种业(2020年2期)2020-02-26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绿色科技(2019年14期)2019-11-19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19年5期)2019-09-02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14期)2018-10-31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季节动态的响应广东农业科学(2017年5期)2017-08-29不同产地、生长年限银杏叶总多酚含量比较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2011年春夏季黄海和东海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其摄食的研究应用海洋学学报(2014年1期)2014-11-22

推荐访问:河南 小麦 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