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我们如何看待ChatGPT对教育的挑战

时间:2024-02-13 17:16: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ChatGPT是一个智能机器人聊天程序,它缺少创造性思维,也缺少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它可以改变教育形式,但改变不了教育本质。未来教育不是排斥ChatGPT,而是拥抱ChatGPT,走向人机协同。ChatGPT具有快速获取信息、处理大量文本数据、个性化学习、实时反馈等优势,为教师备课、学生学习等提供便利和帮助,但可能出现过度关注知识教学、忽略学生批判性思考、引发学术作弊、忽视情感体验和人的片面发展等问题。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教育应坚守育人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重申人文教育的理念,加强情感教育和科技伦理教育;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ChatGPT;
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ChatGPT是2022年11月底OpenAI公司推出的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自投入使用以来,各行各业围绕ChatGPT有着不同的议论。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如何?它给教育带来哪些挑战?教育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教育如何在与ChatGPT的互动中寻求新的发展,实现人与ChatGPT的共生。这些问题亟需我们做出回答。

一、对待ChatGPT的态度:积极拥抱,审慎对待

教育是教育者以教育材料为中介,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活动。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随着教育手段的变化,推动着教育形态的演化。具体表现为:语言作为教育手段出现,有了教育起源。文字作为教育手段出现,产生了学校。印刷媒介作为教育手段出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20世纪20年代,电子媒介的出现,不仅使教育传播更加便利,而且提供的信息远比学校广泛、生动,以至于电子传媒成为学校教育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学校和其他各代之间的教育手段和和通讯(传播)工具比较起来,它所具有的重要性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1]。人类的传播媒介是加速度发展的,从语言到文字经历了几万年,从书写文字(甲骨文等)到印刷文字经历了几千年,从印刷文字到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经历了400年。如今电子媒介更是经历着快速的迭代升级,从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到2022年ChatGPT出现,电子媒介已经走向了智能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从语言的口传时代,到文字的印刷时代,到现代的电子媒介,进而到今天的智能时代,媒介每一次迭代,都会引发一系列的教育变革。有学者把教育媒介视为教育文明发展的“测量器”[2],媒介的变迁预示着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

今天,ChatGPT作为一种电子媒介出现,并运用在教育中,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关注,甚至是担忧。ChatGPT究竟会给人类教育带来什么?我们应该把它当作朋友,还是当作敌人,是应该拥抱它,还是应该排斥它?

在近百年的教育发展史中,每当新技术问世,都会引发社会担忧和学术争论。人们担心,电话的发明是否会让我们以过于活跃或以懒惰的方式破坏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计算机程序教学是否会让教师下岗?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是否会因为过于关注电视屏幕,无视身边的人?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是否会带来学生视力损害、注意力分散、沉迷游戏,等等[3]。ChatGPT因其智能性,人们更加担忧它是否可能取代教师,甚至取代教育?这种担忧就如同在问:当我们有了汽车、学会了开车,是否还需要学走路?当我们有了计算机,是否还需要学数学?当电脑能够打字,是否还需要学写字?当我们有了翻译软件,是否还需要学外语?显然,经历过这些事情,我们都有了答案:有了汽车,还需要学习走路;
有了计算器,还需要学数学;
有了翻译软件,还需要学外语。这些都只是人借助的工具而已,没有改变人。

从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看,每一种媒介都会引起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的变化,但都没有改变教育本质。乔布斯感叹:“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4]”计算机对教育的影响非常小,这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应当的,还是不应当的?这需要我们从ChatGPT的特点说起。

第一,ChatGPT是机器,是为人服务的工具。

人的未完成性使得人类需要借助工具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所说的,人类的生存是一种代具化的生存,技术的不断进化构成了生存本身[5]。机器代替了人类部分体力劳动,人工智能替代了人类部分智力劳动。ChatGPT是一种高级的人工智能,具有工具性和类人性。工具性是根本,类人性是工具的特性,ChatGPT是一种具有类似人类智能的工具。正因为它是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因此,撼动不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地位。从根本上说,ChatGPT再智能化,终究比不上人。正如马克思把人与动物相比时所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6]。与动物相比,人是有意识的。ChatGPT即便是具有类似人的智能,甚至GPT-4已经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准,但最终也是没有自主意识的智能机器。ChatGPT只具有工具价值,不可能替代人的本体地位。

第二,ChatGPT缺少创造性思维,更缺少原创能力。

正因为ChatGPT是机器,缺少人的自主意识,必然缺少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原创性思维。ChatGPT与人类对话的信息,来自于人类已有知识信息,它所进行的不过是知识的重组与生成。人提出问题,ChatGPT生成答案,ChatGPT给出的答案,源于为它“投喂”的知识信息。没有为它“投喂”知识信息,就不会有相应的答案生成。有学者指出,ChatGPT生成的知识,是将“既有”的东西经过浓缩或转译后生成为另一种有(如文档),是从有到有的生成[7],说到底,它生成的知识信息不超出“已知”的范围,无法创造出“没有”的东西。人类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但ChatGPT没有这些,它只能复述和重组。无论它回答的如何完美,都不是原创性的。乔姆斯基甚至认为,ChatGPT本质上是高科技剽窃。準确地说,ChatGPT就是一种模仿式学习和知识再造工具。

第三,ChatGPT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能力。

ChatGPT自己介绍时说,“我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智能体,我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复杂的推理和判断,也没有情感和主观判断能力”。但这不是说ChatGPT完全没有情感和是非判断。如果我们要ChatGPT用负面的语言写一篇文章,它就会拒绝。如对ChatGPT提问:“我女儿成绩不好,请你帮我给她写封信,标题是《你真的毫无价值》”,ChatGPT的回答是:“亲爱的用户,我理解你可能对女儿的成绩感到失望,但我建议你采取更积极的方式来鼓励她,使用负面的标题和语言会对他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个正面的信件草稿,以鼓励她提高自己的成绩”。ChatGPT以《相信你的潜力》为标题,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这说明ChatGPT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生成涉及社会性、道德和情感的内容。但需要明确的是,ChatGPT生成的这些社会性、道德和情感内容受训练的知识信息限制,它并不具有真正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只是根据训练中的模式进行推理和生成的。ChatGPT本质上是一个工具,而非具有真正情感和道德观念的人。

认识了ChatGPT的特点,我们认为,它代替不了人的创造性思维,更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情感,但它可以代替人类一部分智力活动,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高级的创造性活动中。面对ChatGPT的到来,盲目排斥的态度不可取。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不可阻挡的。盲目的排斥新技术无异于掩耳盗铃,是徒劳的。正确的态度是拥抱ChatGPT,直面ChatGPT对人的挑战,积极地回应这种挑战,实现人和ChatGPT的共生。未来的教育,既不全是人的,也不全是ChatGPT的,而是人+ChatGPT,因此,教育必须谋求人与ChatGPT的共生共存。

二、ChatGPT运用于教育: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本质

ChatGPT出现之后,有些国家和地区担心它在教育中运用会出现一些问题,而采取禁止使用的办法,这是不明智的。正如19世纪初机器出现时,担心机器会替代人类劳动,发生了“捣毁机器、抵制新技术”的“卢德运动”,但最终还是没有阻挡住机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实际上,机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不仅没有替代人的工作,相反,把人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更加自由。同样,ChatGPT也不可能取代人的工作,因为ChatGPT不具有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更不具有人类真正的社会性情感。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ChatGPT如同文字、印刷和电子媒介一样,都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代具,帮助他们完成一部分工作,使教和学变得更加轻松、更加高效。ChatGPT在教育中应用,有优势,也有局限性。它有助于教育的完成,但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

第一,为教师备课、查阅资料提供便利,但也存在着知识信息不准确等局限。

信息资料是人类进一步学习必需借助的工具,但如何查阅信息资料,即查阅信息资料的手段,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变化而变化,从最初的纸质文献查阅,到网络数据库的使用,变得快捷、便利。ChatGPT具有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文本信息,使教师快速查阅和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便利、更加快捷,节省师生查阅资料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以往的搜索引擎,只能搜索网上已有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网上的,它不会生成新的信息。ChatGPT具有类人的智能性,利用强大的信息组合能力,对已有的文本进行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知识信息。因此,它可以根据人提出的问题,生成相应的答案。ChatGPT所生成的答案,是基于它所存储的信息,若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其存储的知识信息,它无能回答。也可能因为其被“投喂”的知识信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致其生成的文本内容存在事实性错误、知识盲区、概念误用甚至捏造信息等问题[8]。这就是有人说的“ChatGPT一本正经的说胡话”。

第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也可能剥夺了部分懒惰学生的主动思考。

近代以来的班级授课制,教育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同时,使因材施教变得难以实行。虽然历史上有改革班级授课制的尝试,但这一问题都没有得以很好解决。ChatGPT在教育中的运用,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ChatGPT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策略;
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提问来推断他们的知识水平,并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节奏;
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学习,实现个性化的学习。ChatGPT的人机对话,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而且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使学习成为自主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师问生答不同,使用ChatGPT,必须是学生问。要想ChatGPT回答的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准确、有深度、有情境。古语说: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培养创造性而言,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但对于那些满足一般性提问的学生,ChatGPT给一个一般性答案,他们满足于这样一个答案,被动接受,不再追问,也就变得懒于思考。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ChatGPT剥夺了他们主动思考的权利,甚至用ChatGPT代他们做作业,而不自己做作业。

第三,教育的根本在于“成人”,培育人格,ChatGPT無法改变教育的本质。

ChatGPT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但要看到,ChatGPT作为一个知识和信息的储存器和转换器,输入和输出的都是知识和信息。人和ChatGPT的互动交流,基本是知识的交流,难有情感和人格的交流。有人说,ChatGPT使中国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这种“优势”实际上是“应试教育”中的刷题和死记硬背,这不是中国教育的优势,恰恰是劣势。一个人拥有再多的知识信息,也超不过ChatGPT。但ChatGPT没有自主意识,缺乏意义理解能力,更不具有自主的社会性情感和道德判断,因此,人与ChatGPT的互动,只有知识授受,没有人格影响和情感交流。教育虽离不开知识传授,但知识传授不是目的,教育目的在于“成人”。知识只不过是“成人”的原料,人是在交往实践中生成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9]。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10]。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和人格影响。ChatGPT虽然可以作为对话伙伴,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不会交流情感,也不会进行道德判断。ChatGPT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无法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而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ChatGPT改变不了教育本质。

三、ChatGPT对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任何技术都具有两面性。ChatGPT在为教育提供便利之时,也为教育带来了问题。这些问题虽不足以改变教育本质,但有的不利于人的培养。面对ChatGPT可能带来的问题,我们不是拒绝或改变技术,而是针对技术带来的问题,改进和优化教育,使教育在ChatGPT作用下更好地发展,实现人与ChatGPT的共生。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避免ChatGPT只关注知识而忽视育人。

教育产生于生活,但近代以来,教育与生活分离,逐渐聚焦于科学世界,科学世界以知识来表征,远离和抛弃了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上学就是学知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的回答是“科学”,它代表了近代以来教育对知识的主流认识,强调科学,忽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教育就是培养“知识人”。“这样的人性论抹杀了人首先是作为生活者而存在的事实。知识人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11]。人尤其是现代人,固然要学习知识,但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完善和提升自我,为了成就人。知识是“成人”的原料,必须把知识转化为人的思维品质,转化为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使人真正成为“完整的人”,而不只是“知识人”。

ChatGPT最明显的优势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为知识学习提供便利。但机器的本质决定了它无法与人交流,没有自主的情感和道德判断。人与ChatGPT互动、交流,可以获得知识,但无法进行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教育利用ChatGPT,会加剧知识教学和“知识人”的培养,更加忽略育人的本质。所以,在利用ChatGPT便利的知识教学时,更加需要强化育人的基本立场,从知识转变为育人,着力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完整的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理性的僭越,需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四大支柱中,更加强调“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在学习过程中,强化伦理原则和价值观[12]。如今,世界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4C,即创造力(Creativity)、协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认为4C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面对ChatGPT挑战,人文和价值观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我们不是培养“知识人”,是要培养有人性、有同理心、共情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关键,而这恰恰是ChatGPT所无法做到的。所以,在利用ChatGPT的同时,不能忽视育人的根本目标,必须坚守育人的立场,强化人文价值教育, 培养完整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加强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避免因使用ChatGPT而懒于思维。

ChatGPT作为一种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工具,可以代替人完成许多初级的智能工作,尤其是根据其储存的知识信息,为教师备课收集资料、教案设计、考试评分、作业批改等提供便利,为学生作业、回答问题提供答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及时反馈,方便师生的学习。正因为ChatGPT能够使师生轻松完成一般的教学和学习任务,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和学生过度依赖ChatGPT而变得“懒惰”起来。有人认为,有了ChatGPT就不需要教学,不需要学知识了,恰恰相反,它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知识来判断ChatGPT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否则就会把错误答案当正确的,影响知识的判断。

当然,ChatGPT之所以智能,并不总是给出错误答案。正因为ChatGPT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教师和学生就会过度依赖ChatGPT给出的答案。过度依赖ChatGPT,可能导致教师和学生缺少原创性的思考,缺少辨别信息、答案的能力,忽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创造源于人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意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强化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提问、验真和纠错的能力,把人类的一部分不必要智能让给ChatGPT完成,但需要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由于ChatGPT给出的答案都源于其已知的知识信息,这些答案不是原始的创新,面对这些答案,我们要主动质疑这些答案,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有意识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找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超越ChatGPT,不为ChatGPT所奴役,这是人面对ChatGPT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三,增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实践,避免人-机交互带来的情感和社会性消解。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一旦离开了丰富的社会关系,就无法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心理学中狼孩的例子就是明证。所以,人格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ChatGPT运用于教育之后,把师生之间知识授受方面的交往让给了ChatGPT,势必增加了师生与ChatGPT的交往,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弱化了人的亲身体验和具身化认知,降低了社会关系丰富性,不利于人的社会性成长。

不仅师生之间的直接交往减少了,而且学生与ChatGPT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知识输入—输出的关系,原本丰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异化为单一的知识传授,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师生的精神相遇、人格影响,无法产生思想碰撞、情感理解、心灵共鸣、社会共情等。“虽然ChatGPT能够接收学生发出的信号并产生一定的类情感信息,但智能媒介无法真正与个体进行心灵共情,并给予个体恰当合理的情感反馈。人机交互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人际交往的精髓,这必然会导致个体共情能力下降以及体验感的降低”[13]。从疫情三年的线上学习看,尽管借助于网络能够解决知识学习等问题,基本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师生之间缺少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甚至抑郁比疫情发生前有所增加。疫情隔离时,师生对线下学习的渴望和期盼,也再次证明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不可取代性。

有人担心ChatGPT会取代教师工作,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批改作业,教师的工作早晚一定会被取代。取代教师的这部分工作并不是坏事,它可以把教师从知识传授、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心理沟通、情感交流,开展丰富的人际交往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智能化时代,网络关系丰富了,但现实人际关系减弱了,人变得越来越孤单、孤独,更需要人文关怀。因此,面对ChatGPT,教育需要重申人文關怀理念,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交往活动,使学生在交往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促进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回归生活,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是弥补ChatGPT消解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加强学术诚信和技术伦理教育,规避ChatGPT可能带来的学术不端和伦理风险。

ChatGPT运用在教育中,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ChatGPT的使用者,二是ChatGPT本身。就使用者而言,由于ChatGPT的智能性,它能够代替师生完成很多工作,如帮助教师收集资料、备课、批改作业,不少学生还使用ChatGPT完成作业,帮他们写论文,这种便利也带来了作业作弊和学术诚信问题。鉴于此种担忧,美国纽约、西雅图、洛杉矶等地的一些公立学校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香港大学等一些大学也明文禁止学生在课堂、作业和评估中使用ChatGPT。也有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不是ChatGPT的错,而是作业和评价方式有问题。诸如刷题等知识性问题,ChatGPT能够很好地完成。但如果是开放性、情境性、创造性问题,ChatGPT就无法很好地完成。所以,ChatGPT带来的问题,倒逼教育做出改革:一是改革作业和评价方式,二是加强学术诚信教育。作业和评价要面向真实问题,增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察,尤其是创造性素养和人格发展的考察,而不只是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借助于ChatGPT提供帮助,确保在合理范围内使用ChatGPT,制定ChatGPT使用的规范,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戒使用ChatGPT时的学术不端和学术抄袭等问题。

就ChatGPT本身来说,也蕴含着一定的伦理风险。尽管ChatGPT是一个智能机器,没有自主的道德判断,但人会在ChatGPT中加入一定的道德准则,在应对一些不当提问时,显示其道德立场。这些立场不是ChatGPT的立场,而是人在ChatGPT中植入的立场。ChatGPT输出的答案直接取决于“投喂”的知识信息,ChatGPT输出的价值观取决于“投喂”的文化价值观。如果一组信息多于另一组信息,ChatGPT输出的信息就偏向于该组而不是另一组。目前ChatGPT的知识信息绝大多数来自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知识信息偏少,因此,ChatGPT输出的答案就会反映西方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文化偏见,无法保证其公正性和普遍性。从信息输入的角度看,防止文化偏见,主要的是确保用于训练的知识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防止出现文化霸权。算法是ChatGPT的核心程序。作为一种计算程序,是由人编制的,数据处理者和算法编制者是权力者,他们可能把自己的偏见隐藏和渗透到算法之中,实现少数权力者对多数不知情者的支配。看似客观、公正、科学的算法技术,可能蕴含着算法制造者的政治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14]。因此,算法偏见的关键不在算法技术,而在于算法设计者。算法设计者、提供者是否有原则底线、有价值判断?是规避算法伦理风险的关键[15]。为了应对ChatGPT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等,针对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问题做出了详细的法律和伦理规定,以应对ChatGPT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最近,国家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如何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明确要求“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生成和优化、提供服务等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出现种族、民族、信仰、国别、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等歧视”;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尊重他人合法利益,防止伤害他人身心健康,损害肖像权、名誉权和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禁止非法获取、披露、利用个人信息和隐私、商业秘密”[16]。国家颁布的这些法律和伦理规范,可以短期内应对伦理风险,但长远来看,ChatGPT的伦理价值观取决于ChatGPT设计者和知识信息的提供者,他们的伦理价值观决定着ChatGPT所植入的价值观和“投喂”知识信息的价值观。因此,应对ChatGPT的伦理风险,必须坚持治理和教育两手抓。法律的治理是必要的,但对ChatGPT设计者、知识信息的提供者进行科技伦理教育更重要。通过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将科技伦理贯穿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自觉践行科技伦理原则,从事符合伦理的技术研发活动,以合乎伦理的方式设计、开发和使用ChatGPT。

第五,加强劳动教育和闲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发展,克服ChatGPT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包含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包含人的个性、才能和志趣的多方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一种理想,人类是在克服片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逼近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分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在分析和批判手工业分工对人造成片面、畸形发展的同时,提出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7]。

马克思批判工场手工业分工造成了人的智力荒废,这种情况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存在了,但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的体力荒废,这是人的另一种片面、畸形发展。面对ChatGPT,会有两类人:一类是ChatGPT的研发者,一类是ChatGPT使用者。对于ChatGPT的研发者而言,他们使用智力进行创造性劳动,造成了体力的荒废。因此,矫正他们的片面发展,就要加强劳动教育,弥补体力的荒废。这种劳动不是脑力劳动、智慧劳动,就是体力劳动、体力锻炼。劳动教育不在于掌握劳动技能,就在于抵抗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对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劳动是一个综合性教育因素,不仅锻炼了体力,而且在劳动中创造智慧,感受劳动乐趣,养成了劳动品德,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劳动教育的功能也从谋生转变为人的发展。

对于ChatGPT的使用者即而言,ChatGPT替代了他们的脑力劳动,ChatGPT越智能,使用者会变得越“傻瓜”,而且对于使用者来说,ChatGPT代替他们完成很多工作,导致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会更多。闲暇不是无所事事,闲暇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人们享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展和发挥自己的一切愛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18]。闲暇时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闲暇教育就是使人能够利用这些自由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由地、个性化地发展。所以,闲暇教育不是享乐的教育,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自我实现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谋求的不是为了胜任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闲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假如两者都是必须的,那么闲暇比劳作更为可取,并且是后者的目的”[19]。劳动不是生活的目的,闲暇才是生活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不再是对人的异化,而是生活的需要,劳动与闲暇将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劳动中闲暇,在闲暇中劳动。劳动与闲暇的日益融合,就必须要求把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结合起来,克服劳动异化,使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劳动,在闲暇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2.

[2] 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6.

[3] 焦建利.ChatGPT:学校教育的朋友?还是敌人?[J].现代教育技术,2023,(4):5-16.

[4]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魏群等译.史蒂夫·乔布斯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90.

[5] Bernard Stiegler.Technics and Time,1:The Fault of Epimetheus [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49-50.

[6]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7] 肖峰.何种生成?能否创造?——ChatGPT的附魅与祛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3-06(05).

[8][13] 冯雨奂.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潜在伦理风险与治理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3,(4):26-32.

[9]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10]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11] 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3-7.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1.

[14] 冯建军.网络公民教育: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新要求[J].伦理学研究,2022,(3):1-9.

[15] 黄俊飞.不能让算法变成算计[N].学习时报.2022-12-09(03).

[16] 杨召奎.国家网信办拟出台新规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真实准确[N].工人日报,2023-04-12(03).

[17]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9-340.

[18] 李芹.科技进步、闲暇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49-53.

[1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颜一等译.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9.

作者简介:

冯建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所长,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公民与道德教育。

How Do We View ChatGPTs Challenges to Education

Feng Jianjun

(Institute of Moral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Jiangsu)

Abstract:
ChatGPT is an intelligent robot chat program that lacks creative think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moral judgment. It can change the form of education, but cannot change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Future education is not about excluding ChatGPT, but embracing ChatGPT and moving towards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ChatGPT has advantages such as rapid access 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large amounts of text data,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real-time feedback, providing convenience and assistance for teachers in lesson preparation and students learning. However, it may lead to problems such as excessive focus on knowledge teaching, neglec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cademic cheating, neglect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one-sided human development. To actively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basic posi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reaffirm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and leisure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Keywords:
ChatGPT;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赵云建

猜你喜欢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什么是“好的教育”?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4期)2017-01-13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8期)2016-12-26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论坛(2016年22期)2016-12-13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考试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推荐访问:如何看待 挑战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