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守正创新:人工智能时代师德建设述略

时间:2024-02-27 12:16:03 来源:网友投稿

陈陟

摘 要与传统进入教育领域的技术工具不同,人工智能正改变着教育的样态,这一过程增强了未来教育的不确定性。面对变局,师德需要发挥压舱固本、赋能守正的作用。一方面,师德为人工智能的数据、算力、算法迭代提供道德支撑,另一方面,经人工智能赋能,师德的边界将外移至更宏观的领域。为适应新形势,教师需主动了解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教学实践养成与践行师德。

关 键 词 师德;
人工智能;
教育治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7-0046-03

人工智能既丰盈了教育样态,也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既能创造性、系统性地为师生提炼和生成几乎任何内容,也让师生对人工智能产生虚幻的沟通依赖,使师生彼此疏远进而削弱言传身教的育人价值。如果说传统的教学实践围绕“教师-学生”二元结构展开,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实践将形成“教师-智能体-学生”三元结构。[1]在新结构下,师德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更要发挥压舱固本、赋能守正的价值,与此同时,师德养成策略也需要发生深刻改变。

一、压舱固本:以师德强化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

智能体(Intelligent Agent)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指一个可以从环境中感知信息并执行行动的系统。从智能体角度出发,可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智能体的研究与设计。人工智能又可进一步分为弱人工智能(即主要关注令人满意的执行结果)和强人工智能(即希望可以以人类的方式思考、理解和行动)。[2]当前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通过人类“投喂”的数据进行学习,可以从事制定课程教学计划、评价学生、辅助班级管理等教学任务。但万变不离其宗,几乎所有人工智能的驱动要素都离不开数据、算力、算法,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对教育的影响,探讨在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冲击时师德不可或缺的价值。

(一)教育形态数字化重塑,师德给数据以灵魂

人工智能时代,大量教育数据被收集、分析和利用,形成一个供人工智能使用的知识库。换言之,教育形态被转换成由一个个教育数据语句构成的集合,它们表示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经验,成为人工智能的公理。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别重视教育数据的隐私保护,防止教育数据泄漏、篡改或丢失;
需要关注知识库的代表性与完整性,避免因数据失真而导致的偏见和歧视;
需要避免陷入数据偏误,即仅关注能被“表示”的教育現象,而忽视难以被表示的教育(如德育),让教育掉入冰冷而平庸的陷阱。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对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由传统意义上人类的价值判断或蕴含于行为中的缄默知识,在未来被表示成为能供机器推理的数据语句。

(二)教育决策被生成,师德为教育保温

随着算力不断提升,基于教育大数据有可能涌现“教育智能”,为教育活动提供决策支持,这可能导致教育工作者因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渐渐远离学生。试想,对于一个具有强大算力的教育人工智能来说,如果充分掌握了学生的数据,能给予学生所有的教学辅导,教师是否会退出历史舞台呢?答案是否定的,就算有朝一日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传授学科知识,依然还需要他们传递思维、文化、美德、情感、规则等人类社会文明,人工智能时代的师德也许将更加注重那些当下习以为常的教育命题,如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等,让教育保留应有的温度。

(三)教育被算法定义,师德为算法立心

教育智能体算法主要执行三方面的任务,首先,告诉教育知识库它感知到的内容;
其次,询问知识库该执行什么行动;
最后,是执行行动。在询问知识库的过程中,智能体会对教育场景的状态、可能行动序列的结果进行大量推理,如果这些推理充满不可解释性,那么教育活动可能遭遇巨大不确定性。因此,教育人工智能算法开发需要以师德作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其一,具有公平性与透明性,确保其运行不会损害学生的权益;
其二,能够与教师进行对话,并根据教师的评价与反馈不断迭代。因此,未来教师对师德感受力需要增强,不但能够判断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师德,而且也要能够觉察人工智能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师德。

二、 赋能守正:让每位教师成为教育治理者

人工智能时代,师德将产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蝶变,从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到思考教育全局利益,参与教育治理无疑将成为师德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在教育平等坐标中拓宽师德边界

论及教育平等,往往需要一个能洞察教育资源分配全局的“阿基米德点”,由于教师处于教育资源分配的末端,日常工作中缺乏类似“阿基米德点”,因此对于教育改革往往认识不足、漠不关心,甚至不以为然。但是,经人工智能赋能,每位教师都能获取海量信息,除了可以更好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也能掌握更生动的班级、年级、学校层面的教育动态。如此,每位教师除了要教好书,还肩负着参与教育治理的使命。首先,班级管理、学校治理不再是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专属职责,任何教师都将参与其中,践行管理育人使命;
其次,教学评价将超越对学生掌握某科知识的单一评价,每位老师都将对学生形成“知识+素养”的综合性评价。如果说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终结性评价、班级化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产物,那么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启发式、对话式、因材施教等更“古老”的教育样态将重新焕发生机,引导各科教师从只用关注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逐渐进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境界。

(二)发挥教育领导力让每位学生受益

教师心里总有一道评价标尺,将学生分为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优生似乎一点就通,后进生则总是教不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一谚语蕴含了教师是外因,而学生自己才是学习内因的思想。而人工智能时代让教师面对资质不同的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可能,即通过领导力让每位学生受益。在人工智能赋能下,教师能够对学生所在的集体有更清晰的认知,能够更加自然地将每位学生的成长与班级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进行通盘考虑,从而营造出能让所有学生受益的学习环境,向学生施以更有力的影响,激励每一位学生跟随这个集体不断成长。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对立将在人工智能协助下消减,共同成为积极教学环境的营造者。

(三)对学习后进者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道德直觉告诉我们,一名学生的处境越差,帮助他们所收获的道德意义就越大。[3]目前,教师帮助弱勢学生的资源、手段较为有限,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选择给予优秀学生更多关注,而对后进者则爱莫能助。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师德将偏向对学习后进者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其一,利用技术手段减小学习者差异进而建立更加和谐公平的学习环境;
其二,让人工智能为他们争取更多道德意义从而获得更多合法性支持。换言之,在组织层面,人工智能应优先补差而非拔尖,否则将加剧教育失衡而违背师德初衷。

三、创新统合:实现人工智能与师德养成互构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师德主要关注教师对待学生的规范与准则,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师德还需关注教师对待智能体的规范与准则,以及智能体对待学生时所蕴含的规范与准则。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师德源于教学实践与人工智能实践的互相构建。教师只有在师德养成层面早做准备,才能在人工智能浪潮引发的课堂革命中稳住阵脚,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为我所用。

(一)重视师德力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师德最核心的使命即立德树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部分脑力劳动将被替代,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技术就轻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积极与人工智能互动,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主动利用人工智能构建教学模型,尝试与人工智能的判断与决策对话,并有意识地积累教学数据。只有与人工智能合作才能摸清人工智能的脾气,才能对人工智能产品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关注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输出的结果保持道德敏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参与人工智能教育模型的训练,这些是未来教育场域中师德的必然要求。

(三)形成基本共识,既不冒进也不保守

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技术,其使用的效果在短期内难以评估,因此教师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需要基于师德形成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共识。以ChatGPT为例,如果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教会学生用ChatGPT更轻松地学习基础性科目,那么可能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科逻辑、难以把握学科思维特点,因此,在基础学科的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需谨慎。反之,教师可以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获得更多跨学科学习体验。

综上所述,无论我们是否情愿,人工智能都正与教育融合,且这种融合速度将越来越快。人工智能时代,师德被赋予新的内涵。尽管当前的弱人工智能也许还不能说是真正的智能,但教师不应该将人工智能与以前所经历的电脑、多媒体技术、学习软件等教育设备或产品等量齐观,而需要重视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做好它迟早会成为教育共同体一员的思想准备。也许这一天还远远没有到来,但是提前进行思考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宗凯,王俊,吴砥等.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7):26-35.

[2]StuartJ.Russell,PeterNorvig.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第3版)[M].殷建平,祝恩,刘越,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

[3]姚大志.论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J].哲学研究,2023(02):119-127+12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师德人工智能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内蒙古教育(2021年14期)2021-02-12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2019:人工智能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人工智能与就业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数读人工智能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下一幕,人工智能!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推荐访问:人工智能 师德建设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