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玉米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4-02-27 08:16:03 来源:网友投稿

雷敏

摘    要: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玉米种植范围的扩大,我国的玉米品种越来越多,让种植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玉米的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提高了种植户经济收入,推动了地区玉米产业的发展。但是,受品种选择不合理、田间管理不科学、自然环境不适宜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类型的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文章重点论述了几种主要玉米病害的为害症状和发病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
病害;
为害特征;
发生规律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2-010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高产作物和粮食作物,也是当前畜牧业养殖的主要饲料来源。玉米的用途范围广泛,有着很好的抗氧化和降血糖作用。虽然玉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类型的病害,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1]。为此,应重视对玉米病害的防治,探索科学的防治措施,以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发展。

1 玉米大小斑病

1.1 为害症状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部位。玉米植株感染大斑病后,患病部位会出现水渍状的病斑,扩散之后会造成叶片枯死,潮湿环境下在病斑表面形成大量黑色霉层。玉米小斑病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发病初期会出现半透明状的水渍状病斑,病斑在扩散之后颜色为褐色。在潮湿环境下,植株患病部位也会出现黑色霉层。

1.2 发病规律

玉米大小斑病的病菌直接会在病残体组织内越冬,在第2年温度和湿度适合的条件下成为侵染源,之后随着风雨和气流传播。玉米大小斑病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易发生,温度为20~25 ℃、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大斑病易发病和扩散;
温度为20~30 ℃、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小斑病易扩散和蔓延。相关研究显示,玉米大小斑病在地势低洼和密度较大的种植地区发生概率较高,如果田间管理不当会导致玉米抗病能力下降,增加发病概率。

1.3 主要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在玉米栽培中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因为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在各地的发生情况不同,做好玉米品种选择工作非常关键,要结合当地种植情况和病害流行情况做好选种工作,保证品种的抗性和优质性。相关农技部门应给予农民技术指导,引导农户从正规渠道购买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
提倡玉米轮作倒茬,期限为3~5年;
加强栽培和田间管理工作,通过深翻土壤杀灭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科学的施肥管理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为玉米植株营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在玉米收获之后,及时清理田间的杂物和杂草,需要注意的是,收获之后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会导致大量的病菌扩散,尤其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会大量扩散和蔓延,要做好田间清理工作,减少土壤中大小斑病的病菌数量,降低发病概率。

2)化学防治。玉米抽雄前后做好化学防控,可以选择多菌灵和甲托等杀菌剂,能够降低大小斑病的发生概率。发现玉米田间植株染病后,应立即摘除患病部位,并且及时喷洒药剂防治。化学药物防治可以选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10 d用药1次,连续用药3次,防治效果较好。

2 锈病

2.1 为害症状

玉米锈病的发病速度较快,可迅速扩散和蔓延,对玉米叶片、果穗和苞叶部位为害较大[2]。发病初期症状明显,叶片的正面和背面会出现病斑,颜色为红褐色,如果出现疱斑,说明是病原体的孢子堆,扩散之后会出现大量粉状物,形成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会造成病害扩散和蔓延。染病叶片的光合能力下降,影响植株采光和汲取养分,进而造成籽粒形成缓慢,导致玉米减产。

2.2 发病规律

锈病发生与当地气候条件和温湿度有直接关系。气温在20 ℃左右并且相对湿度在90%以上会增加锈病发生概率。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也会造成该病扩散。另外,种植地区的地势和土壤环境也影响锈病发生情况,如果种植地区低洼和土壤湿润,会造成土壤透气性差,病害易扩散和蔓延。发生锈病还受玉米品种影响,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和生长周期较短的品种更容易发生该病害。此外,锈病病菌会随着气流向其他种植地区传播和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控难度。

2.3 主要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技术。应做好田间清洁工作,感染锈病的玉米植株上会存有锈病孢子,在第2年成为主要的侵染源,做好日常的田园清洁工作十分关键。在玉米收获完成后要彻底清理田间的病株残体,并且统一深埋或者焚烧处理,减少该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科学的施肥管理,要合理搭配施用磷肥和钾肥,尽量减少氮肥的用量,结合玉米苗的生长情况适当追肥,玉米苗期少施肥,穗期重施肥;
控制好玉米的種植密度,提高田间的通风透光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锈病发生。

2)化学药剂防控。有些植株受到病菌影响后会直接发病,可以给植株叶片喷洒杀菌剂,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在玉米田发现染病植株后要及时用药防控,可以选择25%粉锈宁800倍液,每间隔7~10 d用药1次,连续用药2次左右,能够有效控制锈病的扩散和蔓延。在锈病孢子的萌发高峰期,要施用化学药剂防治,选择效果好和毒性低的化学药剂品种,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 粗缩病

3.1 为害症状

粗缩病在玉米生长各个阶段均能发生,尤其是玉米苗期的发病较严重。发病后玉米幼苗的生长速度放缓,叶片变成深绿色。随着病毒入侵,后期会影响玉米抽雄,大大降低玉米产量和质量。通常情况下,有些感染粗缩病的植株病症与其他健康植株很难分辨,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有些患病植株和正常植株相比较为矮小,会出现无法正常抽雄的现象[3]。

3.2 发病规律

粗缩病病毒是该病的主要致病菌,灰飞虱是传播粗缩病的主要昆虫媒介。灰飞虱直接在玉米幼苗的叶片上吸食汁液,会传播该病毒。相关调查显示,玉米苗期杂草较多,造成灰飞虱大量繁殖和迁飞,会增加发病和传染概率。在玉米生长后期,玉米植株的抗病毒能力增强,但也会受到灰飞虱的影响。

3.3 主要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杂草过多的田块会导致灰飞虱数量增多,要加强日常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清除杂草,破坏灰飞虱的生长环境。在玉米成熟收获后,要清除田间杂草,并且带出田间集中烧毁处理,防止灰飞虱越冬。为了减少灰飞虱越冬基数,在收获完成后要采取土壤深耕措施,为玉米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田间调查可以发现,玉米6叶期前很容易感染粗缩病,可以适当调整玉米播种期来避开灰飞虱传播病毒。

2)化学防治。在播种前选择内吸性药剂拌种,可以选择噻虫嗪,用量42 g/hm2放入15 kg/hm2的种子,均匀拌种即可。在玉米日常管理中要做好灰飞虱灭杀工作,选择10%吡虫啉600 g/hm2加入20%异丙戊乳油1.5 mL/hm2,兑水60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每隔5~7 d用药1次,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针对已经发生该病害的玉米田,发病初期,可以选择5%氨基寡糖素水剂1 500 g/hm2,加入水75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玉米粗缩病在玉米不同的生长阶段为害存在差异性,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原则,引导广大种植户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减少粗缩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4 玉米褐斑病

4.1 为害症状

玉米褐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周期均能出现,尤其玉米6~10叶期是该病的高发时期,对玉米的叶片和茎秆部位的为害较大。通常从叶片的下部开始发病,扩散蔓延后,逐渐形成褐色的小块病斑,随着病情的扩散和加剧,病斑变大。

4.2 发病规律

玉米褐斑病的病原菌会随着病残体直接越冬,在温度和湿度适合的条件下,第2年成为主要的侵染源,借助气流传播,会直接为害其他健康的玉米植株。玉米褐斑病在种植密度过高、通风条件较差和地势低洼的田块发生概率较高[4]。

4.3 主要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能够降低发病概率;
做好田间灌溉和杂物、杂草的清理工作,避免病菌滋生以及消灭感染的病原菌。需要注意的是,带有病原菌的玉米秸秆不能采取直接还田的方式处理,应将其统一带离田间处理后,经过充分腐熟和高温杀菌之后才能还田;
做好前期田间管理工作,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轮作制度,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
通过科学施肥管理提高土壤肥力,为玉米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做好玉米苗期追肥管理工作,可以施入尿素3 375~

4 500 kg/hm2,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2)化学防治。针对褐斑病应坚持及早发现、及早防治的原则,针对发病严重的田块,可用化学药剂防治,选择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2 000倍液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连续2次,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 玉米顶腐病

5.1 为害症状

玉米植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黄化、新叶抽不出和新叶扭曲的症状。主要出现在玉米苗期至成熟期,该病害对植株为害较大,植株出现矮化现象,患病叶片有明显的褪绿现象,形成黄亮色病斑,扩散之后造成叶片脱落。另外,有些患病部位的茎基部腐烂,颜色变为褐色。感染叶片会出现撕裂或者皱缩,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和生长能力下降,茎秆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增加了植株倒伏概率[5]。

5.2 发病规律

该病害在每年7—8月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生,尤其是地势低洼和黏重的田块容易发生,可使玉米产量损失率高达20%~40%。顶腐病病原菌通过病残体的方式在土壤中越冬,并且种子也能携带病菌,在第2年春季侵染。病菌通过分生孢子的方式随风传播,扩大了传播范围。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会增加发病概率,通过伤口或者幼嫩组织直接入侵。

5.3 主要防治方法

该病害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出现,要采取科学的农业防治措施,通过田间管理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主要包括玉米收获之后的深翻、灭茬工作,能够促进病残体解体,并且减少病原菌的数量。该病害还存在人为传播的问题,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营造不利于该病发生的环境;
采取科学的追肥措施,在发病较严重的地块要追施氮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6 玉米黑粉病

6.1 为害症状

玉米黑粉病的病菌为黑粉菌,通常情况下,玉米苗期发病概率较低,抽雄过后发病概率逐渐增高。黑粉菌主要为害玉米的茎、叶、花和果穗部位。玉米黑粉病一般从植株的茎基部开始发病,患病部位的植株扭曲,叶鞘和新叶逐渐破裂,后期会造成植株枯萎死亡。玉米拔节前后,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部位,会造成玉米植株矮小,并且果穗变小,甚至一些玉米植株无法正常结穗。

6.2 发生规律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会增加该病发生概率,如果气温超过26 ℃,环境潮湿或者干湿环境交替,会加快病菌的萌发速度,或造成病菌快速传播和扩散。该病发生与当地气候条件及种植方式有直接关系。

6.3 主要防治方法

1)深翻土壤。在玉米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深度控制在20 cm左右,能够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疏松度,促进玉米植株更好地生根,通过深翻和晾晒土壤的方式,能够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减少黑粉菌的数量,降低发病概率。

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仍然是当前防治该病的主要手段,要选择低毒、高效和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并且严格控制好用药时间和用药量。在玉米出苗之前喷洒药剂防治,可选择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
在玉米抽雄前,选择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用量为225 mL/hm2兑水105 kg/hm2,均匀喷雾防治,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7 结束语

随着玉米种植范围的扩大,玉米生长阶段的病害种类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文章主要论述了几种玉米病害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方法,希望为玉米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伍卫,李永明,普丽花,等.高温多雨寡照对西双版纳州玉米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22(2):20-22.

[2]王显听.玉米锈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分析[J].新农民,2021(21):103-104.

[3]李凡建,仝义涛.玉米粗缩病症状及防治措施[J].乡村科技,2021(12):96-97.

[4]石兴涛.玉米褐斑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巧研究[J].新农民,2019(5):66-67.

[5]刘丁云.玉米顶腐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4):108,110.

(编辑:师莉娟)

作者简介:雷 敏(1977—),女,苗族,贵州松桃人,专科,中級农艺师,研究方向为病虫害防治。

猜你喜欢发生规律病害玉米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收玉米啦!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21年21期)2021-12-11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烟台果树(2021年2期)2021-07-21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我的玉米送给你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10期)2019-11-08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推荐访问:病害 玉米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