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6篇

时间:2024-02-08 16:48:02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主体的参与创造,力主开展活动性的教育模式,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照体系和思考框架,尤其是为解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6篇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篇1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主体的参与创造,力主开展活动性的教育模式,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照体系和思考框架,尤其是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鉴于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积极吸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精华,重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整合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育的模式与方式,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构建重视教师与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篇2

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着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特点。一年级学生在高校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居多;二年级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较多产生期;三年级较多表现在个人发展与情感的冲突;四年级则以择业求职而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为主。文章主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年级特点,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有针对性的相应对策,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人生课题的挑战,由于大学生在智力和人格发展上尚未成熟和完善,遇到问题和困惑常产生苦闷、烦恼、情绪不稳定等,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是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发生的高峰时期,因此,认真分析和把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按学生年级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年级差异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存在着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特点和发展趋势差异。

1、高校生活不适应是新生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中学迈进高校,由于角色的变化,环境的改变,在入学后普遍存在适应方面问题:一是生活环境与角色变化的不适应。新生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生活到相对对立的集体生活,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表现出对生活环境及角色变化的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大学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律失去,自律尚未建立,喜悦感和失落感、新鲜感和无意义感和盲目感的交织,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忧郁和焦虑。二是高校要求与学习规律不适应。一些新生入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应付的态度;在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上仍沿袭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有些新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学习不努力;还有些学生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热衷于社会工作,学习受到较大的影响,并因此引发自卑等心理困惑。三是人际关系与交往沟通的不适应。很多新生对高校全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入学后,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怕闲言碎语与异性而不敢与异性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等等,因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仅直接影响新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各类心理问题较多集中在大学二年级产生

大学二年级是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的年级,也是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阶段。

一是学习压力造成心理焦虑。大学课程设置满,各教学环节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不佳,学习效率不高,学习产生疲劳,考试造成焦虑,使他们产生情绪浮躁、忧郁、厌烦、易怒等心理问题。二是个性差异造成人际关系冲突。由于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和个体性格,导致了人际关系不和谐。三是异性交往产生心理困惑。大二学生的心身发展逐渐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往往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心理困惑。

3、个人发展与情感的冲突较多表现在三年级

随着年级的增长,大三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而不断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其心理问题表现较突出的有:一是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的问题。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强烈,作为承载社会、家庭、学校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过高的期望与高校现实条件使他们感到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和他们期望与理想相差甚远,他们感到困惑、迷惘,产生失望感,导致情绪消极低落。二是恋爱情感带来的心理冲突。学生恋爱在大一、大二时一般比较单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到了大三,就会出现要分手的、失恋的、是否要重新选择等问题,一些学生往往不能自拔,陷入无法解脱的境地,情感冲突在大三表现得比较突出。

4、择业求职的心理困惑是毕业生的突出问题

四年级学生以择业求职而产生的心理困惑是突出问题,兼有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以及因恋爱而产生的问题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莘莘学子早早就开始了择业求职,他们奔波在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供需见面会上,期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少毕业生择业时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择业观念、传统束缚、爱慕虚荣、自我封闭、消极怠慢等心理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和求职,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并因此引发心理问题。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着重智力培养,大学生群体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实质上是长期的教育中积累和潜伏下来的,因此,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身心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协调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高校应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谈心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2、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体系。在教学工作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设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讲座,创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刊物,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心理调适方法,普及提高心理素质能力知识。

3、健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在加强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建设,及时反映学生中的心理异常情况,协助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预案,并将其列入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公共应急管理工作预案之中,一旦大学生遇到重大心理创伤事件时,能提供高效的危机干预服务。认真开展大学生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

5、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人力投入。坚持按需、精干的原则,根据学校的规模,按1∶3000—5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职教师,着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篇3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这是一种异常行为,包括他自己在内,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因此,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他们要求给予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应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篇4

摘要: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诱惑,这些诱惑往往会给你的心理带来些许的波动,诱惑贯穿每个人的一生,面对诱惑我们应该调整心态,以正确的方式对付,以合理的方式解决,我们才能成长,成熟。

关键字:心理、健康、调整、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被受关注的话题,如今对于以踏入大学生活的我们来说,如何正确的树立一个好的人生观,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人生也许可以分为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心理都有着不同的转变。 心理健康是一种想法上的、观念上的健康。在这里我对大学生活的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大学生恋爱心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记得上课时老师讲过“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从一个私有的小空间,逐步的向社会这个大的空间融入,如何可以更好的融入这张大的人际关系网成我们前进的潜在问题。正因如此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我们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在交往中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如何在大学中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呢?首先在大学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人们喜欢真诚、热情、友好的人,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在同学中选择朋友,首先考虑的是个性品质,与成熟、热情、坦率、有责任感的人多交往。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

2、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做到以诚相待。

我们在交往中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善于体察别人的心境,主动关心他人,使他们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温暖。以同宿舍的室友为例,每个人都要注意观察,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如经常打水、扫地,为生病或有事的同学打饭、补习功课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3、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心理、心理能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求知、接近、进行恋爱、追求爱情等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长久以来恋爱心理问题就是是困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来说,恋爱所带来并不一定是快乐和幸福,往往有些人体会到的是烦恼和苦涩。对这样的人来说,还需进一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否则匆忙进入恋爱,很可能弊多利少。大学阶段的学习很紧张,时间很有限,如果为了处理恋爱中的矛盾、烦恼而花去很多时间、精力,影响学习和全面发展,无疑是于己于国都不利的,也是违背恋爱心理健康的。人格不成熟的大学生匆忙涉足恋爱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恋爱,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果恋爱双方都不成熟,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更大,或者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看,恋爱中的矛盾纠纷多产生于他们不成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现状。

1、自卑现象

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应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并学着变换一下思维方式,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对比,以增强自信。

2、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

这种恋爱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的缺乏更证实了他们的性心理发育的确滞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应自然。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学会控制感情,勇于说“不”,不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爱情。

3、“试婚”现象

“试婚”现象这除了与大学生性心理发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有关。

大学生应该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结束语:

通过大学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让大学充满健康,充满快乐和温馨的气息,远离心理问题。

虽然这个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已经结束了,他能给我的也很有限,但是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自己去领悟,去体会。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非浅,他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多改变。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陪我走过这一学期的心理学,更要感谢我们的心理学老师的精彩讲授,教会了我们很多很多。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篇5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摘要:当代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也是相当重要的。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比研究的方法对重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重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多样化,而其缓解自身心理压力方面做得不够及时。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前言

心理健康研究在经济发达国家从本世纪中期以来得到蓬勃的发展,而今已经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强度、急变化给人们造成极大压力,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的人群增多,有些甚至因心理障碍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逐渐成为心理危机高发人群。[1]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虚弱和疾病,还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况。”由此看来,健康不在是狭义的不患任何疾病,身体健壮,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和生理是构成自然人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附、彼此制约,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因此,心理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同时也折射出心理健康和健康之间的差异。[2]

因此,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积极的面对生活,正确的认识自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很好融入社会的。这也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的心理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九零后,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经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为了保证研究的真实性,我们对重庆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9份,收回有效问卷199份,有效问卷199份,有效率达100%。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女生104人,所占比例为52.26%,有男生95人,所占比例为47.74%。所有的调研结果都是建立在对原始有效问卷的整理、分析基础上的。

(一)当代大学生非常缺乏安全感。第一,心理压力巨大。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家庭经济压力是目前大学生的主要烦恼。调查数据表明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同学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达到了41.21%,就业压力大达到了19.6%,学习压力大和个人情感问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7%和13.57%。第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不佳。主要表现为情绪起伏不定,对事物缺乏兴趣,时常表现出心理脆弱。从调查结果看,心理状态处于周期性的情绪起伏,且不知道原因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50.25%,情绪低落、懈怠、冷漠,对事物缺乏兴趣的大学生占到总人数的22.11%。心理脆弱时,24.62%的大学生会表现出胆怯和害怕,13.57%的大学生表示出别人做错事,自己会感到不安。

(二)当代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强,交际能力欠缺。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各种因素不适应大学生活。调查数据显示,对大学课程和老师授课方式的不习惯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22.61%,还有少量同学表示想家,同学交往困难。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的不够热情。在社交联谊时见到陌生人时能够主动打招呼的大学生仅有39.7%,53.77%的大学生不会主动说话。

(三)。当代大学生在处理烦恼,排解不良情绪方面上存在很大问题。心情郁闷时,31.16%的大学生会选择闷在心里的方式处理这种情绪,这种处理方式高居所有处理方式的第二位。遇到烦恼时69.85%的大学生会找最要好的同学倾述,自己忍受自己,从不倾诉的大学生仍有20.6%,高居调查人数的第二位。这种处理烦恼的方式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埋下了不良的隐患。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的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安全感缺失的原因

第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性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所占比例接近半数。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规划,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业压力大也是困扰着当代大学生很重要的烦恼,大约占到参与调查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同时,也可以看出学习压力大、个人感情问题、家庭经济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疏导,必须从压力的根源入手。

同时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主要压力是不完全一致的。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大一新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到了大二对未来的迷茫成为了突出的心理问题;就业压力逐渐成为了困扰大三学生的主要问题,而对未来的迷茫依旧困扰着大三学生,只是所占比例有大幅度下降,下降比例大约为20%;对于大四毕业生来说,压力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对未来的迷茫依旧存在。家庭经济压力、情感问题的困扰迅速上升,情感问题可以说是陡增,所占比例由7.14%迅速增加到33.33%。

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讲,要完成一个从高中依赖父母到大学独自去面对各种问题的过度,并且要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因此,主要表现在对未来的迷茫和学习压力上。二、三年级的同学由于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对未来依旧迷茫。二年级的同学就业压力不大,对未来的迷茫程度比较突出。三年级的即将进入实习阶段,就业压力迅速提高。

进入大四阶段,要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要真正进入“断乳期”,经济压力迅速提高。此外感情问题、择业、考研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困扰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们。

第二,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控制,心理脆弱。很大一部分同学情绪周期性的起伏,莫名的烦躁、焦虑,经常性发生胆怯和害怕。缺乏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的能力,又不能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心中的压力不能得到缓解与释放,就会转化为各种心理问题。[4]  (二)。不能够与周围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第一,不能够迅速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第二,交际方面表现冷漠,沟通能力差。独生子女为当代大学生主体,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除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外,还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独”“特”“娇”“傲”等。[5]独生子女大学生没有兄弟姐妹,家庭中缺乏同伴的竞争、冲突和伙伴关系,导致人际协调性相对较差。[6]

(三)内心封闭,不愿倾诉

排解不良情绪方面上不当,常常把问题闷在心里,不愿向他人述说。首先,处于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密切相关。手机、电脑已经成为其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工具。很多大学生宁愿在网络中和陌生人聊天也不愿和同学交流,和家长沟通。用网络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导致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差,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其次,家庭环境的和谐和稳定程度也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近年来离婚率急剧攀升,家庭不稳定,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来自这些家庭的当代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有强烈的自卑感。此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同学忌医,极力掩饰,不愿诉说烦恼,久而久之极易产生心理危机。

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各界的足够重视

梁启超先生有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一名言,说明年轻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因此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与整个社会的努力密不可分的。要持续不断的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樱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3]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第8-10页

[4]蔺桂瑞,赵凯,梁凌寒。从心理调查看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本刊关→←注·德语,2009,07-08

[5]白剑波。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对策[J],中医教育ECM,2003(3):2

[6]王月云,陆芳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9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篇6

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着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特点。一年级学生在高校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居多;二年级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较多产生期;三年级较多表现在个人发展与情感的冲突;四年级则以择业求职而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为主。文章主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年级特点,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有针对性的相应对策,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人生课题的挑战,由于大学生在智力和人格发展上尚未成熟和完善,遇到问题和困惑常产生苦闷、烦恼、情绪不稳定等,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是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发生的高峰时期,因此,认真分析和把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按学生年级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年级差异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存在着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特点和发展趋势差异

1、高校生活不适应是新生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中学迈进高校,由于角色的变化,环境的改变,在入学后普遍存在适应方面问题:一是生活环境与角色变化的不适应。新生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生活到相对对立的集体生活,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表现出对生活环境及角色变化的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大学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律失去,自律尚未建立,喜悦感和失落感、新鲜感和无意义感和盲目感的交织,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忧郁和焦虑。二是高校要求与学习规律不适应。一些新生入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应付的态度;在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上仍沿袭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有些新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学习不努力;还有些学生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热衷于社会工作,学习受到较大的影响,并因此引发自卑等心理困惑。三是人际关系与交往沟通的不适应。很多新生对高校全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入学后,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怕闲言碎语与异性而不敢与异性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等等,因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仅直接影响新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各类心理问题较多集中在大学二年级产生

大学二年级是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的年级,也是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阶段。

一是学习压力造成心理焦虑。大学课程设置满,各教学环节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不佳,学习效率不高,学习产生疲劳,考试造成焦虑,使他们产生情绪浮躁、忧郁、厌烦、易怒等心理问题。

二是个性差异造成人际关系冲突。由于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和个体性格,导致了人际关系不和谐。

三是异性交往产生心理困惑。大二学生的心身发展逐渐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往往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心理困惑

3、个人发展与情感的冲突较多表现在三年级

随着年级的增长,大三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而不断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其心理问题表现较突出的有:

一是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的问题。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强烈,作为承载社会、家庭、学校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过高的期望与高校现实条件使他们感到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和他们期望与理想相差甚远,他们感到困惑、迷惘,产生失望感,导致情绪消极低落。

二是恋爱情感带来的心理冲突。学生恋爱在大一、大二时一般比较单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到了大三,就会出现要分手的、失恋的、是否要重新选择等问题,一些学生往往不能自拔,陷入无法解脱的境地,情感冲突在大三表现得比较突出

4、择业求职的心理困惑是毕业生的突出问题

四年级学生以择业求职而产生的心理困惑是突出问题,兼有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以及因恋爱而产生的问题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莘莘学子早早就开始了择业求职,他们奔波在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供需见面会上,期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少毕业生择业时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择业观念、传统束缚、爱慕虚荣、自我封闭、消极怠慢等心理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和求职,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并因此引发心理问题。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着重智力培养,大学生群体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实质上是长期的教育中积累和潜伏下来的,因此,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身心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协调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高校应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谈心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2、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体系。在教学工作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设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讲座,创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刊物,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心理调适方法,普及提高心理素质能力知识。

3、健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在加强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建设,及时反映学生中的心理异常情况,协助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预案,并将其列入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公共应急管理工作预案之中,一旦大学生遇到重大心理创伤事件时,能提供高效的危机干预服务。认真开展大学生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

5、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人力投入。坚持按需、精干的原则,根据学校的规模,按1∶3000—5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职教师,着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 论文 大学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左右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大一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范文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左右开头怎么写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怎么写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内容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论文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范文 有关大学心理健康的论文两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