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自媒体语境中网络阅读行为新特征及反思

时间:2024-01-16 18:48: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阅读的内涵极其广泛,在自媒体上通过电子屏幕的阅读,是一种内容简短、平常且速度较快的阅读,这与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冗杂不一的内容时刻抢占注意力资源;
参差不齐的质量淹没读者的思潮;
高度自主的选择给予读者突破时空限制的权利;
过度强调的分享、评论,让阅读成为社交行为。在如今的自媒体语境下,此类种种都让网络阅读不再是读者个人的内省式行为:阅读的思维被割裂,读者只能被迫汲取破碎、简化的知识;
阅读的深度被拉浅,读者陷入越阅读越焦虑、越焦虑越阅读的死循环;
阅读的耐心被削弱,信息处理能力超负荷运转直至抵抗阅读;
阅读的目标逐渐功利,成为读者的社交货币。一切看似十分自由,但这种自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阅读;
碎片化;
ChatGPT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3

1 网络阅读行为新特征

1.1 内容来源冗杂

自媒体将原本高高在上的新闻等生产传播权利下放,给予大众自由发声的机会。不仅有传统媒体进入自媒体领域,更多专司新闻资讯生产分发的组织账号也开始出现。此外,更多的优质自媒体账号,其内容是通俗易懂的。

ChatGPT的爆火,让全世界看到了AI生成文章的无限未来。程序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不断挖掘自主命题,自定义生成各种“文章”。尽管大多流于平常且相似度较高,但高度智能、批量产出的特性,让ChatGPT成为流水账文章的生成器,进一步加剧了自媒体内容的混乱与无序。绝对的权利会带来相当程度的混乱,网络空间的信息参差不齐,大量混淆视听的内容充斥自媒体平台。

一是真实性存疑。部分自媒体为了经济利益,在不经考证的前提下发布内容,混淆公众视听,读者信息文本的搜索、阅读、理解等难度被迫成倍增加。

二是过度情绪化。“后真相”一词简明扼要地指出,只要能够迎合人们情绪释放的需求,诉诸情感和个人情绪的信息会产生更大影响[1]。相当一部分自媒体依靠炒作焦虑获取经济利益,生产虚假内容恶意进行黑公关,迎合读者情绪宣泄的需求,杜撰虚假内容以刻意挑起对立与冲突。

三是营销成分过多。因为成本相对低廉,所以读者阅读的内容中存在大量软植入,包括广告、营销、恶意推广等。

1.2 阅读行为自由

自媒体语境下阅读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等不受限制。对于读者而言,阅读选择的增多意味着接触更多信息的可能性增加,意味着潜在阅读时间的延长,意味着拥有更强的自主权。

在阅读的内容上,有海量自媒体为读者提供文本,对于读者而言,这无疑拓宽了可供阅读的范围。在阅读的时间地点上,手机等移动媒体早已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读者的潜在阅读时间被极大拉长。在阅读方式上,读者可以突破纸质书稿的限制,此外,图书、文章、网站乃至视频、音乐都能够通过链接组合在一起,实现交叉、跳跃阅读。

在阅读的形式上,读者不再拘泥于时空限制,阅读时间碎片化,人们也不用拘束于某一特定场景,如书房、教室等地点,时时处处可阅读。

1.3 社交属性明显

单看阅读本身,是属于一个人的内省活动,如果不主动向外界寻求互动,外界环境很难刺激人们开展阅读。在自媒体环境下,网络阅读全然不同于一人一书的传统阅读方式。自媒体的发展为网络文本提供了二次传播的平台,读者可以留言评论、点赞分享。分享是集体行为,必然有一个预定对象。分享之后就有了反馈,这种反馈是一个人阅读所不能获得的体验。反馈带给读者陪伴感,同时也催生了人们分享的动力。

在依靠媒体搭建起来的或疏或密的关系网中,每一个读者都是特定的节点,链接着众人,在不同的链接中,读者也充当不同的角色。书本分享、评论等动作,能够起到一种昭示自身文化内涵与深度的作用,这在以微博为代表的全开放自媒体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此外,社交化的阅读对内容本身也是一个二次创作、多次传播的过程,“在社交化阅读方式下,我既是读者,也是创作者,可以通过回复、转发等手段,促进信息的分享交流与传播”[2]。

2 網络阅读行为新特征成因

2.1 移动媒体急速发展

阅读的媒介形式决定着文本的内容容量、阅读的形式、阅读的深度以及阅读活动的时空场景。在阅读文本的容量上,可供选择的内容极为丰富,但阅读的深度却存在天然劣势。

首先,各类短视频、社交软件以及游戏的发展,让移动媒体的娱乐属性被开发得淋漓尽致。移动媒体作为娱乐工具的既有印象已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阅读,其严肃性不可避免地被消解。

其次,由于文本信息量巨大,读者往往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自行搜索,还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甄别无用信息。通过电子屏幕进行的阅读,文本是数字化的一段段信息,虽然也是阅读文字,但这种体验和阅读纸质印刷书籍相比,所需要调动的感官与受到的感官刺激截然不同。

挪威安妮曼根认为,从纸面到屏幕的转变,不仅仅是阅读方式的改变,还影响了人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网络阅读行为具有时空上的便利,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阅读的深度[3]。

2.2 “表演化生存”深入人心

戈夫曼认为,社会上的场景如同表演的舞台,人们在社会场景这个大舞台上展示或表演自己。而人为了在社会场景中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了根据社会场景切换不同的角色,会将这个大舞台区分为“前台”与“后台”[4]。人们通过互联网展示出表演性行为以塑造自我形象,“表演化生存”已成了网民社会互动的基本策略,而阅读就是一种良好的塑造自我形象的手段。

第一,阅读准入门槛相对较高,阅读行为本身就能为个人形象加分。阅读的最低要求是拥有理解书本内容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来源于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本内容的分享、评论,能够起到昭示自身文化内涵与深度的作用,以塑造自身知识分子的形象。

第二,阅读书本有利于开阔视野,提升知识水平,从而在社交中占据更多主动权。更有甚者,阅读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社交,这在自媒体语境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各种读书软件常常设立读书排行榜或书友圈,这时读书仿佛成了进入一个圈子的敲门砖,读者通过阅读来展示自己与特定人群在某些方面的内在一致性,从而达到社交的目的,而各类阅读软件也深知读者的这一需求。

2.3 算法牢笼密不透风

算法推荐又称“算法分发”“精准推送”,具体指通过技术手段分析获取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兴趣内容,对不同用户进行个性化的精准推荐[5]。在这种分发机制下,自媒体用户被数据化、标签化,成为数据库中的冰冷数字,被动与经由数据筛选、过滤再重新排列组合的阅读内容相匹配,成为所谓的数字劳工,这本质上是数字资本主义的典型体现[6]。

自媒体的发展将现实生活空间的人际关系复制到网络,也将现实社会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搬到网络空间。通过算法在时空上全面侵占网民的生活,人们看似基于休闲而作出的阅读行为,实则都在资本的掌控之下,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出于本心还是基于算法的诱导,已然分不清。同时,知识生产不同于肉体劳动,阅读本身就难以区分何时为工作时间,这在文章的评论、留言等二次创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于网民来说,劳动与休闲的界限开始模糊,数字劳工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开始扭曲,通过网络阅读各类信息的网络用户,阅读习惯也被调教成适合垃圾信息传播的样子,而这种信息往往能够造成信息成瘾。患有信息成瘾症的“病人”,如同有毒瘾的人一样,奔向信息超级市场,流连忘返[7]。

3 网络阅读行为新特征反思

3.1 阅读动因与立场功利化

对图书或文章的分享、评论等,能够成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成为不同人基于图书的沟通渠道。但如今过度强调社交化的阅读机制已然背离了初心,阅读成为个人秀场。微信读书的好友排行榜,通过曝光个人读书进度的方式,将读书这种内省式的行为展露给好友,确实能起到鞭策、督促的作用。但这种驱动心理并非求知欲,而是带有功利性质的攀比。

诸如QQ阅读、掌悦读书等平台,开辟的类似“读书广场”栏目,均以信息流的形式呈现读者的讨论。其中对文本内容严肃、深入的讨论内容极少,大多为读者的吐槽、简评等,谩骂、诋毁的内容较多,标榜犀利也是另一種阅读名片,以此吸引持同样观点的读者。

读者对文章的评论,不仅直接影响商业表现,也间接为后来读者提供参考意见。过度强调社交属性,会让阅读行为自身的重要性降低,浅显易懂、猎奇抓眼的内容,除了满足消遣、刺激等浅层次需求之外,所得甚少。

3.2 认知加工与耐心倦怠化

传统的纸质图书需要读者安静下来深入阅读,这意味着读者能够与作者在精神上进行深度交流,而互联网所做的事情,似乎就是持续将人们的注意力和思考撕成碎片,抛到一边。当人们全身心投入互联网这个万能传媒后,人们最大的牺牲就是对认知加工的倦怠。太多的信息和过少的信息一样,都是信息传播的畸形状态。面对各种内容形式的排列组合,读者认知加工能力长时间超负荷运作。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者的认知加工能力十分有限。当读者所承载的认知负荷超过读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时,就会出现阅读上的困难[8]。抵抗垃圾信息、保证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内容上非常花费精力,这无疑加大了阅读的难度。长期处在信息处理能力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下,读者专注阅读的能力会下降,阅读的耐心将削减殆尽,这会进一步加剧认知加工能力的贫乏。

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只能接触无用信息,收获的只是焦虑。这种由垃圾信息带来的伪满足,只能迫使读者通过不断接收这种徒增焦虑的信息,填补有意义内容缺失所带来的空虚感,从而陷入越阅读越焦虑、越焦虑越阅读的死循环。

3.3 信息汲取与思维浅薄化

碎片化的阅读不同于传统阅读方式,信息汲取与思维浅薄化的趋势不可避免。

第一,信息汲取能力弱。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意味着读者阅读到的只是简化与分散的知识,这种内容注定无法拥有太多价值。此外,海量的信息也加大了读者获取目标信息的难度,最终导致读者信息汲取能力弱。

第二,思维的割裂与破碎。时空上的割裂注定会破坏思维的连贯性,网络阅读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容易使读者的注意力被次要信息转移[9]。交叉、跳跃的阅读,无疑让读者真正需要的有营养的内容被深藏。

在零散时空内阅读,读者注定无法窥其全貌,这也要求内容生产者务必提供信息的简化版本。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对信息进行整合与梳理、去伪存真,各种简短零散乃至断章取义的内容更容易被读者青睐。网民所阅读的网络文本,往往用情绪上的冲击力掩盖对事实本身的讨论。长此以往,自媒体行业很可能进一步向情绪化方向发展,网络环境也必然充满戾气。

4 结语

自媒体语境下的网络阅读,虽然内容极度丰富、形式不设限制、时空拘束不复存在,一切看似十分自由,但这种自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人们被移动媒体驱使着,被人设营造裹挟着,被数据算法捆绑着,阅读各种冗杂、低质的内容。当阅读思维日益破碎,阅读深度渐趋浅薄,阅读耐心逐渐丧失,阅读动因慢慢功利,阅读已然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被“伪满足感”鞭策的行为,链接的跳转之间,人们的阅读能力也随着信息流的不断刷新而渐渐消失。AI文章撰写尚且能够以假乱真,在反程序尚且难以鉴定AI内容的当下,阅读思维、深度、耐心、动因皆被异化,人们要想分辨真伪,是不小的挑战。当虚假的内容能够批量覆盖,当动动手指就能“文思泉涌”,久而久之,被抢走的就不只是饭碗,还有作为人最宝贵的思维。而当阅读与思维能力被彻底剥夺,人们剩下的或许只有廉价劳动而已。

参考文献:

[1] 胡泳.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4):5-13,126.

[2] 孙可欣.白辑瑞.微信读书的阅读社交化特色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237-238.

[3] 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4] 班烨.媒介化生存视阈下戈夫曼戏剧理论的再思考[D].昆明:云南大学,2018.

[5] 王远柏.算法推荐下信息传播的弊端及问题规避[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2):59-62.

[6] 张林.智能算法推荐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治理[J].探索,2021(1):176-188.

[7] 罗玲.信息成瘾症:阅屏时代的新型精神危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4):122-124,127.

[8] 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昆明:武汉大学,2013.

[9] 方存宝.碎片化阅读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20.

作者简介:刘春雨(1999—),男,安徽淮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与社会、广告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碎片化自媒体论智慧城市发展之“痛”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6期)2016-12-26创新制度范式:构建我国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思考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2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想象力都去哪了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11期)2016-12-01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推荐访问:语境 反思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