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时间:2024-01-16 17:48:02 来源:网友投稿

金成才

摘 要:音乐课堂固然是教学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然而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课外实践也不容忽视。在“弘扬民族音乐”大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民乐社团拓展教学时空,在社团实践活动中多渠道地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将就此展开,反思现状,讨论实践方案,也总结一些教学成效,从创立民乐社团到丰富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在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中更深刻地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音乐;
核心素养;
民乐社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0-015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0.050

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而音乐是艺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音乐理解力、鉴赏力、审美体验、文化认知等方面。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应积极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探究方式和表现途径,以有效发展其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以初中阶段为例,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民乐实践活动就是载体之一。

一、在反思中突破:民乐社团实践现状

笔者对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着重由初中七八年级切入。而目前,多数初中在创立民乐社团、开展实践活动时,存在针对性不强、缺少丰富内容等不足。比如,一些学校或教师在创立民乐社团时忽略了学生的意愿,要求学生全部参与社团活动,没有考虑是否有学生缺乏对民乐的兴趣;
还有部分教师在设计民乐社团实践活动时,习惯从个人意愿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民乐的不同感知倾向,也没有为探索不同民乐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形成了“集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不成熟的模式下,学生通常难以克服“笼统学习”的情况,不能对民乐形成直接、具象的体验和理解,达不到精益求精、抽丝剥茧的效果,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其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在活动中成长:多元探索民乐社团

促进民乐社团实践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以便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学校、教师均应正视自身责任,确保民乐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配合学生需要创立民乐社团

通过民乐社团实践活动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校民乐社团实践活动进入常态化发展轨道,而这需要以创立成熟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民乐社团为前提。学校应给予学生将“学民乐”方面的想法和需要“说出来”的空间,通过双向互动明确学生对民乐的兴趣情况,寻找存在入团意愿的学生,做好创立民乐社团的准备工作[1]。而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反馈给予学生进一步的引导,以喜好为载体,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起来,带头创立“混班”民乐社团,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成为民乐社团的成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制定科学的社团管理规则,对社团实践活动时间、内容、方式、纪律等提出明确的要求,组织学生按时参与社团实践活动,防止其随意旷课或退出社团,提高社团凝聚力、向心力。学生按照真实的想法和需要加入社团,也按照要求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从中感受民乐的魅力,积累音乐欣赏、表现、创造、理解等丰富经验,探索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逐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契合学生特长组建民族乐队

持续以社团为整体组织的民乐实践活动中,由于对音乐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存在区别,不同年级的学生会逐渐呈现出差异化发展趋势,此时若教师依旧以社团为整体组织实践活动,难免造成一些“不公平”的情况,影响学生对民乐的学习态度和结果。而组建民族乐队可以将师生从这一窘境中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发展情况的观察,通过追踪评价,准确把握其在民乐认知、理解、欣赏、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发现其在演奏不同民族乐器方面的特长,进而将上述能力与特长相近的学生组成乐队,如“葫芦丝乐队”“琵琶乐队”“古筝乐队”“唢呐乐队”等,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挖掘其在民乐实践中的不同潜能,强化关于其特长的培养,让社团每一名成員都能不断增强民乐实践积极性,在擅长的领域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此后,教师还可以尝试组建多乐器演奏的民族乐队,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磨合,共同展示特长,协调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将“笛乐队”“二胡乐队”“琵琶乐队”“中阮乐队”与“古筝乐队”结合起来,打造多乐器演奏《春思》的民族乐队。学生在乐队中展示个人特长,也不断磨合、协调,欣赏其他队友的演奏,理解多乐器演奏的民族音乐特征,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立足活动实际规范指导体系

学生能否在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中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还取决于指导的规范程度,学校应监督教师规范指导体系,使其与民乐社团实践活动高度适应,以保证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效果。

1. 双师指导。基于民乐社团特殊性,其实践活动需要整体管理,也需要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这决定了“双师指导”在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学校首先应通过音乐教研等活动考查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指派具有较高综合管理水平的教师管理民乐社团的日常实践活动,以其为民乐社团“班主任”。其次,在考虑和甄别各教师擅长的不同民族乐器基础上,为民乐社团不同实践活动匹配不同教师,使“班主任”与不同教师配合,合作指导不同类型的民乐实践活动[2]。比如在“古筝演奏”民乐实践活动中,先由“班主任”向社团成员说明活动,提出指向整体的实践要求,再加入“古筝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形成“双师”指导体系。学生既能在整体管理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学习状态,也能在实践教学中感知民乐的魅力,有利于其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渐进发展。

2. 内外合作。内外合作是指学校可以聘请校外民乐教学专业教师参与本校民乐社团活动,使其与本校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实践。多数学校中,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体系不够成熟,并非所有音乐教师都能灵活地进行民乐教学。此时,学校就需要引入外部力量,弥补本校民乐社团实践活动的不足。学校可以与校外优质民乐教育机构、高等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机构教师或高等艺术院校民乐专业教师进入校园,为本校教师提供教学指导,逐步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

3. 以高带低。在民乐社团中,学生之间既有相似的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么能否运用“以高带低”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呢?一些實践经验证明,“以高带低”的学习方案是可行的。教师可以一边在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中指导和观察,一边评选“高水平”学生,向其提出“以高带低”建议,使其随着活动的推进主动帮助“低水平”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再者,教师还可以适当干预学生,组织其建立“帮扶”机制,为“低水平”学生匹配“高水平”实践活动伙伴,保证社团内每一位民乐实践水平比较逊色的成员都能得到恰当、及时的帮助。通过一帮一扶,“高水平”学生能够通过“教民乐”强化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低水平”学生也能在他人的带领下达成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新发展。

(四)结合实践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民乐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吹笙、吹竽、鼓瑟,再到隋唐、宋时期的琵琶乐、十番锣鼓,都是民乐的组成部分。虽然以人教版教材为代表的初中音乐教材编排了以上民乐内容,但整体来看,其丰富度不足,零散性和碎片化突出,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在民乐社团深入开展实践活动的需要。为此,教师在民乐社团活动中,还应结合实践内容,开展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3]。比如,教师可以整合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八年级四册教材《神州音韵》板块内容,补充课外《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寒鸦戏水》《雨打芭蕉》《将军令》等民乐,形成校本教材。具体来说,在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打乱课内教材民乐教学顺序,并利用补充资源带领学生走进更加自由的民族音乐空间。同时,在校本教材中,教师可以加入“琵琶演奏基本功”“古筝弹奏基本功”等训练内容,以其为依托对学生演奏民族乐器的基本功展开训练。欣赏与演奏并行,体验与理解并重,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自然可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

(五)依托学科特点开展特色活动

以特色活动为民乐社团实践增添生机,优化民乐社团活动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展示自我的个性化途径,使其选择更适合自身的民乐实践,对发展其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也起着十分积极的影响[4]。因此,教师应注意尊重音乐学科本身的活动特点。

1. 民乐鉴赏。为了有效发展学生音乐理解与鉴赏素养,教师可以根据《孟姜女哭长城》《十面埋伏》等校本教材“欣赏”内容,组织特色民乐鉴赏活动。在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地运用互联网资源和现代化教学工具,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还原民乐的传统演奏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分段感受其情绪色彩,形成直接、深刻的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将民乐鉴赏渗透在社团自由活动时间中,利用活动室广播播放音乐,让民乐成为学生自由活动的背景音。从发现音乐到沉浸式地感受其情感和内容,学生潜移默化地展开鉴赏,说出个性化理解,也是认识民乐、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方式。

2. 自编自创。初中生有了一定学习基础,能够在民乐社团活动中表现出一定创新性、创造力,也更愿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民乐展开创新学习。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自编自创类实践活动。比如,创新民乐演奏旋律,将现代舞台表演要素融入民乐表演活动,让民乐“流行化”。又如,自制“牛皮纸鼓”等简易民族乐器并编曲,让学生感受民乐传承之艰辛,使其借助自制乐器演奏民乐,进而通过特色活动发展音乐核心素养。

3. 民乐竞赛。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一较高低”竞赛活动中逐步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教师还可以组织竞赛,增强实践活动特色。比如,选择古筝四重奏《战台风》开展竞赛活动,并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不同声部,然后四小组为一大组,合作表现古筝民乐。实践形式由个人独奏向协作合奏有效过渡。在合作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组内成员之间都存在对比与竞争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中努力地将自身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拔上新的高度。

4. 艺术交流。艺术需要交流,越是不受拘束的艺术交流,越能点燃学生探究和实践的热情,越有益于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在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不断拓展学生艺术交流的空间[5]。比如,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当地民乐文化资源,在民乐演出活动中为学生争取机会,使其既是观众,拥有欣赏民乐的大量机会,也能加入演出团,展示对民乐的独特理解,在与其他演出成员的切磋交流中加强对民乐的欣赏和理解。教师还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领社团民族乐队到社区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宣传民族音乐,讲解民乐文化,让学生既是民乐的学习者,也是其传承者、弘扬者,在弘扬中更加认同民乐文化,在认同中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三、在回顾中进步:总结民乐社团成效

(一)健全学生人格

音乐是表现和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因此具有情感教育功能。在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民乐内涵,进而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中得到熏陶,在无形中获得情感层面的教育,这对其建立健全的人格有着极大帮助。此外,民乐社团活动极富变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交往,增强互帮互助、磨合协作意识,这也是健全人格的一种表现,有助于其未来的社会发展。

(二)增强文化自信

总的来说,民乐社团中的实践活动是围绕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展开的,是对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探索。随着对音乐文化认知与理解的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也能提升到新的高度,进而在明确民族文化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在基础教育文化传承、立德树人背景下,民乐社团已然备受全社会关注。

通过创立民乐社团、组建民族乐队、规范指导体系、编写校本教材、开展特色活动,我们能够有效推进民乐社团实践活动的发展,用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突破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内教材局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欣赏、感受、表现或创造民乐,拓宽其音乐视野。这对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意义重大,要求学校与教师通力合作。基于此,学校应在统筹规划中监督教师发挥组织和引领作用,为学生建构自由、公平、愉悦的民乐实践空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民乐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婷.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提高民乐教学实效[J].山西教育(教学),2021(12):63.

[2] 王童纯.走近民族音乐  提升民乐鉴赏能力——以组建校民乐队为例[J].学苑教育,2021(23):71.

[3] 孙榕梅.在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J].求知导刊,2020(32):82.

[4] 梁毅.中学音乐第二课堂民乐团实践探究——以南宁三中初中部五象校区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9(30):15.

[5] 胡家豪.浅析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J].艺术评鉴,2018(18):98.

[责任编辑 郭丽杰]

猜你喜欢核心素养音乐奇妙的“自然音乐”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3期)2020-12-16音乐从哪里来?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1+1”微群阅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向着“人”的方向迈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音乐东方艺术·大家(2016年6期)2016-09-05音乐数位时尚·环球生活(2009年8期)2009-11-19

推荐访问:民乐 素养 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