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说“蒿里”的文化起源

时间:2024-01-15 19:16:02 来源:网友投稿

马晓玥

古人用“蒿里”来代指“死人里”,将泰山脚下的蒿里山看作死者魂灵的归处。东汉至明清的墓葬中,还频频出现蒿里老人、蒿里父老的画像或人俑,被看作管理亡者神魂的冥吏。古代的百姓以“蒿里”为核心,构建出一种极具特色的冥府文化,这对我们探索早期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

蒿、里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魂归蒿里”的观念,可能起源于战国。晋代崔豹于《古今注·音乐》中言:“《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田横为秦末之人,可见当时的“蒿里”与亡者已经自然相互联系。宋玉《对楚王问》曾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有学者指出,“下”与“蒿”,古音同声可转,“下里”与“蒿里”皆可指“死人里”。可见宋玉所说的《下里》,极有可能便是《蒿里》,至少也与《蒿里》关联密切。由此可见,“魂归蒿里”的观念在战国末期可能已经流传。

“蒿”“里”与民众日常的紧密关联,为“魂归蒿里”观念的出现提供了现实依据。

“蒿”在古人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草类,品目繁多。一方面,蒿之类属丰富,生活中随处可见。据《尔雅·释草》记载可知,“蒿”字至少包括了青蒿、白蒿、牡(蔚)、艾、蒌蒿、莪、苹等植物。而依据现代植物学家的统计,中国的蒿属植物至少有186种,还有44个变种,遍及全国各地。蒿属植物仅在《诗经》中便出现了11种,分别包括萧、艾、蓬、蒌、蘩、蓍、苹、蒿、芩、莪、蔚。可见我国蒿属植物丰富,且被百姓熟知。

另一方面,蒿属植物与先秦时期民众的农猎、建筑、医疗和祭祀等生活都有着关系。首先,“蒿”广泛生长于田野的习性,使其常见于农业劳作和狩猎活动中。《诗·豳风·七月》论春日农耕时言:“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诗·召南·騶虞》载狩猎野猪时曰:“彼茁者蓬,壹发五。”其次,“蒿”芳香可燃的特性,使其常用于祭祀活动。《诗·大雅·生民》记周人以馨香之气祭祀祖先时言:“载谋载惟,取萧祭脂。”战国的包山楚简中多次出现“蒿之”“蒿祭之”,便是以白蒿之馨香来祭奠亡魂。另外,古人还常用蒿、蓬等蒿属植物为建筑的材料。如高大的蒿可作宫柱,《大戴礼记·明堂》曰:“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以为宫柱,名蒿宫也。”又如蒿还可建造墙壁,《韩非子·十过》云:“公宫之垣,皆以荻蒿楚墙之。”最后,蒿属植物的药用价值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人运用。成书于战国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药方:“取弱(溺)五斗,以煮青蒿大把二”,“署汁二斗以渍之,以为浆,饮之,病已而已。青蒿者,荆名曰□”,这说明青蒿消炎的作用,在先秦时已被用于治疗疾病。

“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基础民众组织机构。《说文·里部》曰:“里,居也,从田从土。”这说明“里”的本义就是人所居住的地方。在西周金文中,就已经有了“里”字。如西周早期的令方彝铭曰:“卿事寮、诸尹、里君、诸侯:侯、田、男;
舍四方令。”西周晚期的史颂敦云:“友里君百姓。”这两处的“里”,皆可看作基层的民众管理机构。

春秋战国之时,列国皆有“里”的建置。宋国有“里”,《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宋国的华亥、向宁、华定叛国之时,即是“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杜注曰:“南里,宋城内里名。”郑国有“里”,《诗·郑风·将仲子》言:“将仲子兮,无逾我里。”齐国有“里”,《管子·立政》曰:“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楚国有“里”,《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综上可明,先秦时期的各诸侯国,“里”均被作为人居住和组织的结构之一。秦汉时期的“里”,亦是国家统治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且组织愈发严密、规整。

蒿属植物常见且被人熟识,“里”又是生活起居的基本组织单位,这为“蒿”“里”二字的相连提供了事实基础。

“蒿里”之名源自坟聚蒿草的自然形态

蒿草与坟墓相伴的景象,被大量记录于诗歌之中。如汉代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曰:“而况涉乎蓬蒿,骋乎丘坟。”《李陵录别诗》云:“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言:“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蒿草与坟墓相伴而生的状态,促使人们将“蒿里”与死亡关联起来。

城外坟茔周边,蒿草集聚正似“里”之形态。汉武帝之子刘胥自杀前唱曰:“蒿里召兮郭门阅,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其中“蒿里”指死后之地,与“郭门”相对,可见其在城门之外。汉代乐府诗《梁甫吟》亦云:“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由诗可知“荡阴里”亦在城门之外,应与“蒿里”含义相近。城门之外的“蒿里”人迹罕至,生命力顽强且随处可见的蒿类野蛮生长,坟丘隐没其间。人聚集之地曰“里”,比之于蒿则曰“蒿里”。城内是生者所居之“里”,城外蒿草聚集处是亡者所栖之“里”,也反映着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蒿属植物生于荒野、秋冬干枯之态,又与人死葬于城外旷地、形容枯槁的情形相类。蒿属植物常生于人烟罕至之处。《左传》昭公十六年子产追忆郑国西周末年举国东迁时,曾“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国语·吴语》记叙农夫耕作之际,亦需“刈杀四方之蓬蒿”。这反映了人迹罕见的荒野里,遍布着各类蒿属植物。《尔雅·释草》:“蘩之丑,秋为蒿。”郭璞注:“丑,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秋冬季节,一年生的蒿属植物由春天的生机勃勃到枯槁腐朽,正如人死干枯之态。“蒿里”或又以“枯蒿”类比于死人,蒿属植物的兴衰正如同人之生死。

以荒野之蒿而建成的“蒿庐”,也成为死者亡魂之所。“蒿庐”作为普通百姓的房屋建制,曾被赋予避世意象。东方朔自述其隐居朝堂之上,歌曰:“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唐初的王绩亦称自己的隐居之地为“蓬蒿庐”。而“蒿”与魂灵的特殊关联,使“蒿庐”逐渐有了死亡意味。《焦氏易林·临之》曰:“病笃难医,和不能治;
命终斯讫,下即蒿庐。”《观之》曰:“疾病不医,下即蒿庐。”这说的是疾病已经无法医治,生命至此终要完结,是要进入蒿庐了。“庐”本是民众的居住场所,“里”是民众的基础组织单位,“蒿庐”同样被引入死后世界,成为亡灵安居之处。这也再次印证了“蒿里”与死后世界产生关联,主要源自“蒿”的特性。

“蒿里”与渐兴的“树坟立丘”习俗

借墓葬之上的荒凉之景,以“蒿里”为魂灵归处,与战国时期逐渐兴起的“树坟立丘”的墓葬习俗亦有关联。

春秋时期,人们对死亡的认知更多来源于地下世界,而较少关注到“地上”的形态。“幽都”与“黄泉”反映的都是地下昏暗、湿冷之形。《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幽”者昏暗也,“幽都”正似地下漆黑晦暗之景。《春秋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黄泉”隐于地下,阴冷、凄清又晦暗。去往“幽都”的方向是“下”,到达“黄泉”的方法是“掘地”,可见“幽都”“黄泉”所代表的死者世界亦在地下,借用的也是“地下”之形、之景。春秋彝铭所见的“下都”与“下土”,也证明了春秋时人相信人的亡灵亦居于地下土中。春秋末年的郑庄公之孙鼎记载郑庄公的后代为其父母作器,将其献于“下都”;
哀成叔鼎铭刻了嘉为其父哀成叔作器,使其在“下土”也能主司康公之事。

以上語例说明,春秋时期的民众更多借“地下”的形态,来代指魂归冥府的情景。人们对死亡的认知,更易与“地下土中”产生联想,而较少关注到“地上”的形态。这种重视地下墓穴的观念,正与春秋及其之前流行的“墓而不坟”“不封不树”的丧葬风俗互相契合。

战国时期,“树坟立丘”开始逐渐流行。如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东城西北隅16号墓发掘前,地面尚存长宽各30米、高70米的封土堆。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处在一个小山冈上,据说原是一个圆形大土坡。湖北荆州纪南城东的雨台山上,西北部见于报告的楚墓即有554座,大都有封丘。此外,天星观M1和望山的楚墓,其上都有坟丘。并且根据等级不同,坟丘上的树木也有不同要求。如《白虎通·崩篇》引《含文嘉》:“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
诸侯半之,树以柏;
大夫八尺,树以栾;
士四尺,树以槐;
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此种等级制度在当时未必整齐划一,但是反映了当时人对坟茔的重视。

战国之后,人们日渐重视对墓上丘垄的建设,贵族不仅为自己的墓葬修建巨大的坟丘,还派人进行守卫。如《史记·陈涉世家》:“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汉书·高帝纪下》:“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愍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天子或贵族的陵寝要百家、百户为之看守,这都显示了“树坟立丘”习俗在当时的发展与盛行。

正是这种“树坟立丘”墓葬制度的流行,使人们注意到了“地上”之形。于是与坟丘、封树相伴而生的蒿草,逐渐与死亡相联结。“蒿里”又以其丰富的含义,逐渐取代了“下都”“下土”“下里”,成为魂魄归处的最主要代名词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身葬地下、魂归蒿里这两种观念并不矛盾,而是同时并存的。“蒿里”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丰富,逐渐包含了“下里”的意涵,亦可代指地下的亡灵世界。“魂归蒿里”的观念,在与泰山冥府文化结合之后,又孕育出“魂归蒿(高)里山”的民俗思想,也不断拓展着“蒿里”文化的内涵。于东汉及其之后的墓葬中所出土的各式“蒿里父老”“蒿里君”的壁画、雕塑与人俑形象,更为我们直观呈现了各式名样、丰富生动的丧葬习俗,铭记着古人这种独特而又丰富的冥府文化。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蒿草民众植物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哦,不怕,不怕红领巾·萌芽(2017年5期)2017-06-23将植物穿身上爆笑show(2016年7期)2017-02-09植物罢工啦?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10期)2015-11-07植物也疯狂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1期)2015-07-07生命是美丽的连环画报(2015年2期)2015-05-15炸麻团作文大王·中高年级(2015年3期)2015-03-31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中国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中国火炬(2012年7期)2012-07-25

推荐访问:起源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