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习作讲评,要从思维认知着手

时间:2024-01-01 14:32:02 来源:网友投稿

庞雅丽 高冬

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和思维是相互影响的。习作以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内容与创作时的思维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习作展现出来的问题与学生的思维密不可分。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主题是“游         ”,属于游记。对学生而言游记特点有两点最鲜明:一是有序表达,二是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其中,“有序表达”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但“写出独特的感受”则成为了难题。我们发现学生习作呈现出三个共性问题:平均用力,少重点;
特点众多,缺特色;
机械分类,难融合。这三个共性问题都集中反映了学生的内在思维。教师在习作讲评中,只有抓住思维之根,才能有的放矢。

一、辨析思维,强化表达重点

习作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目的是为了降低学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但需要灵活掌握,否则物极必反,容易本末倒置。

如学生的习作片段:“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一处幽静的亭子。这个亭子看上去很古老,油漆都掉了。坐在亭子里休息,可以看到远处的寺庙,游人很多。亭子旁边是一片竹林,密密的,很高。亭子周围还有一些藤状的植物,种类很多。”本来以为写亭子,只以“古老”一词笼统概括之后,直接宕开一笔,写起了“寺庙”,紧接着又转移到“竹林”,最后直接写起了“藤状植物”。学生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文字?因为,这是他看到的,他确确实实看到了这些。看似描写的事物很丰富,但每一个都是蜻蜓点水,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缺乏详略的意识,无法辨析所有事物与所游玩景物以及与自身感受的联系,导致平均用力。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讲评之际,针对这一语段,进行这样的点拨和引导。

首先,选择需要重点描写的景物。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事物的感知和兴趣点也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环节中对描写景物点的选择,就需要尊重学生的原始经验,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成为后续修改与完善的方向。如:紧扣亭子的古老,介绍悠久的历史;
紧扣寺庙的古朴,描写建筑的特点;
紧扣竹林的葱郁,聚焦鲜亮的色彩;
紧扣藤植的繁多,分列不同的植物……其次,明确需要重点描写的方向。学生明确重点描写的景物是基础,如何才能将生活中所看到的景物生动、形象、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呢?机械灌输肯定不行,直接告知又显武断,应将更多的权利和空间重新交还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并组织同类选择的学生合作交流,从而达到集众家之所长的目的。如选择“竹林”为重点修改的部分,有的学生紧扣原文中“密”“高”的特点,建议将高的程度、密的状态凸显出来;
有的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这些特点鲜明化、形象化,甚至可以夸大化;
有的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提出也可以写一写竹林的苍翠之绿,丰富竹林的景色之美。

因此,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原文的基础上针对“竹林”增设了以下内容:“亭子旁边是一片竹林,翠绿的叶子像刚刚淘洗过一般。竹子很高,仰起头看竹子的顶端,根本看不到头,仿佛插入了云霄。竹子挺拔粗壮,每一棵都有手腕那么粗,笔挺挺的,像士兵在守卫着这里。”由此一来,其他的语句没有变化,但有了鲜明的重点,习作的特色就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游记的价值就得到了凸显。

二、匹配思维,展现典型特色

如果说,缺少重点是不会辨析,那么特点众多则是不会选择。所谓特点众多就是什么都想写,什么都写了,而且写得还比较详细。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凸显最关键、最典型的特点。

如一位学生描写了暑假期间父母带自己游玩杭州灵隐寺的经历。首先,描写了寺庙门口的荷花塘,展现了荷花的白洁和亭亭玉立的身姿,总共150多字。其次,重点描写了寺庙水池中的小金鱼,用拟人化的手法,凸显了金鱼的生机、活泼与可爱,总共100多字。再次,小作者又对草丛中搬运食物的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重点描述了蚂蚁合作的场景和过程,着实展现了小作者不俗的文字表达能力,共200多字。最后,写到了庄严气派的大雄宝殿,介绍了建造历史、风格和外形,一共200字左右。纵观整篇习作,篇幅不多,语句通顺,描写不可谓不细腻,但这是一篇好习作吗?显然算不上。很多学生都看不出问题在哪里。教师可以利用单元中精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梳理出作者描写的内容: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着力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内容都与“双龙洞”密切相关,都是“双龙洞”的典型景物。由此,审视学生的这篇习作就不难发现:主题是写“游玩灵隐寺”,但真正属于灵隐寺的内容,却只有最后的“大雄宝殿”,文中所提及的“荷花塘”“小金鱼”“蚂蚁”,或许的确是小作者在灵隐寺的真实经历,但这些内容并不能代表灵隐寺的特点。

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研讨修改方案,最终确定:将“荷花塘”“小金鱼”“蚂蚁”等内容全部删除,而重点描写灵隐寺的“大雄宝殿”。

从出现问题到发现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灌输所谓的写作方法,而是基于学生内在思维,引导学生探寻问题暴露出来的思维质态,从思维之根上探寻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三、统整思维,强化彼此融通

很多教师习惯将一个完整、有机的语段,或切割成为生硬的板块,或条分缕析地划分成为不同的维度。看似富有条理,但缺乏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构思的逻辑,导致学生在习作时也常常机械地从不同的维度逐一展开。

如一位学生描写音乐喷泉:“晚上,我们守在喷泉广场的护栏边,等着看喷泉。喷泉的形状变化多端:有的像几条长尾巴左右飘动,然后落到湖里;
还有垂直向上的,一飞冲天,像一道又高又长的水柱子。喷泉的颜色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金色的、紫色的、蓝色的、白色的,各种颜色变换登场,让人眼花缭乱。音乐也非常好听,有时候很舒缓,有时候又激情澎湃,看一次就让人难以忘怀,简直就是绝配。”这段描写确有其可取之处。学生分别从形状、色彩和音乐三个维度展开描写,这对于展现音乐喷泉无疑是全面的。但其缺点也十分鲜明:学生将这三个维度全部从喷泉的过程中剝离出来,做单维描写,人为地将喷泉的过程拆解开来。构思与实际分离,这是学生习作时常犯的典型错误。其根源就在于,教学中教师条分缕析地指导,只顾着分解,而缺乏指导学生统整的回归。对于这种以景色变化为顺序的语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重新回顾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以日出的先后顺序分别展现了太阳的颜色、形状和光亮,但这三者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依循着日出的不同过程。

鉴于此,学生提取喷泉音乐、形状和色彩的不同语句,重新投放到景色变化过程之中,在有序改写的过程中形成整体。以“音乐声缓缓响起”开篇,相机展现“一开始,音乐喷泉在灯光折射下的色彩”,随后是“音乐逐步进入高潮”,着力描写水珠的变化,尝试运用“窜”“降落”“释放”“腾空而起”,展现音乐喷泉的状态……

如此一来,三个方面,三个线索,一脉相承,原本割裂的语段走向了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从单一思维向统整思维的转变。

习作讲评要针对学生习作暴露出来的关键问题、典型问题展开针对性指导。正所谓“治标需治本”。教师不能仅仅从所谓的方法和策略灌输入手,而需要从学生内在思维进发,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思维,辨析、认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助力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灵隐寺亭子喷泉大树亭子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超级头脑训练营(1)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2021年4期)2021-01-18把“亭子”随身携带动漫星空(兴趣百科)(2018年12期)2018-12-05可乐瓶里的“喷泉”创新作文(小学版)(2018年1期)2018-07-03为什么鲸的背上有“喷泉”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7年4期)2017-06-30去菜市口诗潮(2017年2期)2017-03-16BURnIng In tHE NEw YEAR汉语世界(2017年1期)2017-03-07可乐喷泉幼儿100(2016年10期)2016-11-24自制喷泉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2016年10期)2016-09-06佛教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以杭州灵隐寺为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6期)2015-12-01

推荐访问:讲评 习作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