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毕业论文提纲2(全文完整)

时间:2023-11-20 17:32:01 来源:网友投稿

毕业论文提纲第1篇中文摘要3-4ABSTRACT4-6一.引言9-17(一)选题背景和意义9-101.选题背景92.研究意义9-10(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0-111.研究思路102.研究方法1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提纲2,供大家参考。

毕业论文提纲2

毕业论文提纲 第1篇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6

一. 引言 9-17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9-10

1. 选题背景 9

2. 研究意义 9-10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0-11

1. 研究思路 10

2. 研究方法 10-11

(三)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1-17

1. 教师激励方式的含义 11-12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2-17

二. 包头昆都仑区普通高中教师激励方式的调查分析 17-28

(一) 包头市昆区普通高中教师基本情况的统计 17-18

(二) 包头市昆区普通高中教师激励成功的经验 18-21

1. 改善教师工作环境 18-19

2. 以情感人 19-20

3. 民主管理治校 20-21

(三) 包头市昆区普通高中教师激励方式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21-28

1. 高中教师激励方式存在的问题 21-22

2. 高中教师激励方式的不足 22-28

三. 改进包头市昆都仑区普通高中教师激励方式的建议 28-36

(一) 明确指导思想和转变管理观念 28-30

1. 指导思想明确 28

2. 管理观念的转变 28-30

(二) 激励方式的完善和选择 30-36

1. 激励方式的完善 30-33

2. 激励方式的选择 33-36

四. 结论 36-37

参考文献 37-39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39-40

附录2 校长访谈提纲 40-41

附录3 教师调查问卷 41-43

致谢 43

毕业论文提纲 第2篇

致谢 6-7

摘要 7-8

Abstract 8-9

1 绪论 12-22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3

1.2 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3-17

1.2.1 二极管钳位型多电平变换器 13-14

1.2.2 飞跨电容钳位型多电平变换器 14-15

1.2.3 级联H桥型多电平变换器 15-16

1.2.4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 16-17

1.3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应用 17-18

1.4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热点 18-20

1.4.1 MMC的建模方法 18

1.4.2 MMC的调制策略研究 18-19

1.4.3 MMC的电压平衡策略 19

1.4.4 MMC的启动策略 19

1.4.5 MMC的环流机理及其控制策略 19-20

1.5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0-21

1.6 本章小结 21-22

2 MMC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硬件系统设计 22-36

2.1 子模块工作原理 22-24

2.2 MMC的工作原理 24-27

2.3 MMC的参数设计方法 27-30

2.3.1 子模块电容的选择 27-28

2.3.2 桥臂电感值的选择 28-30

2.4 MMC样机硬件平台设计 30-35

2.4.1 硬件系统整体结构 30-31

2.4.2 隔离采样及信号调理系统 31-32

2.4.3 数字控制系统 32-33

2.4.4 驱动系统 33

2.4.5 功率单元 33-35

2.5 本章小结 35-36

3 MMC的调制策略及电压平衡方法 36-60

3.1 MMC的调制策略 36-43

3.1.1 空间矢量调制(SVM) 36-37

3.1.2 指定次谐波消除(SHE-PWM) 37-38

3.1.3 最近电平调制(NLM) 38-40

3.1.4 多载波层叠PWM(PD-PWM) 40-41

3.1.5 多载波相移PWM(PSC-PWM) 41-42

3.1.6 独立调制多载波相移PWM(CPS-PWM) 42-43

3.2 MMC的电压平衡 43-53

3.2.1 桥臂级的平衡控制 43-48

3.2.2 子模块级的平衡控制 48-52

3.2.3 MMC系统的整体控制结构 52-53

3.3 MMC仿真结果 53-57

3.3.1 NLM的仿真结果 53-54

3.3.2 PSC-PWM及其改进型均压方法的仿真结果 54-55

3.3.3 N+1/2N+1电平输出PD-PWM仿真结果 55-56

3.3.4 独立调制CPS-PWM仿真结果 56-57

3.4 MMC实验结果 57-58

3.5 本章小结 58-60

4 MMC的环流谐波抑制策略 60-86

4.1 环流稳态模型 60-67

4.2 环流谐波的抑制方法 67-72

4.3 基于嵌入式重复控制的环流谐波抑制方法 72-83

4.3.1 基于嵌入式重复控制的环流控制器 72-74

4.3.2 环流控制稳定性分析 74-76

4.3.3 重复控制器的设计 76-78

4.3.4 方案验证 78-83

4.4 本章小结 83-86

5 基于电压观测的无模块电压反馈控制方法 86-114

5.1 MMC直流侧稳态分析及电压观测方法 87-91

5.1.1 基于控制目标的直流侧模型 87-88

5.1.2 状态变量的稳态值 88-89

5.1.3 简化子系统分析 89-90

5.1.4 v_s观测器形式 90-91

5.2 电压观测稳态误差分析 91-93

5.3 基于电压观测的无模块电压反馈控制结构 93-94

5.4 电压控制稳定性分析及参数设计 94-99

5.5 仿真验证 99-104

5.5.1 稳态过程及动态过程 100

5.5.2 v_s及v_d的.阶越效应 100-103

5.5.3 观测器参数敏感性分析 103-104

5.6 实验验证 104-112

5.6.1 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105-107

5.6.2 稳态特性和动态过程 107-109

5.6.3 v_s及v_d的阶越效应 109-110

5.6.4 观测器的稳态误差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110-112

5.6.5 观测器误差反馈增益对系统的影响 112

5.7 本章小结 112-114

6 总结与展望 114-116

6.1 全文总结 114-115

6.2 展望 115-116

参考文献 116-122

附录1: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22

毕业论文提纲 第3篇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15

1.1 研究背景 8-9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9-10

1.3 全面质量管理现状 10-12

1.3.1 我国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现状 10-11

1.3.2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1-12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4

1.5 研究方法 14-15

2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 15-25

2.1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15

2.2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 15-20

2.2.1 “三全一多样”的质量管理 16-17

2.2.2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原则 17-19

2.2.3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19-20

2.3 全面质量管理的程序和工具 20-25

2.3.1 全面质量管理的程序 20-21

2.3.2 质量保证与控制工具 21-25

3 建设工程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25-29

3.1 建筑工程的项目质量 25-26

3.1.1 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其特性 25

3.1.2 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 25-26

3.1.3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分目标 26

3.2 建设工程各阶段质量控制 26-27

3.3 项目施工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 27-28

3.4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问题 28-29

4 工程项目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实例研究 29-57

4.1 工程概况 29-30

4.1.1 工程建筑要求 29

4.1.2 工程结构要求 29-30

4.1.3 工程质量要求 30

4.2 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 30-31

4.3 全项目、全过程、全员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31-50

4.3.1 实施全员参与,完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31-32

4.3.2 重点抓好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32-45

4.3.3 安全文明生产的管理与控制 45-50

4.4 质量管理工具的实证检验 50-57

4.4.1 质量管理工具应用程序 50-51

4.4.2 质量管理方法实例 51-57

结论 57-59

参考文献 59-61

致谢 61-62

毕业论文提纲 第4篇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16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8-10

1.2 选题所处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0-14

1.2.1 国外外墙外保温技术研究现状 10-11

1.2.2 国内外墙外保温技术研究现状 11-14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5

1.4 本章小结 15-16

2 外墙外保温技术体系 16-23

2.1 建筑外墙保温体系 16-18

2.1.1 外墙保温类型 16-17

2.1.2 外墙外保温技术优势分析 17-18

2.2 常用外保温材料 18-19

2.3 常见外墙外保温系统构造 19-21

2.4 行业发展趋势 21-22

2.5 本章小结 22-23

3 无机防火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质量管理标准研究 23-34

3.1 系统技术要求 23-24

3.2 材料管理 24-27

3.3 设计及施工 27-31

3.3.1 设计基本要求 27

3.3.2 设计具体要求 27-28

3.3.3 施工准备 28

3.3.4 施工工艺 28-31

3.4 检查与验收 31-33

3.4.1 检查验收基本规定 31

3.4.2 检查项目要求 31-32

3.4.3 验收项目要求 32-33

3.5 本章小结 33-34

4 无机防火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34-45

4.1 无机防火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质量影响因素 34-37

4.1.1 常用的质量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34-35

4.1.2 质量影响因素识别原则 35

4.1.3 质量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35-37

4.2 无机防火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7-40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0-43

4.3.1 层次分析法 40-42

4.3.2 熵权法 42-43

4.4 质量综合评价步骤 43-44

4.5 本章小结 44-45

5 案例分析 45-50

5.1 无机防火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概况 45-46

5.2 系统性能质量评价 46-49

5.3 本章小结 49-50

6 结论 50-52

6.1 论文主要工作 50

6.2 不足与展望 50-52

参考文献 52-55

致谢 55-56

附件1 无机防火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6-57

毕业论文提纲 第5篇

摘要 5-6

Abstract 6-7

1 绪论 10-20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0-13

1.1.1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研究背景 10-12

1.1.2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的意义 12-13

1.2 并网风力发电系统的主要类型 13-15

1.2.1 笼型异步风力发电系统 13-14

1.2.2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 14-15

1.2.3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 15

1.3 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变桨距及低电压穿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18

1.3.1 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16

1.3.2 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现状 16-18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8-20

2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 20-39

2.1 风速模型 20-21

2.2 风力机数学模型 21-24

2.2.1 风力机的功率特性 21-22

2.2.2 风力机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22-24

2.3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其控制策略 24-29

2.3.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4-27

2.3.2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 27-29

2.4 双PWM变流器原理及其控制策略 29-34

2.4.1 双PWM变流器的拓扑结构 29

2.4.2 机侧PWM变流器控制策略 29-30

2.4.3 网侧PWM变流器控制策略 30-34

2.5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MATLAB仿真 34-38

2.6 本章小结 38-39

3 模糊神经网络变桨距控制 39-62

3.1 变桨距控制基本原理 39

3.2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及其学习算法 39-49

3.2.1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40-43

3.2.2 人工神经网络(ANNs) 43-45

3.2.3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45-49

3.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变桨距控制器设计 49-54

3.3.1 模糊神经网络变桨距控制系统结构 49

3.3.2 模糊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49-52

3.3.3 模糊神经网络的训练 52-54

3.4 模糊神经网络变桨距控制器MATLAB仿真 54-61

3.4.1 恒定风速仿真 54-56

3.4.2 阶跃风速仿真 56-58

3.4.3 渐变风速仿真 58-59

3.4.4 自然风速仿真 59-61

3.5 本章小结 61-62

4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 62-75

4.1 电网故障时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暂态过程分析 62-64

4.2 低电压穿越Crowbar保护电路 64-70

4.2.1 基于耗能的Crowbar电路保护方案 65-67

4.2.2 基于储能的Crowbar电路保护方案 67-70

4.3 网侧变流器的无功支持策略 70

4.4 低电压穿越的辅助控制策略 70-71

4.4.1 桨距角控制 71

4.4.2 叶尖速比控制 71

4.5 低电压穿越综合控制策略 71-74

4.6 本章小结 74-75

5 总结与展望 75-77

5.1 总结 75

5.2 展望 75-77

致谢 77-78

参考文献 78-83

附录 83

毕业论文提纲 第6篇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5

一、引言 8-15

(一) 问题的提出 8-12

(二) 研究的目的 12

(三) 研究的意义 12

(四) 相关指导理论 12-15

二、专题站的概述 15-19

(一) 专题站的内涵 15-16

(二) 专题站的学习策略研究 16-17

(三) 专题站设计与开发的实施步骤 17-19

三、算法与程序设计专题站的设计 19-27

(一) 专题站的需求分析 19-24

(二) 专题站的结构设计 24-25

(三) 专题站的界面设计 25-27

四、算法与程序设计专题站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27-36

(一) 专题站开发的主要技术 27-28

(二) 首页的设计与开发 28-29

(三) 专题知识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29-30

(四) 扩展资源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30-31

(五) 学习交流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31-33

(六) 成果展现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33-34

(七) 在线测试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34-36

五、算法与程序设计专题站的评价分析 36-39

(一) 评价设计 36

(二) 评价对象的选择 36

(三) 评价结果及分析 36-39

六、问题与展望 39-40

参考文献 40-41

附录1 41-42

附录2 42-43

附录3 43-44

致谢 44

毕业论文提纲 第7篇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1章 导论 7-13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7-10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0

1.3 研究方法 10-11

1.4 创新之处 11-12

1.5 论文框架 12-13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13-18

2.1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13-14

2.2 企业重组理论 14-15

2.3 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相关观点 15-17

2.4 医疗机构组织架构的评定相关观点 17-18

第3章 旬邑传统医疗机构的现状分析 18-24

3.1 旬邑传统医疗卫生机构的简介 18-20

3.2 旬邑医疗服务机构重组前运行机制 20

3.3 旬邑传统医疗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20-22

3.4 旬邑传统医疗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22-24

第4章 旬邑县医疗卫生服务集团重组后管理体制的方案设计 24-53

4.1 旬邑县医疗卫生服务集团重组具备的条件 24

4.2 旬邑县医疗卫生服务集团重组方案设计的目标、原则和功能定位 24-27

4.3 旬邑县医疗卫生服务集团重组方案 27-28

4.4 旬邑县医疗卫生服务集团重组后各项管理制度方案设计 28-48

4.5 重组后旬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状况及运行机制 48

4.6 旬邑县医疗卫生服务集团重组后优势初步显现 48-53

第5章 旬邑医疗服务集团重组后管理体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53-55

5.1 集团层面 53

5.2 政府层面 53-55

第6章 结论 55-56

6.1 主要结论 55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5-56

参考文献 56-58

附录 58-67

致谢 67

毕业论文提纲 第8篇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三)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注意事项:

第一,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第二,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微调”.

第三,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范文一

论文题目: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一、论文基本思路:

(一)引言

1、论题的研究意义

2、论题的研究目的

3、论题的研究内容

4、论题的理论基础(①人力资源的概念 ②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③需要层次论 ④双因素理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3、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类型分析

①招聘风险 ②绩效考评风险 ③薪金管理风险 ④员工招聘风险 ⑤劳资管理风险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风险的原因

①员工个人原因 ②企业原因 ③市场原因

(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驾驭

1、人力资源管理中风险管理驾驭的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驾驭的步骤

①根据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调查研究

②根据调查结果和经验进行风险管理预测(衡量化,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

③根据预测结果对风险进行相关的排定,针对排定草拟针对风险的消除方案

④上报草拟方案给上级部门

⑤实施方案(举例说明)

⑥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针对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修改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监控

1、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监控的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监控的步骤

①风险调查 ②风险识别与认识 ③拟定防范风险的方案 ④执行并随时调整方案 ⑤评估 ⑥建立风险数据库

(六)总结

(七)主要参考文献

范文二

题目:论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一、需要

1.1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2 需要的特点:

1.2.1任何需要都有明确的对象;

1.2.2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周而复始;

1.2.3需要随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1.3 需要的表现形式:人是需要的主体,需要是主体对一定对象的要求或依赖。需要通常以对某种客体的欲望、意愿、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需求层次理论

2.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2.2需求层次理论的需求分类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

2.3需求层次理论的价值,包括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三、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3.1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运用;

3.2需求层次理论在招聘与配置中的运用;

3.3需求层次理论在培训与开发中的运用;

3.4需求层次理论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

3.5需求层次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运用;

3.6需求层次理论在劳动关系中的运用。

四、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克服教条主义;

4.2走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误区;

4.3走出“欲壑难填”的误区;

4.4确立人力资本的理念

五、对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的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并满足人的需要,实施差别激励的过程。只有时刻明察秋毫地洞察组织中各种人的各种需要,才能有效地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整合、奖酬、调控和开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在科学、全面、辨证地理解它并运用它以后,就能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使企业和员工实现真正的双赢!

毕业论文提纲 第9篇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

目录 8-9

1 绪论 9-19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9-11

1.2 研究现状 11-17

1.2.1 现场测量法 12-13

1.2.2 数值模拟法 13-17

1.2.2.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值模拟方法 14-15

1.2.2.2 基于海洋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 15-17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7-19

1.3.1 主要内容 17-18

1.3.2 主要创新点 18-19

2 网箱阻流作用水槽实验和理论基础 19-27

2.1 网箱的阻流作用实验研究 19-24

2.1.1 无底方形网箱流场分布的水槽实验 20-22

2.1.2 单片网衣流场分布水槽实验 22-24

2.2 网箱受水流作用力的计算方法 24-26

2.3 本章小结 26-27

3. 数值方法 27-33

3.1 湍流模型 27-29

3.2 多孔介质模型 29-30

3.3 多孔介质模型系数确定 30-31

3.4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31-32

3.5 数值计算 32

3.6 本章小结 32-33

4 模型的验证 33-38

4.1 单片网衣的模拟验证 33-35

4.2 无底方形网箱的数值模拟验证 35-37

4.3 本章小结 37-38

5 方形网箱流场和颗粒物沉降模拟 38-48

5.1 方形网箱的流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38-43

5.2 颗粒物在方形网箱流场中沉降数值模拟 43-47

5.2.1 方型网箱流场中的颗粒物沉降模拟 44-46

5.2.2 密度、形状对颗粒物沉降迁移的影响模拟研究 46-47

5.3 本章小结 47-48

6 结论和展望 48-50

6.1 结论 48-49

6.2 展望 49-50

参考文献 50-54

作者简介 54

毕业论文提纲 第10篇

摘要 4-7

Abstract 7-9

1 绪论 12-23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5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7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9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9-21

1.5 主要贡献与不足 21-23

2 中国商业健康险直付理赔模式的实践及制约因素分析 23-31

2.1 中国商业健康险直付理赔服务的实践 23-25

2.2 制约直付理赔模式推行的因素分析 25-31

2.2.1 健康保险市场环境 25-28

2.2.2 健康保险需求方 28-29

2.2.3 健康保险供应方 29-31

3 国内外推行直付理赔模式的经验借鉴 31-49

3.1 发达国家商业健康险直付理赔模式 31-39

3.1.1 美国商业健康险直付理赔模式 31-37

3.1.2 德国商业健康险直付理赔模式 37-39

3.2 中国社会医疗保险直付理赔模式 39-47

3.2.1 实时结算支付系统 40-43

3.2.2 审核监督系统 43-45

3.2.3 基金结算拨付系统 45-47

3.3 国内外经验总结 47-49

4 构建直付理赔模式的建议 49-58

4.1 制度与政策层面 49-51

4.1.1 法律与法规的完善 49

4.1.2 分业监管,引导专业化经营 49-50

4.1.3 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介入社会医疗保险 50-51

4.2 健康保险公司经营层面 51-54

4.2.1 借力第三方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退出费用理赔 51-52

4.2.2 发展结合式医疗 52-53

4.2.3 打造健康管理产业链 53-54

4.3 系统支持层面 54-58

4.3.1 搭建健康管理互联平台 54-56

4.3.2 构建直付理赔系统 56-58

5 商业健康险直付理赔系统框架设计 58-72

5.1 健康险直付理赔系统功能分析 58-62

5.1.1 系统管理 59-60

5.1.2 决策支持 60

5.1.3 业务处理 60-62

5.1.4 客户服务 62

5.2 健康险直付理赔系统核心流程 62-70

5.2.1 理赔资格验证 63-66

5.2.2 理赔审核 66-68

5.2.3 理赔结算 68-70

5.3 同类系统流程比较 70-72

参考文献 72-75

后记 75-77

致谢 77-78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8

毕业论文提纲 第11篇

摘要 5-6

Abstract 6

第1章 绪论 10-15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0-11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1-13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1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13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5

第2章 定位算法与方案设计 15-25

2.1 定位方法的性能评价标准 15-16

2.2 定位基本原理 16-21

2.2.1 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 16-19

2.2.2 基于非测距的`定位算法 19-20

2.2.3 新型定位算法 20-21

2.3 现有定位系统和算法比较 21-23

2.4 本系统的设计方案 23-24

2.5 本章小结 24-25

第3章 可视化移动节点的硬件设计 25-36

3.1 电源模块的设计 25-26

3.2 节点运动单元的设计 26-30

3.2.1 节点运动载体 26-27

3.2.2 处理器的选择 STM32F407VGT6 27

3.2.3 节点姿态传感器模块 27-28

3.2.4 2.4G 与 PPM 脉冲调制 28-29

3.2.5 超声波测距模块设计 29-30

3.2.6 GPS 模块设计 30

3.3 节点可视化单元的设计 30-35

3.3.1 从处理器的选择 STM32F405RGT6 31-32

3.3.2 基于 OV2640 的视觉模块设计 32-33

3.3.3 基于 MR09-REF2-457 的 WiFi 模块设计 33-35

3.4 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 35

3.5 本章小结 35-36

第4章 系统软件及算法设计 36-56

4.1 系统总体软件架构 36-39

4.1.1 可视化移动节点软件架构 36-38

4.1.2 上位机软件架构 38-39

4.2 节点运动控制算法设计 39-43

4.2.1 四轴姿态的表示和运算 39-40

4.2.2 姿态传感器数据融合 40-42

4.2.3 四轴的控制算法 42-43

4.3 LwIP 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 43-48

4.3.1 UDP 和 TCP 处理的实现 43-46

4.3.2 LwIP 协议栈的设计与移植 46-48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48-55

4.4.1 网络套接字设计 49-51

4.4.2 基于 OpenCV 的图像识别算法 51-53

4.4.3 待测节点坐标计算方法 53-55

4.5 本章小结 55-56

第5章 系统检测及结果分析 56-64

5.1 系统平台的搭建 56-58

5.1.1 可视化运动节点平台搭建 56-57

5.1.2 上位机软件平台介绍 57-58

5.2 实验与分析 58-63

5.2.1 四轴飞行器运动控制实验 58

5.2.2 视觉与无线网络传输模块实验 58-59

5.2.3 摄像头标定实验 59-61

5.2.4 图像识别测试 61-62

5.2.5 实时定位实验 62-63

5.3 本章小结 63-64

结论 64-66

参考文献 66-7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0

毕业论文提纲 第12篇

摘要 6-7

Abstract 7-8

第1章 绪论 12-19

1.1 斜交桥概述 12-14

1.1.1 斜交桥发展背景 12

1.1.2 斜交桥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2-14

1.1.3 斜交箱梁桥的定义 14

1.2 斜交箱梁桥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7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7

1.2.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7

1.3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7-19

1.3.1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7-18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8-19

第2章 斜交箱梁桥分析方法 19-31

2.1 斜交箱梁桥构造特点 19-20

2.2 斜交箱梁桥行为特点 20-21

2.3 基于空间分析的有限元计算方法概述 21-22

2.3.1 板壳单元法 21-22

2.3.2 三维实体单元法 22

2.3.3 梁格法 22

2.4 斜交箱梁桥简化计算方法 22-30

2.4.1 单跨斜支承梁分析理论及方法 22-28

2.4.2 连续斜支承梁分析理论及方法 28-30

2.5 本章小结 30-31

第3章 斜交箱梁桥受力特性分析 31-61

3.1 实例概述 31-32

3.2 受力特性分析内容概述 32

3.3 梁格计算模型分析 32-46

3.3.1 梁格基本理论 32-35

3.3.2 梁格模型确立 35-36

3.3.3 梁格模型结果分析 36-46

3.4 三维实体单元计算模型分析 46-58

3.4.1 三维实体单元模型模拟基本理论 46-47

3.4.2 三维实体单元模型确立 47-49

3.4.3 三维实体单元模型结果分析 49-58

3.5 基于模型结果分析的斜交箱梁桥受力特性总结 58-60

3.6 本章小结 60-61

第4章 斜度对主梁结构行为影响分析 61-66

4.1 斜交箱梁桥力学行为影响因素 61

4.2 结构分析基本假定 61-62

4.3 不同斜度下控制截面内力与位移影响分析 62-65

4.3.1 不同斜度下控制截面内力影响分析 62-64

4.3.2 不同斜度下控制截面位移影响分析 64-65

4.4 本章小结 65-66

第5章 斜交各纵梁截面弯矩实用计算方法研究 66-76

5.1 概述 66-67

5.2 计算分析中的荷载作用 67

5.3 计算分析中的影响因素 67-68

5.4 斜交各纵梁截面弯矩实用计算方法研究 68-75

5.4.1 正交单梁模型与梁格模型计算差异比较 68-69

5.4.2 活载作用下各纵梁跨中截面弯矩实用计算方法 69-72

5.4.3 活载作用下各纵梁支点截面弯矩实用计算方法 72-75

5.5 本章小结 75-76

第6章 斜交箱梁桥结构响应试验研究 76-87

6.1 工程背景 76-77

6.2 桥梁结构测试方法 77

6.2.1 桥梁结构的静载试验 77

6.2.2 桥梁结构的动载试验 77

6.3 斜交箱梁桥静载试验 77-82

6.3.1 静载试验内容 77-81

6.3.2 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81-82

6.4 斜交箱梁桥动载试验 82-85

6.4.1 动载试验内容 82-83

6.4.2 动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83-85

6.5 本章小结 85-87

结论 87-89

致谢 89-90

参考文献 90-92

毕业论文提纲 第13篇

中文摘要 2-3

Abstract 3

中文文摘 4-9

绪论 9-2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9-11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1-18

第三节 研究意义 18-20

第四节 研究方法 20-23

第一章 升学准备水平研究的理论基础 23-27

第一节 心理学理论基础 23-24

第二节 教育学理论基础 24-25

第三节 生态学理论基础 25-27

第二章 流动初中生城市升学准备状况的调查 27-37

第一节 研究目的 27

第二节 研究对象 27-28

第三节 研究工具 28-34

第四节 研究过程 34-37

第三章 流动初中生城市升学准备水平分析——以福州市L中学为例 37-63

第一节 学生准备水平的考察分析 37-47

第二节 家庭准备水平的考察分析 47-57

第三节 学校准备水平的考察分析 57-63

第四章 流动初中生升学准备水平不足成因分析 63-73

第一节 主观因素 63-66

第二节 客观因素 66-73

第五章 提升流动初中生升学准备水平的对策 73-85

第一节 分阶段提升学生准备水平 73-76

第二节 分重点提升家庭准备水平 76-77

第三节 分层面提升学校准备水平 77-85

第六章 结论 85-87

附录1 87-91

附录2 91-93

附录3 93-95

参考文献 95-101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101-103

致谢 103-105

个人简历 105-107

毕业论文提纲 第14篇

论文题目: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及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概述

2.国外研究概述

(三)论文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及现代物流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概述

(一)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科技与科技进步

2.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

3.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科技进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推动作用

5.科技能够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科技创新的内涵

1.科技创新

2.科技创新新领域

3.现代物流管理中的科技创新

(三)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概述

1.现代物流管理的内容

2.现代物流管理的作用

(四)从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物流管理的转化

1.传统物流管理与现代物流管理的区别

2.现代物流管理的主要特征

三、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提高现代物流管理的周转效率

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2.科技进步与创新使现代物流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更加科学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物流管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应用

2.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中人、财、物的最优配置

(三)科技进步与创新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求

1.科技进步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

2.科技创新支撑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

四、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持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物流管理应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要成就

1.增加科技投入

2.加强物流管理中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的建立

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4.高校对物流管理的研发实现科技创新

(二)我国物流管理运用科技进步与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差

2.中西部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差异较大

3.缺乏科技创新人才

4.存在体制因素制约

五、国外物流管理中运用科技进步和创新手段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重视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1.改善宏观环境,颁布法律促进现代物流管理发展

2政府对现代物流管理中科技进步与创新财税政策的把控

(二)交通设施的改善与物流管理技术的充分应用

1.改造现有道路,提高道路设计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2.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下的现代物流管理

(三)密切关注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1.学习借鉴与更新创造相结合

2.加强对外宣传,融入国际物流管理大舞台

(四)沃尔玛物流管理经验的启示

1.功能与结构完整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物流服务保障能力

3.企业强调物流运营活动科技创新

六、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构建现代物流管理制度

1.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出发

2.进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

(二)建立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物流管理服务体系

1.建立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

2.建立科技创新型人才市场开拓机制

(三)强化政府监督职能

1.财税激励政策

2.增加政府财政补贴政策

(四)加强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1.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2.培养与开发科技创新型人才

3.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毕业论文提纲 第15篇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

目录 8-11

第1章 绪论 11-18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7

1.2.1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5

1.2.2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研究现状 15-17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18

第2章 ±1100kV特商压直流换流站绝缘配合 18-37

2.1 换流站避雷器布置 18-20

2.2 避雷器参数确定 20-29

2.2.1 参数选取原则 20-22

2.2.2 参数计算 22-29

2.3 换流站设备的过电压水平 29-32

2.3.1 交流侧设备的过电压水平 29-30

2.3.2 直流侧设备的过电压水平 30-32

2.4 换流站设备的绝缘水平 32-37

2.4.1 基本原则及方法 32-33

2.4.2 设备绝缘裕度的选取 33-34

2.4.3 交流侧设备绝缘水平 34-35

2.4.4 直流侧设备绝缘水平 35-37

第3章 多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绝缘配合 37-60

3.1 换流站避雷器布置 37-39

3.2 避雷器参数确定 39-46

3.2.1 参数选取原则 39-41

3.2.2 参数计算 41-46

3.3 换流站设备的过电压水平 46-54

3.3.1 系统参数 46

3.3.2 交流侧设备的过电压水平 46-49

3.3.3 直流侧设备的过电压水平 49-54

3.4 换流站设备的绝缘水平 54-60

3.4.1 基本原则及方法 54

3.4.2 设备绝缘裕度的选取 54-56

3.4.3 交流侧设备绝缘水平 56-58

3.4.4 直流侧设备绝缘水平 58-60

第4章 ±1100kV特商压直流换流站避雷器布置方案讨论 60-66

4.1 避雷器布置方案及绝缘水平 60-64

4.2 避雷器布置方案比较 64-66

第5章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避雷器布置方案讨论 66-72

5.1 避雷器布置方案及绝缘水平 66-70

5.2 避雷器布置方案比较 70-72

第6章 结论 72-75

参考文献 75-79

作者简介 7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9

毕业论文提纲 第16篇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

目次 9-11

第一章 绪论 11-24

1.1 交流配电网面临的挑战 11-13

1.1.1 负荷增长与可用土地面积紧张的矛盾 11-12

1.1.2 高新产业比例扩大与电能质量偏低的矛盾 12

1.1.3 新能源(电源)接入及用电需求多样化 12-13

1.2 直流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 13-22

1.2.1 直流配电网特点与优势 13-17

1.2.2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 17-19

1.2.3 直流配电网的关键技术 19-22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2-24

第二章 直流配电网的工作原理与建模仿真 24-44

2.1 直流配电网的基本结构与关键设备 24-31

2.1.1 AC/DC换流器 24-27

2.1.2 DC/DC换流器(直流变压器) 27-28

2.1.3 直流断路器 28-30

2.1.4 电压平衡器 30-31

2.2 直流配电网的`控制与调度 31-34

2.2.1 直流配电网的协调控制 31-32

2.2.2 直流配电网的综合调度 32

2.2.3 可再生能源对直流配电网的影响 32-34

2.2.4 可再生能源的储能配置及调度方案 34

2.3 含可再生能源的直流配电网潮流 34-36

2.3.1 直流配电网的潮流计算 34-36

2.3.2 潮流计算中可再生能源的处理方法 36

2.4 直流配电网的建模与仿真 36-42

2.4.1 放射状结构的直流配电网 38

2.4.2 环状结构的直流配电网 38-40

2.4.3 两端结构的直流配电网 40-42

2.5 本章小结 42-44

第三章 交、直流配电网的经济性分析与比较 44-55

3.1 交、直流配电网的负载及最大传输容量 44-47

3.1.1 配电网负载及其分类 44-46

3.1.2 交、直流配电网的最大传输容量 46-47

3.2 交、直流配电网投资成本的计算 47-50

3.2.1 换流站与变电站的造价 47

3.2.2 直流电缆与交流电缆的造价 47

3.2.3 直流断路器与交流断路器的造价 47-48

3.2.4 直流变压器与交流变压器的造价 48

3.2.5 逆变器与整流器的造价 48-49

3.2.6 交、直流配电网的投资成本 49-50

3.3 交、直流配电网传输损耗率的计算 50-51

3.3.1 各类换流器的传输效率 50

3.3.2 直流电缆与交流电缆的传输效率 50

3.3.3 交、直流配电网的传输损耗率 50-51

3.4 交、直流配电网的经济性分析 51-53

3.5 本章小结 53-55

第四章 直流配电网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的配置 55-70

4.1 直流配电网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的配置问题 55-58

4.1.1 问题描述 55-57

4.1.2 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配置的约束条件 57-58

4.1.3 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配置的目标函数 58

4.2 直流配电网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的配置方法 58-65

4.2.1 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数量的估算方法 58-61

4.2.2 适用于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配置的遗传算法 61-63

4.2.3 个体目标函数值的计算方法 63-65

4.3 算例分析 65-68

4.4 本章小结 68-70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70-73

5.1 全文小结 70

5.2 柔性直流配电网的未来研究方向 70-73

参考文献 73-7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录用的论文 78-79

毕业论文提纲 第17篇

一、总 纲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的一次语言及相关科学研究的一次基本训练,因此,要求学生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

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整个大学教学和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内容,也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都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去,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任务。

二、 毕业论文的阶段及要求

论文工作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准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阅读文献)、撰写提纲、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定稿与答辩。

(一)准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范围(语言、文学、文化、社会问题、应用英语、经济、贸易、科技、社会生活等),但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二)撰写提纲: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研究所采集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提纲。同时也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在学生形成毕业论文提纲前一定要与每位被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毕业论文提纲应尽量做到全面缜密,理顺所要论述内容,避免以后反复修改。

(三)第一稿: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指导教师审定后的毕业论文提纲进行写作, 不可自行其是,随意更换主题。第一稿完成以后,指导教师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既定的`提纲和思想在写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学生采取不认真的态度,指导教师应对其提出严肃的批评教育,拒不接受者,指导教师有权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或交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处理。如果指导教师不认真指导,随意放学生过关,以后阶段出现的问题由该教师本人负责。

(四)第二稿:要求学生不仅要继续补充第一稿之不足,同时要求在表达上要有所提高。在接到第二稿以后,指导教师阅读后应指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学生及时改正。

(五)第三稿:要求学生在文风、文章格式、修辞等方面有所提高。指导教师要对第三稿进行全面的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保证定稿打印时所有的错误和疏漏都得到更正,错误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打印前再校对,以保证尽可能地将正确的版本打印出来。

(六)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的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予以充分的准备和重视。论文答辩前,学生们必须充分熟悉论文,答辩时,要求学生能脱稿进行5~10分钟的毕业论文内容的陈述,并流利、准确地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在答辩过程中,参加答辩的教师要对答辩人的语言技能(语音、语法、词汇、语用)、口笔头能力、论文内容和答辩的表现进行认真纪录,客观公正地评分。

二、 毕业论文的内容:

毕业论文的内容可以涉及语言知识、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如,语言教学、文化等)和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内容(如经济、贸易、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内容,须经论文审题小组集体审定。学生有选择的论文内容的自由,指导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决定。论文内容要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有新颖性。论文可以对某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是实践问题的解决。论文不仅要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要反映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较为正确的论述,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论文必须做到主题明确、论据清晰、内容具体而充实,切忌空谈。写翻译的论文,除实例分析外,还要提供原文的译文,以便弄清译论的依据。如果论文是实践性的,它必须提出一定的解决途径、方案。

三、 毕业论文的评审:

指导教师在对论文评定成绩时,要参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出的语言水平和专业八级考试的成绩,以正确衡量学生真实的语言和认识水平。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提出异议,如不被采纳,可提交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商议和仲裁。指导教师如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有抄袭现象,应及时向学生指出,学生若不接受批评,指导教师应提交到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处理,严重者取消论文资格。指导教师应杜绝送分的做法,也不可因个人原因影响对学生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 论文的格式:

论文的规格:正文长度 5,500—8,500 单词。

使用的语言:英语

论文分题目、引言、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

引文要注明出处。直接引用要加引号,间接引文要以转述的方式出现。然后以括号把引文来源写清楚:(作者名,年份,引文所在页码)

论文正文部分:

1、 题目大写,三号字,新时代罗马字,大写下面可写一个附标题,4号字;

2、 作者名,5号字,班级,学号

3、 指导教师名,5号字,职称

4、 摘要:用300词,5号字, 英文一页,中文一页

5、 关键词:不能用专有名词,词与词之间空四格(或一个Tab键),不加标点符号

6、 正文:用5号字, 大部分标题用5号字黑体、小部分、小小部分。大部分用罗马字,小不 分用一般数字符号:

引言:引入正题,不超过2段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II. 1.1, 1.2, 1.3, 1.4, 1.5 ...

III. 1.1.1, 1.1.2, 1.1.3/ 2.1.1, 2.1.2, 2.1.3, / 3.1.1. …

结论

7、 参考文献(Bibliography):先英文,后中文

作者名,出版年月,文章名/书刊名,出版社,地点

9、致谢(Acknowledgement)

五、 毕业论文质量标准

(一)选题恰当、与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相当;

(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证充分有力;

(三)观点正确、逻辑性强、无违反国家大政方针的观点;

(四)叙述清楚、层次清晰而丰富;

(五)语言表达正确,无拼写错误、语言错误控制在20-25%00(万分之二十到二十五)

(六)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无明显失误,修辞错误率控制在2%。

【扩展阅读】英语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Outline

New Media"s Impact on Public Relations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1. Role of the new media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risis management

2. New media and public relations

3. New media and the strategy of company’s public relations

Chapter two Methodology

1. Data

2. Measure

3. Case study

Chapter three finding and analysis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

Appendix

Chapter 1

Basic Knowledge for thesis Writing

Why should we write the thesi

毕业论文提纲 第18篇

摘要 4-6

Abstract 6-7

第一章 绪论 11-31

1.1 浮法玻璃 11-14

1.1.1 浮法玻璃的发展与现状 11-12

1.1.2 浮法玻璃工艺的特点 12

1.1.3 浮法玻璃组成 12-14

1.2 高铝玻璃 14-18

1.2.1 铝硅酸盐平板玻璃组成 15-16

1.2.2 高铝瓶罐玻璃组成 16

1.2.3 建筑用高铝平板玻璃现状 16-18

1.3 玻璃熔体性质 18-24

1.3.1 玻璃粘度与浮法工艺 18-20

1.3.2 熔体粘度的理论模型 20-24

1.4 玻璃化学稳定性及风化 24-25

1.5 离子交换法玻璃化学强化 25-29

1.5.1 离子交换法的定义和分类 26

1.5.2 离子交换机理 26-27

1.5.3 表面应力与应力松弛 27-29

1.6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29-30

1.7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30-31

第二章 实验与测试 31-44

2.1 实验总体流程 31-32

2.2 玻璃的组成设计 32-33

2.3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3-35

2.3.1 实验原料 33-34

2.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4-35

2.4 玻璃的制备 35-36

2.5 玻璃结构和性能测试 36-44

2.5.1 玻璃结构测试(FT-IR、Raman) 36-37

2.5.2 扫描电镜(SEM)测试 37

2.5.3 高温粘度测试 37-38

2.5.4 热膨胀性能测试 38

2.5.5 密度测试 38-39

2.5.6 抗折强度测试 39-40

2.5.7 化学稳定性测试 40-41

2.5.8 抗风化性能测试 41-42

2.5.9 离子交换法玻璃化学强化实验 42

2.5.10 电子探针 X 射线显微分析 42-43

2.5.11 双折射光弹性表面应力分析 43-44

第三章 Al_2O_3/SiO_2对 NA_2O-CAO-Al_2O_3-SiO_2系玻璃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4-81

3.1 玻璃组成设计 44-45

3.2 Al_2O_3/SiO_2对玻璃粘度及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45-60

3.2.1 高温粘度分析 45-50

3.2.2 温度-粘度曲线与特征温度点 50-53

3.2.3 玻璃料性与浮法成形区特征温度范围 53-57

3.2.4 熔体流变性能分析 57-60

3.3 玻璃结构分析 60-71

3.3.1 FT-IR 结果与分析 60-61

3.3.2 Raman 分析 61-69

3.3.3 Al/Si 比对 Q~n基团间的转化、网络聚合程度以及短程结构混乱度的影响 69-71

3.4 玻璃力学性能与热膨胀性分析 71-74

3.5 化学稳定性分析 74-76

3.6 抗风化性能分析 76-79

3.7 本章小结 79-81

第四章 B_2O_3/R_2O 对 NA_2O-CAO-Al_2O_3-SiO_2系玻璃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81-108

4.1 玻璃组成设计 81-82

4.2 B_2O_3/R_2O 对玻璃粘度及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82-90

4.2.1 高温粘度分析 82-85

4.2.2 温度-粘度曲线与特征温度点 85-87

4.2.3 玻璃料性与浮法成形区特征温度范围 87-88

4.2.4 熔体流变性能分析 88-90

4.3 玻璃结构分析 90-101

4.3.1 FT-IR 分析 90-98

4.3.2 Raman 分析 98-101

4.4 玻璃热膨胀性分析 101-102

4.5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分析 102-104

4.6 抗风化性能分析 104-106

4.7 本章小结 106-108

第五章 NA_2O-CAO-Al_2O_3-SiO_2系玻璃化学强化机理的研究 108-132

5.1 实验组成 108-109

5.2 化学强化过程中 K-NA离子交换分析 109-123

5.2.1 离子扩散系数理论 109-110

5.2.2 AS 组玻璃离子交换 EPMA 测试结果与分析 110-114

5.2.3 AN 组玻璃离子交换 EPMA 测试结果与分析 114-118

5.2.4 不同玻璃组成对 K-Na 离子交换的影响 118-121

5.2.5 温度对 K-NA 离子交换的影响 121-123

5.3 化学强化后玻璃表面应力分析 123-127

5.3.1 双折射光弹性表面应力分析仪测试结果与分析 123-125

5.3.2 不同组成对玻璃表面应力和应力层深度的影响 125-127

5.4 玻璃机械强度 127-130

5.4.1 化学强化前后玻璃抗折强度的测试结果和分析 127-128

5.4.2 表面应力及缺陷对玻璃机械性能的影响 128-130

5.5 本章小结 130-132

第六章 结论 132-135

参考文献 135-142

致谢 142-143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43

毕业论文提纲 第19篇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创造思维的培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就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高职美术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

1.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严重

2.热衷于对成功美术作品的模仿

3.缺少对美术教育文化底蕴的重视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增强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策略

1.加强教师的艺术文化修养

2.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直觉思维

4.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提纲 第20篇

一、 论文题目

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学生展示这几个环节进行的。美术课是要满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材料的运用了解艺术的多样形式,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美术课局限于创作美术作品,而忽视了它的研究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时代的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应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网络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独特风格,美术教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可视性,应用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数字化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研究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教育学术界的教育理论流派纷呈,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研究人类对于科学知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对教师、学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斯特弗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的关注点也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以及认知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瑟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倡导者西蒙主张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强调关注环境对智能的影响。1991由剑桥大学出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景间的互动产物。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强调学习环境是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是为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设计的,而是为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学习者创设的。

“认为学习既不是传输过程也不是接受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地、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活动反思”。《贾斯珀项目》将知识的学习视为一项完整的、真实的任务,在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超越课堂,是学生面向真实社会中问题的解决。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一直追随着西方的先进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任务。闫寒冰所着《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一书中探讨了关于教育理念转型的问题,强调教育中心的转变、教育技术的转变,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而是培养学习者即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其理论基础也是来自于建构主义。

四、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美术教学效果,为了能使课堂有新意,教师都乐忠于把精力放在课件的精美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规律。学生们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完成学习的。数字化下的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支持教学的工具,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形式上的“作秀”,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的思考美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使学生感受美、热爱美并将美与实际联系起来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如何能让美术在学生们的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规矩、听话、画面效果漂亮、整洁成了美术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仅以画面的最终效果作为教学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中的综合评价,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数字化学习下有多种教学模式如:数字化一对一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独立存在的,彼此间只能成为互补的关系,并不系统。但是计算机网络作为教育技术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起到一个技术支持,换句话说它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简单地视其为工具,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拓展它的价值。而数字化下的项目学习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不断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数字化的项目学习目前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但只是偏重于文化学科,对于艺术类的美术学科来说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可借鉴的经验。美术作为一门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感的学科,一直处在校本科目的角落里。美术学科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等,因此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学科的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综合性往往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很难体现。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目前中小学美术课堂的上课模式及效果,根据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并选定一个小学进行美术课调研试验,选取部分班级开展数字化下的美术项目学习,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美术项目教学与传统美术教学的差异,以及开展项目美术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项目学习相关着作,设计美术项目学习案例并实施开展教学。

六、论文的创新

此篇论文是以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贾斯珀项目为理论基础,打破以往美术学术着作过分强调学科中心,过分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试图探究美术学科与项目学习模式的融合,注重美术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真实情景的情感体验中进行知识的构建,美术情操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级思维的培养。

七、论文提纲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1.1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1.1.1 理解教育范式

1.1.2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1.1.3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1.2 教育技术的发展

1.2.1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1.2.2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1.2.3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1.2.4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1.3 课程改革

1.3.1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1.3.2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2.1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2.2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2.2.1 解读项目学习

2.2.2 建构主义

2.2.3 多元智能

2.2.4 实用主义

2.3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3.1 必要性

2.3.2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3.1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3.1.1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3.1.2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3.1.3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3.2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3.2.1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3.2.2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3.2.3 项目实施过程

3.2.4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提纲 第21篇

中文摘要 2-3

Abstract 3

中文文摘 4-6

目录 6-7

绪论 7-11

一、研究缘由 7

二、阅读研究现状分析 7-9

三、研究的背景以及目的 9

四、研究的方法 9-11

第一章 课外阅读的相关理论 11-15

第一节 阅读的相关理论 11-12

第二节 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 12-13

第三节 蒙古学生汉语阅读特点 13-15

第二章 问卷调查研究 15-27

第一节 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15

第二节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5-24

第三节 造成蒙古学生汉语课外阅读问题的原因分析 24-27

第三章 教学建议 27-33

第一节 学生方面 27-28

第二节 教师方面 28-30

第三节 学校方面 30-33

第四章 总结 33-35

附录1 35-39

附录2 39-47

参考文献 47-49

致谢 49-51

个人简历 51-54

毕业论文提纲 第22篇

摘要 4-6

Abstract 6-8

1 绪论 11-30

1.1 研究理论背景 11-12

1.2 研究的实践背景 12-14

1.3 文献综述 14-26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6

1.5 主要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创新点 26-30

2 一次性能源稀缺性的统计分析——国际比较 30-40

2.1 稀缺及自然资源稀缺的界定 30

2.2 研究方法能源稀缺性度量指标的选择 30-32

2.3 数据说明及统计描述 32-38

2.4 本章小结 38-40

3 能源价格市场化程度衡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0-61

3.1 误差修正模型 40-42

3.2 处理不规则的时间数据 42

3.3 中国煤炭市场一体化实证结果及分析 42-50

3.4 中国原油价格市场一体化程度实证结果及分析 50-56

3.5 中国天然气价格市场一体化实证结果及分析 56-59

3.6 本章小节 59-61

4 能源约束下的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 61-111

4.1 能源约束、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基本模型 61-66

4.2 能源稀缺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66-76

4.3 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 76-109

4.4 本章小结 109-111

5 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11-158

5.1 不同产业能源消费状况 111-114

5.2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判断 114-120

5.3 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20-127

5.4 影响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因素 127-152

5.5 能源价格、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 152-157

5.6 本章小结 157-158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158-165

6.1 实证研究结论 158-160

6.2 主要对策建议 160-162

6.3 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2-165

致谢 165-166

参考文献 166-177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77

毕业论文提纲 第23篇

一、公司简介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继承同仁堂300余年的传统精髓,由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以募集方式成立。并于同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分拆1亿元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了首家成功分拆在境外上市的公司。

二.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报表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本息的能力或指企业对清偿债务的承受能力,即对企业偿还全部债务的现金保证程度。在对负债的`管理中负债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与此相对应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也被分成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与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流动比率指标分析

(2)速动比率指标分析

(3)现金比率指标分析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资产负债率指标分析

(2)产权比率指标分析

(3)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分析

3.偿债能力总体评价

(二)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以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率。周转速度越快,表明企业的各项资产进入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速度越快,那么其形成收入和利润的周期就越短,经营效率自然就越高[14]。

企业营运能力通常从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1.存货周转率指标分析

2.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分析

3.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分析

4.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分析

5.营运能力总体评价

(三)盈利能力分析

1.经营性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各方面关心的核心,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只有长期盈利,企业才能真正做到持续经营,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有对反映企业盈利能力非常重视[17]。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

(1)销售净利率指标分析

(2)销售毛利率指标分析

(3)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分析

2.成长性盈利能力分析

分析企业的成长性,主要通过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这三个增长性指标。

(1)总资产增长率指标分析

(2)销售利润增长率指标分析

(3)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分析

3.盈利能力总体评价

(四)现金流量表分析

企业的现金流量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部分构成。分析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可以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创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

1.现金流量的充足性和财务弹性分析

2.现金流动的有效性分析

3.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4.现金流量表总体评价

(五)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1.杜邦分析法

2.雷达图分析法

三.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存在问题

(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存货周转率偏低

(三)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偏低

(四)销售费用过高

(五)资产利用率过低

(六)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

四.完善公司经营管理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资金管理

1.进行资金事前预测

2.加强资金事中管理

3.加强资金事后控制

(二)加强存货的管理

1.加强前线存货的管理

2.加强后备存货的管理

(三)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1.应收账款事前管理

2.应收账款事中控制

3.应收账款事后控制

(四)加强企业销售费用的管理

1.加强销售费用预算管理

2.建立销售费用管理制度

3.提高一次配送率以降低运费

4.加强对销售费用的控制

(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

1.适时调整资本结构保持合理负债

2.合理控制风险

3.对外适度举债进行债务性融资

(六) 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率

1.对资产进行实物管理

2.对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

3.盘活资产

结 束 语

致 谢

参 考 文 献

附 录1 附 录2

毕业论文提纲 第24篇

摘要 4-5

Abstract 5

1. 引言 8-12

1.1 研究背景 8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8-9

1.2.1 理论意义 8-9

1.2.2 实践意义 9

1.2.3 研究目的 9

1.3 研究主要方法 9-10

1.4 本文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10-11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1-12

2. 天气指数保险及其产品定价的研究综述 12-18

2.1 国外研究动态 12-14

2.2 国内研究动态 14-16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16-18

3. 天气指数保险及其产品的相关理论基础 18-30

3.1 天气指数保险的内涵、外延及其产品特征 18-20

3.1.1 天气指数保险的内涵 18-19

3.1.2 天气指数保险的外延 19

3.1.3 天气指数保险的产品特征 19-20

3.2 天气指数保险的产生背景 20-22

3.3 天气指数保险的优劣势与应用范围 22-29

3.3.1 天气指数保险的优势分析 22-24

3.3.2 天气指数保险的缺陷分析 24-27

3.3.3 天气指数保险的应用范围 27-29

3.4 天气指数保险及其产品的理论与工具 29-30

4. 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原理和定价方法 30-37

4.1 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原理 30-31

4.2 天气指数保险定价方法 31-36

4.2.1 精算定价法(actuarial approach) 31-32

4.2.2 衍生品定价法(derivatives pricing approach) 32-35

4.2.3 无差异定价法(Indifference Pricing Approach) 35-36

4.3 主要定价方法间的比较以及本文使用的方法 36-37

5. 天气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举例 37-55

5.1 天气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试点推行的概况 37-53

5.1.1 家庭层面的天气指数保险(micro-level) 38-45

5.1.2 中间层面的天气指数保险(meso-level) 45-49

5.1.3 国家层面的`天气指数保险(macro-level) 49-52

5.1.4 其他国家的天气指数保险应用举例 52-53

5.2 国外案例对我国的启示 53-55

6.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实证——以四川省玉米为例 55-63

6.1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情况 55

6.2 四川玉米天气指数产品的设计 55-56

6.3 四川省玉米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厘定 56-61

6.3.1 第一种纯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56-58

6.3.2 第二种纯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58-61

6.4 研究结论 61-63

7.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建议 63-66

7.1 我国目前天气指数保险存在的突出问题 63

7.2 我国发展天气指数保险的政策建议 63-66

参考文献 66-75

后记 75-76

附录 76-81

致谢 81-82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2

毕业论文提纲 第25篇

目 录

摘 要

绪 论

一 秘书的角色定位和心理素质

(一) 秘书的地位及心理素质

(二)秘书工作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和挫折表现

二 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产生的原因

(二)造成的影响

三 秘书人员适应工作压力和调适心理挫折的方法

(一) 提高认识 全面发展自身素质

(二) 辨证挫折观 乐观自信的态度

(三) 心胸开阔 寻找适合的抒解方式

(四) 换位思考 转化压力为动力

四 提高心理素质的意义

(一) 优化群体结构

(二) 促进不断进取

结论

参考文献

推荐访问:提纲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提纲2 毕业论文提纲(实用25篇) 毕业论文提纲范例大全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