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道家生态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3-11-04 09:45:05 来源:网友投稿

冀 敏,彭喜保

(1.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2.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作为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华民族积淀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活动。道家代表思想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无为而作”等哲学观点,对于当前社会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形成,尤其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都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道家传统文化一直用“道”来探究人、社会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P167)这是老子首次提到“道”这个概念,它是万物的根本和始源,没有特定具体的形象,可以变化成世间万物的样子。老子从整个宇宙的角度去考察,突破了传统天道观、天命观的局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观,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这是先秦时期唯物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人与自然万物在本源上有着同一性、即天人合一,道生万物。“道”以“自然”为法则,涵盖了世间所有事物,人要始终遵循地的法则,地不可违背天的法则,天也要在道的法则下运转,人类可以通过各种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万事万物,但不能盲目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而然”的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一)物无贵贱的平等共处思想 老子提出的第一个法宝是“慈”,就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珍爱和善待一切生命。在老子的思想中世间的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相互之间的纽带,人不但要热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珍惜彼此间共生共存的关系。努力去学习大自然的博大与无私,这样才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老子根据“物无贵贱”的万物平等观出发,强调要心怀慈悲,善待生灵,极大地做到尊重生命,同时要把道德关怀加入其中,保持慈善之心去尊重生命,不可肆意破坏物种间的平衡,对万物慈爱。习主席也反复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提醒人们不要把自然看做是任意改造和破坏的对象,不要认为自然界是以人为中心而存在的,强调万物在自然界中皆有其不可改变的位置,不是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服务的;
提醒人们对待自然万物要始终将“慈”放在首位,坚决摒弃以牺牲自然生态换取一时的建设发展,以牺牲万物生命换取一时的生活改善等错误做法,探索万物平等、尊重生命的新时代生态文明观。

(二)知足知止的相互依存思维 老子提出的第二个法宝是“俭”。“有而不尽用,与‘啬’同义”。[1](P318)这里不仅强调人自身不能贪得无厌,要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就是要懂得“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节俭地运用资源,约束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否则会遭致严重的损失。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思想境界却没有跟上形势,有所滞后,久而久之出现了以过度占有、超额消费和消费奢侈品等为代表的消费主义。随着消费主义盛行,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这些消费品是通过对资源、能源开发和加工转化来的,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便会加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大规模掠夺性开采矿藏,极端化地发展畜牧业,而且肆意排放污染物等等,从而超过其自身更新的能力,造成对自然生态破坏。在这个充斥着消费至上观念的社会,老子所倡导的“节俭”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在满足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索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三)无为而作的和谐发展理念 三宝中的“不敢为天下先”,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着去做,应顺着事物的本身发展去做,而不是强迫它做不自然、超前的发展。其中“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顺应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忽视所有肆意妄为。这里提出“无为”既不是让人们彻底地消极不努力,也不是让人们游手好闲做寄生虫,而是反对不顾自然内在规律的妄为,强调不能依照个人主观意愿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P53)“无为”就是要在顺其自然方面要无为,不干涉,自然而然发展。“无为”是目的,也是手段,要少一些毫无节制的建设开发,多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重生,通过“无为”让已经割裂残缺的生态系统逐渐康复起来,让从前生机勃发的生态景象不断重现。米都斯提到:“均衡的社会将必须不仅考虑现在的人类价值,而且也考虑未来人类的价值。”[3](P141)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一直是以统治者的姿态出现,无视自然规律,肆意妄为的对待自然,随意打破自然发展规律,破坏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进一步发展,人类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财富总和,而同时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掠夺也随之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平衡如果遭到破坏,需要十年、数十年的时间甚至是几辈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恢复。老子强调的就是要均衡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不能无节制乱用、超前消费有限的自然资源。

思想观念始终主导行为实践,当代大学生将来是民族希望、社会栋梁,而且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触的各类外部信息多元繁杂,思想容易被诱导、观念容易被扭曲,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生态文明观建设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反观当前思想意识现状,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自我中心意识仍然存在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00后的大学生群体中,受长期惯性思维影响和思维眼界局限,仍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类的权利高于其他物种,始终认为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只考虑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利益,一味地向自然索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暖以及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 从大学生群体的成长轨迹看,大多都是从家庭到校园、从校园到校园,缺少社会阅历;
从个人知识结构看,学历教育、入学就读等因素带来的竞争压力,客观上造成其关注学业发展多、关注社会动态少,关注政治经济多、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少的现实情况;
从课堂教育实际成效看,专业科目、共同科目多,对生态环境建设往往深钻细研不够,不同程度造成大学生群体全局视野较为狭窄,往往更加在意自身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提升,忽视了“绿水青山”的重要程度。

(三)欠缺健康的消费观念 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所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底蕴积累不同,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财富和消费品得到了空前的增加,西方物质主义的思想传播以及大众媒介对消费主义的鼓吹,极易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诱惑,让本不成熟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从“金钱万能论”、网络借贷、“舌尖上的浪费”等现象不难看出,一些大学生受环境影响,或多或少都存在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等现象,把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生活享乐,作为实现和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作为体现“存在感”的方式,甚至有些人因此透支财富,深陷网贷陷阱,造成财务危机,引发社会问题,对他人和自己造成身心伤害。

“必须深入发掘和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4](P456)中国的文化传承中,老子哲学思想中充分阐述了如何运用生态智慧来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念引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当前形势所需,也是破解矛盾的有效手段,可以树起鲜明导向,帮助当代大学生自觉树立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观念和自律自觉、爱护自然的共生理念。

(一)树立平等生态观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建立在一个重要原则之上,即:人与自然万物同源,多元生命本质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一体共生。马克思曾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P161)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重强化教育的思想引领性,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为主,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把师生放在同一个层面开展教育工作,唤起学生热情,真正产生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共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通过正面教育来批驳腐朽思想,帮助其认清重要意义、明辨是非观念。其次要注重强化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深入到学生群众中间了解他们所关注的、热议的、社会正流行的,甚至是灰色传播的等等内容,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扭转思维理念、行为方式上的偏差。同时还要注重强化教育的亲和性,把课堂上的集中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随机教育结合起来,把同样的教育内容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把同样的教育内容用不同深度分层讲解,便于大学生各取所需,既能听得懂又能普遍接受教育,要坚持普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努力收到良好教育效果。此外还要注重丰富社会实践,配合开展好公益活动,利用好校园优势,让大学生们广泛参与其中,受教育、受启发,在潜移默化中纠正惯性思维。

(二)塑造仁爱生态保护观“人类应该像保护自己的家园一样保护自然界,不要毁掉自己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家园。”[6]中国自古就有“人定胜天”等传统观念,使人们认为人可以战胜自然,从而不顾自然规律,肆意破坏环境。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面临历史性大考,若想实现教育目标,既要豪情万丈,更要有的放矢。要有高姿态,诗人艾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当前就是加强大学生教育的“紧要处”,丛林法则从来没改变,优胜劣汰也一直沿用,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的大潮流、大趋势,墨守成规必然跟不上时代发展,观念落后势必拖延建设步伐,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大学生,都要勇于进行头脑风暴,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来引领生态环境建设,围绕仁爱的生态保护观推进人类社会建设发展。要有真认同,保护生态的路上没有旁观者,教育者不能忘本分,要明清责任,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能对国家政策乱评乱议,不能制造和散布小道消息,更不能对不良言行熟视无睹甚至随波逐流,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负面影响。看待利益要有高风格,维护生态一定程度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多少影响,学生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也一定会在影响范畴。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来扩发辐射面、扩大感染力,教育他们主动作为,将自己掌握的先进思想传播大家庭之中,传播到社会之中,更多的人积极融入生态保护,大家一起同心同向、同德同行。

(三)培养科学生态实践观 老子强调“无为而不为”,其中指出的“无为”,并不是人们在字面上所理解的无所作为,而是明确告诉我们,“无为”并不是等靠依赖,而是要主动作为。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但本身所具有两面性和局限性始终难以避免。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生思维理念变化,善于盯住关键节点,抓住主要矛盾,主动厘清工业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科技发展进步与生活方式改善、科学技术革命与消极环境保护三对关系,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实践观,充分认清什么是无所作为、什么是主动改进,充分理解怎样才能维护生态、和谐共处、持续发展。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树立起来,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观念培养起来,在校正思想偏差的基础上,学好用好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将科技发展带来的先进理论、创新技术有效投入运用到环境保护的生态实践当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将前沿的科学技术生活化,将高深的科学理论大众化,引导大学生和更多人,从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这种琐碎点滴小事做起,以解决环境问题的实际行动进行缓解生态危机的具体实践。

(四)践行健康生态消费观 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过度追求物质上的占有,满足肤浅的感官享受会使人逐渐失去本心。反观当今社会现实,老子强调的“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俭啬”的生态智慧,教育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克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做到常学常思、常悟常醒、警钟常鸣,用合理的消费观念来指引健康成长。北宋学者胡暖曾说:“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学校应该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文化素质的人才,教育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特别是可以利用课堂开展系统的生态消费教育,开设有关生态教育的相关系列课程,有利于让大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是生态消费,如何纠正自身不合理的消费思想。在课堂外,积极倡导学生践行绿色消费,避免那些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与活动;
鼓励进行以获取生活所需为标准的适度消费,摒弃对物质资源无限占有思想。积极倡导大学生发展性的精神消费,提高审美性情趣。这些都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树立从保护环境从发的健康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

总之,老子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从客观的视角出发,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学习。深入研究老子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不但可以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同时也是为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探索。

猜你喜欢老子万物文明万物皆可折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22年7期)2022-09-20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6期)2022-08-25万物生今古文创(2022年33期)2022-08-19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哲思2.0(2017年5期)2017-09-03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智者老子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2期)2016-04-18

推荐访问:生态 道家 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