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成都市众创空间支持性政策研究

时间:2023-11-04 08:10:32 来源:网友投稿

◆郭安妮 魏奇锋

众创空间是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推动双创载体提档升级的重要动力源之一。近年来,成都市着力建设一批新型众创空间,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功能积极拓展,有效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众创空间服务能力,使其充分发挥“双创”引领示范作用,对地方建设以及创业孵化载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成都市众创空间运营和发展同其他地区众创空间类似,发展初期同样存在各类阻碍因素亟需解决。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成都市众创空间运行及其支持性政策设计,对于破除众创空间发展难题,持续推进成都市“双创”事业健康发展,开展新时代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及现实价值。

(一)特征分析

创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体系,其参与主体和创业环境存在多元、异质特征。作为“双创”服务机构的集合概念与承载平台,众创空间将生态系统理念引入其服务内容,旨在打造出全要素、立体化、全方位、网络化的空间立体生态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主要由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一系列机构组成[1]。作为“双创”实践平台,众创空间通过整合各类要素资源,为创客提供良好创新创业空间,满足各类创业者对资源、信息以及对社交模式多元化需求[2]。孵化器则通常作为科技创业服务机构,通过培育专业技术人员,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所以及服务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创业生态系统视角,可以从四个维度划分众创空间的系统结构[3]。首先是众创精神,作为众创空间的文化特质体现,也是众创空间发展的驱动力。其次是创客生态圈,众创空间的参与主体由创客生态圈构成,创客们在众创精神驱动下,持续开展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转移与扩散,有利于创客们深入探索创新活动,催生一系列富有创造力的创新成果和新兴业态。再者是资源生态圈,能为创客们进行“双创”活动提供各类专业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支撑。最后是基础平台与众创政策,上述三者之间复杂联系是建立在基础平台与众创政策之上的,由此也构成了众创空间的支撑平台。

(二)功能定位

众创空间的功能是全方位、多样化的,是大众创业层面的主要平台,旨在鼓励创新团队利用专业技术和个人创意,常态化开展创新工作,帮助和引导创业者将专业技术和个人创意转化为市场产品或服务。通过创客基地建设,将创新教育融入创新团队建设,反哺人才培养,集聚优势资源建设平台,大力营造创新氛围。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地缘信息识别及创业资源集聚功能。众创空间通过发出创业信号,吸引各类创业主体展开创业活动,增强了创业要素流动性和创新项目活跃度[4]。第二,创业能力培育及创业孵化功能。众创空间与传统科技园区相比,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对创业项目孵化低成本优势更为显著,通过低投入最大限度促成“双创”项目落地实施。第三,提升大众创新创业热情。众创空间是一种经济聚集发展方式,创新创业对象和项目进入门槛较低,支持大众参与,为民间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能够更大地激发大众对建设“双创”事业热情。

作为“双创”核心载体,众创空间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工作—网络—社交—资源共享”一体化空间,通过市场化、网络化等系列特色服务,为大众提供全要素、多方位、开放式平台。与传统创新创业平台相比,众创空间优势在于支持全民参与。在项目投入层面,人力和资本投入相对较少,没有特定创业对象,属于大众的创业项目;
在园区建设层面,创业场所灵活性较高,且这创业场所占地面积不大,用户能够通过平台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积极参与活动,同时借助平台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解决发展过程的系列问题。

(三)运行机制

创业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活动过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些关联形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系统生态学为基础,由众创空间生态群落与创业环境群落两方面构成,其中众创空间生态群落通常由服务机构、关联企业、创客、孵化器、消费者等五个要素主体构成[5],各要素之间形成反馈循环,具体参见图1。

图1 众创空间的生态群落结构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群落各类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主要由人才、服务、资金、技术、政策与市场等六大要素组成,这六大要素在众创空间中有着各自的作用[6]。人才是创业活动的核心,众创空间为“双创”人才创业提供了一个多元、包容、开放的创业环境,其人才反馈机制主要体现在通过不断完善和引进聚集人才机制和政策,提高对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最终实现“双创”者在“质”与“量”的提升,并由此来形成良好的社会反响。众创空间服务水平也是提升创业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创业经济有重要影响,是推动服务机构发展的关键。资金是初创企业的命脉,创业资本投入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众创空间将投资项目及其项目的发展孵化产出相结合,为创客和企业提供发展创新创业项目所需资金或其它与金融相关的服务。技术是创业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创客们首先将技术应用到发明创造中并使之形成科技创新成果,将科技成果投放于市场,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中来,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投入,从而实现技术到商品的最终转变。而无论是初创还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都离不开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政府通过制定适合当地众创空间发展的优惠政策,引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激发创客们的活力,并由此形成经济发展上的正向循环。

(一)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推进“双创”的政策措施,以多元化、多层次、普惠性引导政策体系带动大众创新创业热情。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机构作为“双创”重要基础设施,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我国众创空间共计9026家,初创企业和团队45.4万个,累计获得投融资的创业团队和企业9.2万家,金额达到7723亿元。众创空间已形成“孵化+投资”、社会资本参与、服务换股权等多元资模式,并逐步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国家高新区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的科技“双创”生态服务体系。目前,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机构已覆盖我国95%县级以上地区,并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重点城市群形成“双创”集聚生态效应。

从四川省情况看,2021年有效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35家、省级备案众创空间共163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2家,涵盖了文创、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细分领域。在众创空间方面,成都市共有63家,占全省38.65%,主要覆盖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泛娱乐、新材料、文创等多种领域。从覆盖范围看,成都市已逐步形成全区域和全过程成长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功能区”孵化培育链。例如,英诺创新空间(成都)是英诺创新空间在四川正式投入运营的第一家创业空间,其主要在数字创意、文化娱乐等新经济领域展开定向孵化和择优培育。天府国际基金小镇也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金聚集优势,吸引了IDG资本、纪源资本等机构加入。

(二)问题剖析

政府力推科技“双创”项目,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旨在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当前,主要处于营造氛围、扩大“双创”人群基数的初创阶段,随着众创空间规模和创客群体的持续扩大,创新创业存在的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主要从逐利行为、技术瓶颈、项目分散、人员缺乏等方面分析了众创空间发展的阻碍因素。

第一,信息不对称带来众创空间经营产生“市场失灵”现象,专业化运营程度低,导致服务同质化严重。“双创”推动产生了众多背景各异、形态各异的新型众创空间,然而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各类政策激励下,众创空间经营演化成为利益驱动的商业形态。由于众创空间支持大众参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难以有效识别创业者资质、能力,而对于专业技术企业而言,创业者需要技术竞争力优势,部分缺乏创业服务经验、相关行业资源和资本支持的空间运营者涌入创业者行列,难以有效进行资源整合能力和空间专业化运营。

第二,专业技术和研发平台缺乏造成创业创新“瓶颈”问题。相比依托技术和重资金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在基础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合作主体和资源相对受限。例如,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可以利用学校资源,依托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开展合作;
与学校图书馆建立文献检索平台,与企业进行信息资源交流,为企业提供科技情报数据库等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关行业发展数据。但对于全民可参与的众创空间而言,受当前体制机制约束,入驻空间的创客群体仍难获得均等化技术与服务支持,难以充分获得科技创新创业有效信息和资源。

第三,项目集聚效应尚未形成,投资盲目性较大,风险因素相对较多。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孵化+投资”新模式,实现市场化运营,相比于传统投资方式,这种模式更具有灵活性,旨在筛选和培育真正优秀的投资项目。但随着孵化平台越建越多,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争抢资源的问题逐渐显现,从客观上导致优质项目分散开来,难以有效聚集。此外,孵化平台通过投资与在孵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平台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更加复杂。

第四,众创空间建设相关专业人力资源培育不足,难以形成高效运营模式。政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具备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创办众创空间,技术知识或产业资源往往集中于该类机构,创业者一般为技术型创业者,缺乏市场运营经验,导致市场运营团队与研发团队无法难以有效协同融合。此外,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市场一般需要市场运营团队进行开放,由于众创空间创业者的技术人员市场运营经验缺乏,往往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受到阻碍。

(一)国家众创空间支持性政策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双创”提供便利化、多方位服务,着力释放全社会“双创”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府—企业—高效—科研机构—创客”等创新主体形成多方协同的“五螺旋”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员投身于科技创新创业,提升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配置效率,增强资源有效集成效果,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科技服务“双创”能力和水平。首先,配套支持全程化。持续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研发、生产、销售等相关服务,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链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其次,支持创新服务个性化。整合技术和人力等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增值服务。最后,创业培训专业化。凝聚一批熟悉产业领域的创业导师和培训机构,通过举办创业活动,为“双创”主体提供创业辅导,提高创客专业素养和创业能力,培养更多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人才。

以2011年成立的北京创客空间为例,作为中国首家创客空间,目前其规模也处于第一位置。在创客空间孵化体系下,北京创客空间已成功走出了像蚁视VR、雷神科技等创新项目。该创客空间率先提出“创客3.0”理念,以“连接产业与大众”为宗旨,重点关注创客发展与产业整合,打造共享经济。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组建“孵化器战略联盟”,为创业团队提供融资、营销、大数据信息服务等全方位的战略资源。其中,与三一重工联合成立的“三一创客”,旨在打造成为全球首家“工业4.0”孵化器,利用北京创客空间的全流程孵化体系,联合“工业4.0”研发体系,孵化出数字化、自动化的智能制造成果。此外,北京创客空间还联合奇瑞新能源共同发布了全球首款开放车型共享平台,大大降低了造车成本,促成双赢。

基于上述众创空间相关政策和案列分析,就成都市众创空间发展而言,有以下几点参考意义:第一,发展“互联网+产业链”资源生态体系。众创空间产业链,它具有独特的发展导向模式,不仅有利于创业资源的高度集中,还有利于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北京创客空间还辅之以配套的全方位资源,也强化了创客与资源主体二者之间紧密的联系,最终实现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的目的。第二,个性化的创客环境。创客生态圈是众创空间活力的关键来源,不仅为创客们提供了创造想象的大环境,通过融入创业体验环节激发大众创新创业兴趣,同时促进各类创客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创业项目的落地与实施。因此,成都市可以适当借鉴北京创客空间构建的“互联网+产业链”资源生态发展模式,形成多主体互动的良好生态圈。

(二)成都市众创空间支持性政策

成都市众创空间整体上处于稳健发展阶段,无论是创业场所占地面积,还是创业项目资本投入,尚且处于增长阶段。众创空间及科技孵化器创办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高度的认同感,在集聚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促进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和合理配置,推动创新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动力源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型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此,成都创业孵化载体可以广泛利用全球资源,探索联合孵化与国际合作机制,构建“一带一路”创新孵化协同网络,推动创意产品市场精准对接。同时,为充分鼓励和支持众创空间创办,还需要不断强化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众创空间科技服务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创客群体开放创新资源,降低“双创”成本,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对接。众创空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以市场为基本面向对象,最终来检验创业项目应用价值。同时,众创空间与“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相关发展计划相结合,促进成都乃至全川骨干企业在研发与生产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微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培育新业态。

加强成都市众创空间的深化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继续强化互联网在“双创”融合中的作用,加强市场在“双创”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政府在“双创”活动中引领者角色,提升和突出创客与企业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主体地位,为创客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各级各类技术人才,激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全力打造成都市“双创”发展新局面。

结合上文对成都市众创空间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剖析,下面将从“双创”文化培育、创客群落繁荣、“双创”资源集聚、众创空间自组织、支撑平台建设等5方面构建成都市众创空间支持政策体系。

(一)“双创”文化培育

众创精神对众创空间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指引着整个创新创业过程。成都市发布的“创业天府”计划,不仅可以激发创客们的创业热情,还能为在全市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形成丰富多样、包容试错的创业氛围;
由于各地区文化内涵、地理环境、历史底蕴等差异,众创空间建设也有所区别。成都市应根据自身发展优势,结合地区特色,出台政策鼓励发展专业化、精细化的众创空间等各类孵化培育载体,打造属于成都市特有的众创空间。

(二)创客群落繁荣

创新创业离不开有创造力的人才。创客在众创空间中扮演着最核心的角色,是“双创”活动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众创空间发展的活力源泉[7]。成都市高新区作为中西部地区人才集聚度最高、吸引力最大、活力最强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可以通过搭建创客交流平台增进创业者之间的沟通。其次,在创业园区建立一种更新换代机制,加快创新创业者们的“更替”速度,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创业者,激发创客们的创业热情。

(三)“双创”资源集聚

资源对创新创业活动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不同创业项目对要素和资源有着不同的要求。随着创新创业者的不断增多,应适当控制各类产业平台的数量和规模,通过整合功能类同、特点互补的开发区(园区),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并从中谋划争创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和新产业平台,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功能叠加、优势再造与内敛式、集约式发展。通过与其他地方创新创业平台合作交流,丰富和升华创业资源库,确保创业资源的多样化。同时,可以设法与高校、龙头企业进行联动,共同发展众创事业,支持众创空间的发展。

(四)众创空间自组织

系统自组织机制良好运行的产业基础条件是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布局专业型、行业型众创空间[8]。成都市众创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应植根于其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依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鼓励龙头企业控股、参股建设专业型、行业型众创空间,展现独具特色的产业链优势。由于众创空间尚处于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可以进一步结合数字技术,融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数智化信息平台。

(五)支撑平台搭建

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平台与创业政策为创客们展开“双创”活动提供了支撑体系,构成众创空间软硬件综合实力。创建初期,需更多关注办公场所与社区配套等硬件基础设施,后续需要逐步建立起空间信息共享、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与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立数智化众创空间,全面提升众创空间软实力,打造专业化的众创空间支撑平台。政府作为公共政策供给者,需要加强对众创空间规划布局的顶层设计,引导众创空间达成战略协同,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扶持,成都市政府应从创业型社会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指导和助推各地进行众创空间建设,制定专门面向众创空间的科技扶持集成政策,逐步建设和优化众创空间的地理布局与多元功能。

猜你喜欢众创成都市创客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先锋(2022年4期)2022-05-07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先锋(2019年11期)2019-09-10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先锋(2019年8期)2019-09-09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先锋(2019年2期)2019-03-27“小创客”有法宝少先队活动(2018年7期)2018-12-29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商周刊(2018年14期)2018-07-14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科学导报(2018年45期)2018-05-14创客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创客IT时代周刊(2015年7期)2015-11-11

推荐访问:成都市 生态系统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