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评价——以“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为例

时间:2023-10-31 15: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孙昕,林媛,林斌,谢勇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福州 350108)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大战略提出高职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培养多元、全方位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企业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1]。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食品与药品行业面临管理模式的智能化、行业技术的革新与应用等问题,这对高职院校培养新型复合型食品药品监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2]。为此,2016年,教育部新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作为面向食品和药品两个行业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食品、药品两个方向的平衡性,设置部分兼具两个方向的课程,如“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食品药品现代分析技术”和“食品药品质量管理技术”等。然而,由于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同时兼具食品和药品两个方向的课程教学设计较少。

目前职业教育层次课程的教学设计普遍较为关注行业企业的需求,通常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和重构教学内容,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3]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能较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这种通过综合考虑职业标准和岗位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思路对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改革有较大借鉴价值。本科层次的课程设计则更为注重科技前沿动态的融入和学生对科研项目的参与程度[4]。本文融合上述教学设计思路,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食品、药品相关质量管理规范、检验标准和核心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等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提升学生对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全过程的把控能力,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融合食品与药品行业相关微生物前沿动态,最终形成创新、融合和协同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评价体系,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可行的思路。

(一)教材的选择具有局限性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同时兼具食品和药品两个方面,对“十二五”“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高职部分)中微生物学教材进行分析,同时兼具食品和药品微生物学内容的教材较少,仅有《微生物检定技术》(第2版)《微生物学及其技能训练(第二版)》和《微生物基础技术及项目学习册》。《微生物检定技术》(第2版)以实训教学任务为主,缺乏系统性的基础知识,只适合具有一定微生物基础的人群。《微生物学及其技能训练(第二版)》具有较为全面和系统性的基础知识,但实验实训部分侧重食品检测和发酵应用,缺乏药品卫生学检查内容。《微生物基础技术及项目学习册》中的基础知识较为全面和系统,但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部分的内容很少,仅有菌落总数和微生物限度检查。市面上现有教材不能满足专业方向定位的需求,因此,需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补充和重构,重新进行教学设计。

(二)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理论知识偏多,考核以出勤率、作业完成度、课堂表现情况、实验报告和期末卷面成绩组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教师的授课吸引力影响较大,常处在接受学习模式,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5]。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以促进就业和适应岗位需求为导向。针对微生物课程教学教材、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思想。

(一)课程定位

在专业人才方案制定时,综合考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核心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将“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列为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课时为64学时,3.5学分,在课程标准中提出兼具食品及药品两方面的微生物检验知识、能力目标,同时注重大国工匠精神、细心严谨等素养的培养,如图1所示。

(二)课程内容选取与重构

从上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核心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为切入点,确定上述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为分析检测微生物和质量控制管理等。选择一定程度上符合课程定位需求的教材,即《微生物学及其技能训练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李志香、张家国主编),并对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补充和重构。保留教材中的微生物学基础、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及控制、微生物生态及应用、微生物学技能训练部分,适当删减微生物的代谢、遗传变异与育种和机体免疫部分,增加“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微生物检验等内容,将本门课程分为辨别微生物、控制环境微生物、控制生产过程微生物和控制产品微生物4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任务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展开,如图2所示。

图1 核心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图

图2 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内容设计图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任务的有机融合,运用任务驱动法、网络教学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等,选择学习通、问卷星、虚拟仿真软件以及自制交互小程序、动画等多种适宜手段创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提升学习效率,见图3所示。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制动画、拍摄实验操作视频、录制国内著名微生物学家事迹、传统发酵食品工艺等微课,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师发布任务单,学生观看教学资料,了解课程教学重难点,及时进行知识测评、课前预练或分派小组任务。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测评结果调整教学实施过程。

图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图

2.课中提升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发挥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教学内容和学习接受程度不同,将具体的实施过程分为:

实验操作。教师利用自制小程序强化学生对实验整体流程的熟悉度。通过上机操作虚拟仿真系统,学生对实验流程进一步熟悉,并根据系统提示学习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和关键操作点,这有助于减少药品浪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教学难点,教师及时进行示范并对学生在局部练习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纠正,之后学生再进入无菌室进行实验操作,同时教师进行评价。

理论学习。教师根据反馈结果,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引出待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汇报展示等形式进行课中学习。例如,在学习常见食品药品微生物特性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链霉菌、酿酒酵母和青霉的菌落放在一起,学生观察菌落特征并进行小组讨论,分辨相对应的微生物种类。在食品发酵原理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分组自制课件并汇报,讲出不同地域特色发酵食品的历史渊源、所用的主要微生物、发酵中产生的理化变化和主要营养价值等内容。学生们通过问卷星进行互评,教师随机选择学生分享、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再进行评价和总结。实验操作结束后需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对实验过程进行呈现,教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实验报告撰写中学生的疑问进行解释说明,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梳理和巩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3.课后拓展

通过教学平台发布食品、药品相关行业微生物研究动态,学生进行拓展讨论,交流行业动态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开展微生物学第二课堂,学生完成酸奶中发酵菌种的培养、酒糟的制作和自制食品保质期的确定等拓展任务。组织内部技能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特训,参加全国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综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此外,组织学生去合作企业参观,实地体会食品、药品发酵原理和工艺流程。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并对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实习和就业进行指导,为学生梳理微生物检验相关企业和岗位,明确岗位需求,增强与岗位的对接能力。

(四)“三三五”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注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依托智慧学习环境开展全过程“三三五”多元化精准教学评价模式(见图4所示)。从教师、学生与系统三个主体出发,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职业精神、思政素养和信息素养五个维度进行教学评价,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总成绩的50%。“三三五”教学评价体系能更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情况,有助于教学反思和实现精准育人。

图4 “三三五”教学评价体系图

(一)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选取课程教学设计应用前后2019级和2020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学生课程期末总成绩进行教学效果初步评估(如图5所示),2020级不及格人数所占比例有所下降,80分以上学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2020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4.65±10.77,远高于2019级学生的平均成绩71.56±8.86,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2020级学生的教学效果得到一定提升,如表1所示。这说明,新的教学设计及评价体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图5 2019级和2020级学生期末总成绩分布情况图

表1 期末总成绩显著性分析表Table 1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final total scores

(二)思政素养有效提升

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不易量化,主要选择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图6A所示。在学习该课程前后,认为课程思政是国家要求的学生由4.44%下降至2.22%,认为可以培养职业道德的由13.33%升高至42.22%,认为能加深其对专业了解的由80%降低至55.56%,认为只是形式主义、没有存在必要的由2.22%下降至0.00%。这些转变可能与课程中融入的科学家精神、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警示等案例有关。

图6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情况

考察学生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政素养的情况。如图6B所示,在学习课程之前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的占48.89%,“科学精神”的占51.11%,“思辨能力”的占62.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占40.00%,“工匠精神”的占48.99%,“团队精神”的占44.44%。在学习课程后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政治”的占44.00%,“科学精神”的占88.89%,“思辨能力”的占80.0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占66.67%,“工匠精神”的占68.89%,“团队精神”的占66.67%。比较学习前后的数据,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中“思想政治”部分有所下降;
“科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显著提升;
“思辨能力”“工匠精神”“团队精神”部分有较大提升。这一变化表明通过学习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技能大师的故事和食药安全事件等案例,学生体会到了融入课程中的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团队精神等其他与思想政治有间接关系的内涵。

(三)学赛结合效果显著

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有效激发了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的兴趣。学生在全国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技能大赛和全国药品检测技术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二等奖,并利用课程所学知识,以发酵树莓酒作为产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现了“学赛结合、教学相长”的目标。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为落脚点,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从教材选取、教学内容重构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的教学设计,有助于逐步构建适应新工科背景的教学模式,培养新时代食品药品监管和检测人才。在开展教学设计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两点。首先,现有教材不能较好满足课程所需,经内容取舍、补充和重构后,学生需要补充一定的笔记。虽然经过教师梳理和学生自我总结,但在学习时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仍容易产生混乱,因此后续将依托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专业和课程定位的校本教材。其次,教师虽每年都进行企业挂职锻炼,更新和学习企业对专业和课程的需求,但由于不能长时间、系统地对企业岗位体系进行学习了解,仍存在一定脱节,因此,聘请相关合作企业的高级检验员到校授课、培训教师,开展“一课双师”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岗位导向的教学改革方式方法。

猜你喜欢微生物学食品药品药品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2年1期)2022-11-26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2年1期)2022-07-072019—2020年晋中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分析及建议食品安全导刊(2021年20期)2021-08-30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2017食品药品监管大事记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8年2期)2018-12-26《中国食品药品监管》征订启事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7年2期)2017-12-19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利用大数据推动食品药品监管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西南军医(2016年4期)2016-01-23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推荐访问:课程 微生物学 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