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礼轻情意重”还作数吗?——城市青年情侣礼物互赠的性别化实践

时间:2023-10-30 14:30:27 来源:网友投稿

项江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社会与民族学院,北京 102488)

情人节、“520”和七夕等越来越多的节日为城市青年情侣“布置”了赠送礼物的“命题作文”。这些礼物没有如商家宣称般保卫爱情[1](P 469),反而成为终结恋爱的“送命题”:每到此类节日,大量女性用户在互联网上抱怨男友推脱送礼或者赠送廉价礼物,评论区则有大量诸如“不给你花钱就是不爱你”甚至建议分手的回复(1)详见豆瓣“豆瓣劝分小组”、“人间情侣观察”和“生活组”等以情感生活为主题的小组帖子,以及微博的情感博主和小红书中带相关话题的帖子。通常这些帖子都是由发布人以文字的方式描述并附上聊天记录截图或者礼物等照片组成。以“豆瓣劝分小组”为例,每到浪漫节日前后,小组内部都有大量对过去节日中以礼物为主题的回忆性发言。。网络发言固然具有表演、夸大成分,但女性用户踊跃的发帖和有强烈共鸣的回复与男性用户不以为意甚至以“有情饮水饱”和“拜金女”反驳的两极,勾勒出青年情侣对金钱理解的差异。一方面,礼物凝结情意,仪式化地定格了私人情感;
另一方面,礼物无法摆脱商品的价格属性和背后的金钱投入。“谈钱伤感情”到“感情需要用金钱证明”的论调中包含着更为原初的命题:金钱在亲密关系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青年男女对恋爱礼物中金钱意义的差异化理解直指他们背后不同的性别规则。“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传统和男追女的浪漫文化都要求男性是恋爱关系中花钱和示爱的主体[2](P 8),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是被动接受者。而随着大量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并追求性别平等[3](P 116)[4](P 85),这种性别化的礼物仪式会被打破吗?对于这些女性来说,金钱的意义是否以及会有怎样的变化?本文以当代城市青年情侣赠送礼物为例,通过分析城市青年互赠礼物背后的情感互动为何,以及如何落在金钱上,揭示青年之间尤其是青年女性对既有恋爱脚本中对峙与调和并重的性别实践。在这些规范被重塑的过程中,女性的主体性建构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现代化之下,金钱以其前所未有的活跃引发人们对金钱与社会关系的疑虑。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试图将古式社会的道德扩展至现代生活,借由礼物交换这一概念将个体联系起来。在“宗教、法律、道德和经济”的混融中,礼物交换内含纯粹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意义[5]。但后续研究发现了礼物交换中存在经济动机[6],或将社会关系独立于经济活动[7],或将经济行为和社会关系以工具理性一元统之[8],这些经典论述表达了对现代社会金钱所引领的经济活动正在抹杀个体之间本应有团结的隐忧。然而不管是礼物交换的进路还是有限理性的进路,金钱的意义往往由参与公共生活的男性赋予,女性对金钱意义的潜在诠释尚未被完全发掘。这种经验的单一性还体现在本文所要讨论的赠送恋爱礼物中。在男性送女性礼物的传统性别仪式中,男性常常把为礼物花钱或者为约会买单作为收买女性的工具。在送出礼物之后,男性预期女性提供相应的性报酬[9](P 393)。男性将给女性送礼比作“为车做保养”,表达了他们通过送礼将女人物化为有使用价值的占有对象。这和礼物交换研究把女人作为礼物或以物换人[10]的预设别无二致,只有男性个体和男性群体是礼物交换或经济交换的主体,女性仅仅作为物或财产的客体存在。

但是现代社会女性并不完全像原始社会中女性用仪式规模和金钱数量来体现自己价值,被动接受金钱定价[11](P 170),研究发现女性更愿意将礼物中的金钱付出理解为男性的情感表达[9](P 408)。随着女性表达出对礼物的重视,基于女性经验的研究使得女性期待礼物的奢侈、惊喜[12](P 59)背后的金钱意义成为可能。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Zelizer)绕开金钱与情感的二元纷争,切中肯綮地抓住社会关系面临的恐慌,发现金钱复杂多样的象征意义标记了不同社会关系的界限,以对抗纯粹工具性的计算。她以20世纪的恋爱礼物为例,恋爱礼物应当是没有流通价值的浪漫信物,以其非货币属性区分于商业属性的性关系[13](P 166)。而随着时间变化,礼物中金钱支出的比重逐渐增大,爱重新被金钱符号化[14]。在消费主义和浪漫文化互构之下,昂贵的礼物使得浪漫互动变得更加强烈和正式,从而使恋爱关系和其他关系区别出来[15]。甚至纯粹的金钱作为礼物亦足以表达爱意[16](P 163)。随着家庭网络和传统仪式的规范对恋爱的制约减弱,恋情的感应借助礼物在关系中具体化并象征化,标记着关系的肇端、进程与承诺[17]。这种象征似乎在男女双方之间存在共识,男性通过提高恋爱送礼上的金钱投入来实施性别表演,女性通过避免礼物支出过高来完成表演[18]。

两性平等的实践正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男性追求,女性接受”[19]的传统性别化脚本。性别不仅仅作为一种呈现,还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实现、达成、消解、再造”[20]。男性为女性送礼物[9][21](P 81)的传统被打破,研究发现女性也会大量赠送男性礼物[22](P 239)。尽管这些实践未曾改变女性作为收礼者在礼物仪式的重心位置,女性送礼比男性送礼更加具备对恋人的关注和情感的体察意义[23](P 122)。即便双方都在赠送礼物和收到礼物,男性与女性所感知到的张力也并不相同。青年女性在恋爱中仍然比男性更深地渴望借助精致的仪式感受被爱,她们视男性因赠礼而花费金钱为男性对稳定关系的承诺[24](P 53)。通过对于特定情境中个体和结构的互动,本研究观察女性在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反抗和对性别平等的追求中,如何在接受和回馈的互动中借由重塑金钱在亲密关系中的意义,重新理解亲密关系与完成自身主体构建。

本研究通过判断抽样,选取了13名处于恋爱关系的城市异性恋青年为研究对象,受访者基本信息见表1。本研究选取的受访者都是以自由恋爱而非相亲的方式建立恋爱关系的,且感情相对稳定。基于亲密关系可将其分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情感主义模式和“门当户对”的搭伙模式,且二者侧重点不同[25](P 19),此种选择使得“情意”维度的讨论成为可能。受访者均为“90后”,学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不等,家庭条件从小康到富裕都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受访者所处阶层有所差异,但是受访者及其恋人多处于类似阶层,本文未能涉及“高攀”等以爱情掩盖阶层流动的案例和其中可能隐含经济冲突的情形。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续表姓名年龄(岁)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万元)家庭条件(自评)恋爱时长(月)礼物价格区间(元)婚姻预期子涵24男博士研究生学生12中等780-6000有狐狸29男硕士研究生证券交易员60富裕310000-20000无小金26男硕士研究生国企职员30中等以上501000-3000有艳艳27女硕士研究生公务员20中等50500-3000有若风25女硕士研究生学生12中等720-1000无婷婷25女本科银行柜员15中等600-3000有小智25女硕士研究生公务员15富裕50500-3000有小新26男本科律师20中等以下12100-2000有琪琪25女硕士研究生公务员20中等40-1000有

本研究更侧重于从女性,特别是从对婚姻、生儿育女有一定预期的异性恋都市女性角度出发。一方面,女性更愿意讲述,描述得更细致;
另一方面,女性的处境总是“被描述”,缺乏自身的经验和话语。本研究审慎地运用女性主义取向中的关切,尽可能提供有价值的洞察而非武断的偏见,从而为社会学中缺席的主体和经验创造空间。此外,本研究把动态中的性别实践作为研究面向,故而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也尽可能努力地在这一维度上体现代表性。尽管没有采用明确量表和理论来确定受访者的性别观念和亲密关系中的性别策略,但本研究选取的受访者具备经验上的从传统到平等的性别观念差异。受访的4名男性和9名女性中有2对情侣,这使得研究可以对个案目的性检验,并且进行特定的比较[26](P 221),构成印证相同情境下个体差异的参照组。

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当下和此前恋爱关系中受访者和恋人互赠礼物的经历与体验,他们送出和收到了什么礼物,并对送礼和收礼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恋爱礼物不局限于纪念日送的象征属性强烈的礼物,日常所需物品的“送东西”、共同经历和体验的“共同时光”都被青年情侣列入礼物的范畴。本文研究的重点为其中纪念日或者节日(生日、纪念日之外,情人节、“520”、七夕等)的礼物。在这些问题之外,还谈及受访者对恋爱关系的整体描述和对于性别相关问题的理解。对于其中涉及隐私的部分,访谈都提示了可以不回答,但所有受访者都回答了全部问题。在半结构化访谈之外,访谈对象后续主动分享的更多相关内容、(经过许可的)社交媒体的相关披露等为本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

当谈到恋爱礼物这个话题时,受访者都以男性送女性礼物为模板来谈论某个“礼物时刻”。受访男性对于收礼显得容易满足,受访女性在收礼物上似乎总是不满意,她们分享了对礼物非常复杂的感受。琪琪说她甚至在节日来临前很久就开始焦虑:“我很在乎他有没有给我准备礼物,收到的那一刻首先是如释重负的感觉。”针对收礼物这一行为的不同感受,本文认为不仅是私人的、自然化的感受,而是基于现有性别文化规则和情感逻辑所产生的一种反应。

(一)不总是谈钱:礼轻情意重作为典范

“礼物的灵魂不在于其纯粹的昂贵,而在于其传达的情感。”[27]和西方早期礼仪书中将花心思和花钱二者剥离相类似,当谈到好礼物时,受访者会淡化金钱投入的要素,而更专注于情感层面的叙述。带有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准备等时间投入和劳动投入的礼物被受访者理解为情感的具象表达。小张和男友的恋爱始于男友漫长的暗恋,在男友表白后两人在一起已经有半年多。小张能感受到男友在礼物里表达很多的爱意:

今年“520”他送了我一条红色的围巾。他说我们还不认识的时候,他在食堂看到系着另一条围巾的我,觉得我戴红色围巾会很好看。还有一次,闲聊时我提到喜欢康乃馨皱皱的花边,其他的花都长不出来那种边。他有一天为我买了没有边的康乃馨。他说他跑了好多家,都找不到有皱皱边的,只好买下这一束。我挺感动的,说实话,我觉得没有边的康乃馨还不如玫瑰。不过心意是最重要的。“他送我贵的就是很爱我”的想法,是被钱衡量了。(小张,女)

在男友捕捉日常话语中个人的喜好并为此付出大量准备的时间中,小张感受到男友对于自己的感情流露。她将这种蕴含强烈情感表达的礼物称为有“心意”的礼物。知晓在访谈中进一步讲述了在情意充沛的礼物中,金钱无关紧要:

曾经的一个男朋友送过我一条自己编的围巾。我很惊讶,也很感动,一个男生为你花心思去学织围巾,不管好不好看你都能感受到心意。他是那种到哪都想着你的人。他知道我口腔溃疡,给我买的零食大礼包是特意去实体店挑不上火的,不是网上那种一大包的。他去逛博物馆会买里面的小卡片然后写明信片给我,他知道我喜欢猫,送的都是猫主题的。他的每个礼物都藏了很多心思,我就会觉得他真的对我很好,根本不会有这些礼物不怎么花钱的顾虑。(知晓,女)

在恋人心意如此直观的礼物中,受访者无须借助金钱的象征意义来体会爱意。受访女性在收到这些具有心意的礼物时,首先是一种情感上的“感动”,而后是一种对于对方感情投入的确认。这种确认并非艾洛斯(Illouz,E.)所说的依赖于主体主观的内省[17],即这并非是女性受访者对自我审视“我有多爱他”,而是基于对方对礼物的心意产生“他有多爱我”的判断。这种“爱”的判断在于,受访女性的恋人尊重受访女性作为一个主体的个体经验和爱好,并把这些经验和感觉与自身的时间、劳动相结合,使两个人自我汇聚在个性化的礼物中。具象化的情感呈现方式使得对方对自身的情感和自身对对方的情感相互印证成为可能。

(二)足够的钱就是心意:金钱象征承诺和标记

心意强烈的礼物并非恋爱送礼的常态。受访者都表示长期的恋爱关系里不是不愿意花心思,而是想不到好点子:“第一年送有很多送的想法,到了第三年不知道该送什么。”(小新,男)“前面送得太频繁了,后面真的不知道送什么好了,这就成为我们的烦恼。”(婷婷,女)尽管降低了送礼频次,受访者仍然选择维持送礼物的仪式。此时,金钱便以其象征意义赋予礼物意义,使得情感在物质世界的象征物品和馈赠中具体化。

知晓正面临硕士毕业,她和上班族男友在朋友聚会上认识后开始异地恋,现在关系已维持一年半。知晓认为送礼仪式本身就表达了恋人之间的互相挂念,她挑礼物之前都会和男友商量好互相买什么:“送礼这个事是我主导。你要送我首饰的话,你要(送)有品牌的,不管好不好看我都能接受。礼物算是某种投入,喜欢一个人是想为她付出什么,不管是心思还是金钱。喜欢是需要被证明的。需要一些东西去证明我很爱你的事情。”

这种金钱对情感的象征意义在男性受访者的访谈中也得到了体现。狐狸基于自身收礼的感受出发认为:“当我收到礼物时,我希望能感受到被正确的挂记。收到一个我喜欢吃的水果,我就很开心。这就足够了。送礼物我也是类似的心态,如果知道要送什么的话,我就不会纠结于金额。就像她最近工作很累,我送了她一个高档的SPA。不知道该送什么时,我会买贵的。”

也有男性受访者对这种金钱投入感到不解,但出于对女友的爱护,放弃自身的理解去采纳这种金钱标准。子涵和女友是大学同学,两人异国恋七年,礼物对二人情感的维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我觉得送奢侈品很虚荣,但我送过她比较昂贵的礼物。我的礼物没什么创意,需要你送,我就要为恋爱关系做出一定表示。这是我在她的生活里刷存在感的表现。”

除狐狸的送礼金额以万元为单位,其他受访者的礼物价格通常为百元到千元不等,而他们认为这种金钱投入是适当的且对于他们而言是有余裕的。在持续的金钱礼物的投入中,时间赋予金钱更为长期的意义。小智和男友异地恋四年,她说能感觉送礼物在自己眼里有一种“标记关系”的意义。这种对于礼物的理解和泽利泽对于金钱标记关系的描述不谋而合,通过赠送相较于日常物品而言更有价值的恋爱礼物,情侣将恋爱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区分开来。这种标记需要在每个节日不断重复和验证,来反复表达在当下一方对这段恋爱关系的长期承诺。过去的表示、此刻的承诺和未来的预期在每一个赠礼的时刻得以反复印证。

时间在金钱作为情感的多重象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女性逐渐倚赖金钱的情感意义和她们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时间阶段往往一致。受访女性都反思性地表达了这种金钱和爱情混融的倾向。贝贝用“物质”来形容这种象征带给自己的负面疑虑,“第二段恋爱时我本科毕业,可能偏物质一点了。可能因为他是那种会算的人,你也会被影响,你做出任何付出都想要相应的回报。但是现在,我又完全不在乎(礼物中的金钱投入)了。因为你知道,很多时候可能不是男人不愿意对恋爱付出,只是不愿意对你付出”。知晓则将这种变化形容为“现在阈值高了,人长大了,(上一个男友)礼物显得华而不实”。出于各种原因,这两位受访者都结束了提防算计的恋爱。一方面,她们感念学生时代的爱情里对礼物的容易满足;
另一方面,她们发现以金钱的意义测量爱情确实行之有效。经由市场话语的渗透,在大量情侣的性别展演和互相参照过程中,金钱作为情感的象征被广泛实践的性别互动固定成为相对普遍的恋爱规则。艳艳认为,“有些性别议题很无厘头,不过金钱这个点打得很准”。女性并非盲从于以金钱为上的标准,而是顺势借助这种标准,将难以捉摸的爱情通过可量化的金钱外显。

(三)违背心意的昂贵礼物:金钱威胁主体性

如前述狐狸所说的“被正确的挂记”中的正确与否是礼物让人满意与否的一个前提。金钱构筑爱情的积极意义并非高悬于恋爱关系之上,金钱固有的工具属性随时会附着于情感表达之侧。金钱意义的赋予面临着矛盾的情形,金钱的投入并不总是勾连起女性对于恋情的积极理解,在礼物不够个性化时,金钱所普遍认为的工具性便会附在礼物之上,损害女性的主体性。

琪琪和男友同是公务员,目前收到的礼物全都是化妆品,尽管她认为男友无可指摘,但是她也表示自己降低了期待:“说白了,我男朋友的礼物送谁都可以。不一定非得是你。上一次七夕送化妆品,这次又送(化妆品)。毫无期待,毫无特别。价值在那里,合格了。但其实这还好,我之前有个相亲对象第一次见面就给我带礼物。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我是个不错的结婚对象,把我作为一个目标去竞争,而不是作为一个人去喜欢。”

艳艳和小金的校园恋情是以小金蕴含饱满情感的情书开始的,硕士毕业后,两个人都找到了北京体制内的工作。小金和父母一起住在北京的家中,艳艳在工作地附近租房,两人只有周末才见面。周末时艳艳常常大扫除并抱怨小金不做家务,数次争吵之后,小金在艳艳生日时送了她一个一千多元的杂牌扫地机器人。艳艳很生气,因为她认为稍微做一下功课都能买到合适的,而小金只是上网随便选了一个,不够用心。“要东西送对了才行,他送加起来三千元的投影仪和扫地机器人,还不如只买一个三千元的好的扫地机器人。单价意味着品质。也不用太贵重,物有所值就可以。说起来可能有点严肃,就像我男朋友送给我便宜的扫地机器人,给我一种‘我送你就行,显示我有这个心意就行’的感觉,但是没有深一步想我需要什么。我觉得另一半对他而言‘是个女的就行,谁在我身边没那么重要’。”(艳艳,女)

若风则更加直白地将女性和礼物绑定在一起:“有的男人就是用礼物把女人‘买到’,走流程般恋爱结婚,然后你就要跟他们上床,生孩子照顾爸妈。”受访者把这些不走心的礼物视为男性忽视女性主体性而将女性自身视为和其他女性可互换的客体。这个客体的具体表达为商品、性对象和结婚对象。谈论到这种物化有疑虑的女性多为具有较强性别反思性的女性,她们会将女性主义所揭示的父权社会中的许多性别不平等现实投射到恋爱关系中,而在其中反省或者强化对这种现实的认识。

不仅在如出一辙的赠礼程式中,在送礼人表达出与收礼人自身情况不符的期待时,收礼人也会感到失望。贝贝和男友小羊相识于一次旅行,两人在硕士毕业后一起回到男方的城市工作。贝贝提到的让她失望的礼物是一个价值不菲的胸针,“他情人节送给我一个胸针,我之前以为是两三百(元),最近才知道要一千多(元)。我觉得(胸针)本身不值这个价,对我的回礼也有压力……更主要的是,我个人喜欢布灵布灵的那种东西,那个胸针比较素雅。他喜欢清新淡雅的人,他觉得我是这样的人,但我还没有到那个年纪”。礼物不仅表达了送礼人的情感,而且是送礼人自身意志的延伸,表达了对收礼人形象的预期。礼物不仅仅包含着“我观察到你是什么”,还包含着“我希望你成为什么”,这种交流的冲突常常还包含着对收礼者自我的干涉[28]。送不合恋人审美和个性的礼物被视为一种放任对方诉求的忽视和有意的期待。当恋人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一个礼物时,这份金钱投入放大了礼物背后的预期,让收礼人感知到自身的经验和喜好都没有被恋人完全认可与接纳。

综上可以看到,女性在收礼时对于礼物的复杂要求。奢侈、惊喜等特点并非平面化堆叠,而是体现出立体的样貌。恋人对于自身的关注和体察是最为首要的,在此基础上送出的礼物包含了对于女性的理解和丰富的情感流露。金钱是在情感无法充分流露后才用来象征承诺,长期的金钱投入即标记了这段恋爱关系。而送礼物对女性的喜好完全忽视时,金钱所带有的工具性和女性与客体紧密相连的性别文化会引发女性对自身主体性的警觉和省思。私人世界的细碎幽微无法充分解读,清晰而可量化的金钱会挺身而出。在这个有且仅有两个人的私人关系中,性别不平等的疑云常笼罩在爱的上空。

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在恋爱中礼物的赠送是相互的,其表现的形式是节日互赠或者有时间间隔的生日互赠。女性送男性礼物的情形,在既往研究中都是在礼物由男性单方面流向女性模式的混同或例外状况中被提及,没有得到充分呈现,故而本文以单独一节来展现女性赠送男性礼物的性别实践。

(一)等额回礼:平等主体的自我预设

莫斯在礼物交换的经典论述中将送礼的义务、回礼的义务和收礼的义务联结在一起而构成个体间的精神联结。回礼是被期待的,而且要与收到的礼物相当[5]。这份无形的压力同样被受访女性感知。不同于前述女性总是有以身体回报的压力或者感觉到自己从属于男性的消极接受,本研究中的受访者对于回礼压力的理解都是要送出等额的礼物。她们自然地认为自己是礼物交换的主体。

小智和男友交往四年,两人家中都十分富裕。她说:“每收到一份他的礼物我都会去网上搜价格,轮到我送时我会送一个相似价格的礼物。就像今年,我们说好七夕没有礼物的,他临时想给我送一个。我拒绝了,因为我不想接受单向的礼物。”婷婷十分看中礼物互赠这件事,她和男友商定每个月16日都要交换礼物,问到送什么的时候,她说:“我们都送(价格)差不多的。你不可能总让别人送贵的东西,然后你反馈别人十几块钱的东西,那样不好。”同等的金钱购买商品的行为在她们眼中是其在恋爱关系中追求平等关系的表达。

(二)无视金钱:情感的纯粹表达

前述研究为男性收到礼物总是满意,而女性总是不满意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即女性比男性在准备礼物中包含了更多的观察和心意表达[23],故而总是能送到男性满意的礼物。不同于男性送女性礼物已经被浪漫文化和商家多重形塑为一种带有义务性的行动,本文发现,女性送礼物的行动中包含更多爱的表达。多数女性受访者都表示自己会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恋人的需求:“以前(逛)淘宝只关注我想要的,现在也会关注他需要的,看到什么比较好,就买给他了。你给他送很贴合的礼物就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你在细心观察他的需求,发现他的变化。我想要通过送礼物对他透露出我在关心他。”(艳艳,女)

贝贝的表述则更加浪漫,她将礼物的赠送和使用融入日常生活:“怎么说呢?当他用我送的礼物时,这个人被我标记啦!他拿的是我送他的手机,他喝(水用)的是我送他的水杯,他就被我包围了。”

前文讨论过,在既往的恋爱脚本中,女性往往充当的是收礼方而不是送礼方。女性感知被爱的场景中,渴望独立的姿态和性别规范让女性进退两难;
而在表达爱而非感知爱的行动场域里,性别藩篱尚未长成枝蔓,她有更多的空间诠释礼物对于自身的延伸和表达。在爱中,她不再是被征服的、对象化的和物化的“他者”[29],而是行动者。女性通过爱的行动构建了相对自足的主体。

(三)礼物之外的花销:男多女少的性别逻辑

与礼物高度互惠的情况不同的是,情侣们其他恋爱花销并不遵循完全的公平。尽管礼物的互赠多是相近价位的,但情侣间的日常花销则多是男性花费得多一些,女性少一些。访谈对象都接受了这种不同。

男性无论是送礼还是日常花销中都一以贯之地预期自身承担更多金钱支出:“我会要求我自己多付一点,我工资比她高。我心里有一把尺子,有些事情我希望自己多做一点,但是她想尽力实现平衡。”(小金,男)此外,男性受访者都表现出没有期待女性等值的回礼:“收到我就很开心,不太会想钱的事。除非她送得很贵,我会有回礼的压力。”(小羊,男)此外,尽管礼物仪式是相互的,但有男性受访者会额外准备一些礼物:“就像这次,尽管我女朋友和我说好不过七夕,但我已经提前准备好礼物了。因为有一次她看人家都有自己没有,就生气了。你总是想让喜欢的人在节日里开开心心。”(小新,男)

女性对礼物金额公平的维持和其余花销的不公平的默许则耐人寻味。对平等的恋爱关系的追求和传统恋爱规则的迎合背后透露出女性对亲密关系更复杂的考量。不同于礼物在仪式的强化下特殊化于日常生活成为关系平等的象征,她们对于日常花销的不对等有另外的理解。小金曾经提出要为艳艳分担房租,艳艳拒绝了,但她非常感念小金这个主动的提议:“其实日常就是他花得多,他的行为体现了他愿意为这段关系负责。他自我要求多承担而不是我要求,会让我心里舒服一点。”恋人遵循传统恋爱脚本的行为被视作一种确定性和可预见性的来源。任何对确定性承担责任的东西,都是会受到欢迎的[30]。男性多花钱在形式上赋予了女性在恋爱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女性并没有感到消除这种性别化规则的急迫性。在恋爱关系的不确定之中,女性主动采取传统脚本来维系恋爱关系从而实现局部最优。

此外,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环境的警惕也是女性认为男性应该承担更多金钱支出的原因:“你还有多大概率遇到下一个男人,有多少不介意你谈了很长的恋爱或者不是(处女),百分之八九十会有微词。大环境对女孩太不友好了。”(艳艳,女)其他女性受访者也有类似的性别文化感知。小智曾听人说过“女孩恋爱谈多了会很掉价”,知晓深知恋爱中看似自然而然的性行为本身会对女性产生更大的风险。社会尚未完全认同婚前性行为和女性相较于男性区间更窄的适婚年龄使得女性比男性对于进入婚姻感受到更多的紧迫感,而这些是可以用金钱弥补的。在她们的理解中,男性的金钱投入并非将金钱作为支付恋爱关系中性行为的对价或者是对女性的客体化收买,而被女性受访者理解为一种基于外部性别环境不平等的青春补偿,或者是一种对于类似可能怀孕风险的补偿。不同于如文献所发现的是一种对于性关系的工具化收买,金钱借由消费实现的补偿更多是因为男性基于女性在生理上和社会文化中性别差异的补足,落脚点在于双方是平等主体。

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交叠发生[31](P 30)的当下,恋爱关系的复杂冲突是“压缩现代性”的一个缩影。城市青年对于恋爱关系有着多元的期许和诉求:有人渴望白头偕老,而有人只是想要临时享乐。追求前者的人常常抱憾,一方面爱情本身具备脆弱性和动态性[24](P 19),另一方面他们会遇上长期逃避承诺的上述后者而真心错付。通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道路似乎布满陷阱,为爱和恐惧受伤的焦虑不断弥散。在恋爱关系中,更多规则、仪式被建立,更多意义被赋予,从而为渴求稳定爱情的青年人提供一些沿途的确定性。

本研究发现,在恋爱关系送礼实践中,女性通过为金钱赋予象征意义而寻求确定性。当无法倚赖直观的情感体验来确定恋爱关系时,女性将男性礼物中的金钱投入视为一种承诺和关系的标记。故而当金钱投入也不够时,女性会产生对恋人承诺不足的恐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被动地接受礼物和基于此的矛盾局面,在恋爱关系中,女性通过多种实践探索重塑主体性。不管是主动通过送礼表达情感、通过主导礼物赠送规则中与男性的沟通协商金钱的意义,还是借由金钱的象征即时感知到恋人的退却,女性都在恋爱关系中通过接受礼物和回馈过程实现自身的主体性。而在礼物之外,通过再运用并重新解读男性应承担更多花销的恋爱脚本,女性在实践中表达了自身的主体意识。

囿于研究主题的局限,本文的研究对象以中产阶层青年女性为主。本文研究的女性自我评价恋爱关系平等,且和恋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并具备一定反思性。有固定收入、追求性别平等的她们似乎掌握了更多追求性别平等关系的自由。但在这种近乎理想化的基础上,这些女性仍然无法摆脱借助恋爱关系反复地象征、省思和自我验证。这并非暗示男性在恋爱关系中从未有过挫败和迷茫。本文的重点在于女性在亲密关系内外的矛盾微妙处境仍然不为男性所知,仅由女性体察情境和改变性别规则是无力的。本文发现,男性和女性对于礼物中金钱意义的协商更多地基于一种男女天性的差异立场,将男性的置身事外和女性的不安全感本质主义化,认为女性天然更情绪化,因而总是在恋爱关系中“自找麻烦”,男性则负责安抚配合。这种将差异本质化的做法无疑会缩减沟通空间,阻止女性对私人情感在性别文化形塑下的性别不平等提出挑战。女性对于情境的亲和及在其中所察觉的不舒适更多源于累积的不平等性别文化,她们对爱的依赖和不安有许多尚未被澄清的复杂处境。当恋爱关系的另一方无从了解或者不愿意体察这种情境时,女性无法独自从根本上走出恋爱关系中的主体性困境。

回到“礼轻情意重”是否还在当下的恋爱关系中成立的问题,我们不妨看这句话的前半句——“千里送鹅毛”。“礼”的制式消解,使既有恋爱规则无从参照,“千里送”的努力不再有,情意何以呈现?或许,索要高额礼物或者男女金钱矛盾不是亲密关系溃败的原因,而是结果。在更多亲密关系内部的不平等和让人错愕的文化惯习被揭示之前,我们不需要急于指责为什么两性关系普遍认为对方“既要又要”,而是应关注诉求方被忽视、被贬损之处。金钱投入可以作为一个线索,去打破亲密关系中“尚未人所不知的、人为的平静”[32],而让不满以及超越不满的现实得到表达。

猜你喜欢金钱受访者礼物今天,你休闲了吗?小康(2022年28期)2022-10-21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小康(2022年19期)2022-07-09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小康(2022年16期)2022-06-13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比金钱更值钱的小读者(2020年2期)2020-03-12二则领导文萃(2018年17期)2018-10-30送错的礼物红蜻蜓·低年级(2016年11期)2017-01-05爱的礼物创新作文(1-2年级)(2016年12期)2016-12-26礼物娃娃画报(2016年9期)2016-11-12

推荐访问:性别 礼物 情侣